2009年11月19日 星期四

1Q84 完成

所謂的世界,就是一種記憶和相反一方的另一種記憶永不休止的戰鬥。

Book 1 P.399

「並不是我選擇成為信徒的。只是被教養成為信徒而已。其中有很大的差別。」
「確實其中有很大的差別。」男人說︰「只是人是無法脫離小時候根植的印象的。
「不管好壞。」青豆說。

Book 2 P.141

「世上大多數人,並沒有在追求可以實證的真相。所謂真相大多的情況,就如你所說的那樣,是伴隨著強烈的疼痛的。而大部份的人並不追求伴隨疼痛的真相。人們所需要的,是能讓他們盡量感覺到自己的存在是有深刻的意義的,美麗而舒服的故事。所以宗教才能成立。」

Book 2 P.172

「...宗教與其提供真相不如提供美麗的假設...」

Book 2 P.174

「這個世界沒有絕對的善,也沒有絕對的惡。」男人說。「善惡並不是靜止不動的東西,而是經常隨場所和立場而持續改變的東西。一個善下一瞬間可能轉變成惡。也有相反的情況。杜斯妥也夫斯基在《卡拉馬助夫兄弟們》中所描寫的就是這樣的世界。重要的是,善和惡的平衡要維持下去。偏向一邊時,就很難維持現實的道德。對了,平衡本身就是善。

Book 2 P.180-181

我該如何證明我就是實體呢?

Book 2 P.313

------------------------------------------

終於看完《1Q84》Book2。
Book 1 看似說邪教,去到Book 2 又其實不然。
與其說邪教,倒不如說宗教。

這次故事中的超現實世界是完全跟現實世界融合為一。
以往的是進入森林就是進入另一個世界、落地底就是另一個世界、上山就是另一個世界、入夢就是另一個世界,今次兩個世界卻是相互重疊的。
雖然Book1 & 2 出版後,村上才表示會有Book 3。但說真的,Book 3 是需要的,因為故事根本就不完整。究竟小松去了哪裡?深繒里的養父呢?薊從來沒出場也很奇怪啊。

村上的小說,去到後期哲學味重了。可是我發現到頭來最精彩的,還是1982 年的《尋羊冒險記》。

有晚我跟男伴說起Christianity 的發展歷史,再談起聖經默示錄。我說啊,聖經說如果有人更改聖經一字一句,必然會落地獄,所以如果你相信聖經的話,那一班篡改聖經的人,「死硬」。
然後男伴說︰「其實你都好信聖經。」當然,他的潛台詞是「你雖是個對佛學有興趣的無神論/不可知論者,但其實你根本就相信聖經。
唉。
正如《1Q84》裡一樣︰

「並不是我選擇成為信徒的。只是被教養成為信徒而已。其中有很大的差別。」
「確實其中有很大的差別。」男人說︰「只是人是無法脫離小時候根植的印象的。
「不管好壞。」青豆說。

我看到這,嘆了一口氣。我從來沒有選擇我的宗教,我是被宗教選擇了我,純粹因為我在一個教會家庭出世。我甚至覺得因為我是在沒有選擇的情況下,兩個月大就受洗,所以我無法虔誠。因為一切都不是我選擇。當然,虔誠的人會跟我說我一出生不久就成為了教徒是我最大的福氣。

我不是因為覺得這個宗教可以解答我的問題而進入這個宗教。我是進入這個宗教後才發現這個宗教解答不了我的問題。不虔誠、質疑也是因為源於此。可是,就是因為我一出生到十來歲,我都是上聖堂、在天主教學校讀書、上主日學、被迫參加天主教同學會、望彌撒,就算我不信都好,整個教會的教義都已經深深烙印在我腦裡。我是被宗教社化的人。人是無法脫離小時候根植的印象的,就算我不信,我也無法擺脫我不相信的東西。青豆害怕時,仍會唸經。就算她不信,就算她的宗教令到她的童年很不快樂,她卻仍然可以藉著唸經得到一刻安寧,因為這是她自小的習慣。當我疑似被鬼壓時,我也會唸經。就算我不信,我也覺得經文對妖魔鬼怪、內心的不安有效。這是我擺脫不了、自小已有的習慣。人,心靈真的很脆弱。

我的閱讀村上計劃暫停,直到Book 3 登場。一次啃下他那麼多本書,其實真的很累。

2 則留言:

pisces.f 提到...

除了挪威的森林跟國境之南太陽之西,基本上,所有村上的長編,都會令人消化不良...

瑪嘉烈 提到...

他的書是好看的,可是有時的確捉摸不到他想說什麼。所以容易消化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