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第三十三屆香港國際電影節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第三十三屆香港國際電影節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09年5月10日 星期日

真正的結束/閃示咭啟示錄

我的電影節真的完結了。還是非常簡單又很玄的寫一寫吧。最後一晚看安東尼奧尼的《流浪者》。我懷疑,這是一部公路電影。跟《夜》、《迷情》、《蝕》及《春光乍洩》完全不同,《流浪者》是一套非常易明的作品。身體跟感情飄泊,卻帶有一份濃烈的鄉愁,不論是對家鄉的思念,還是情路上的依歸。終於回到家鄉了,家鄉及感情依歸卻起了巨大變化。根沒有了,於是滅亡。

-------------------------

慢三拍的我,終於都看了《鏗鏘集》那個關於閃示咭的專題。初時看到家長快速的讀咭及轉咭,真的覺得超低能勁搞笑,但當我見到受者只是一個5 個月大的嬰兒時,卻有想哭的衝動。小人兒只得5 個月大,就要背負著父母望子成龍的寄望,擔子會否挑得太重及太早呢?雖則說,家長都是想子女將來讀書不會那麼辛苦,但小孩讀書辛苦的真正原因,是因為成人給予太大壓力,包括太多功課、默書測驗考試及補習、是因為香港的教育制度忽視「愉快學習」吧。其中一位家長在節目尾聲說︰「若想他成為世界冠軍,就一定要從嬰兒開始教育。」為什麼一定要做世界冠軍呢?做不了世界冠軍代表他就是沒用的人嗎?做世界冠軍等於他會快樂嗎?這位父親的女兒只得5 歲,讀幼稚園高班,卻老成得像個小五生。幼稚園生本應在玩遊戲、吃下午茶、睡午覺、對父母撒嬌、嚷著要玩耍,卻在計算65 的二次方是什麼及背誦圓周率等於3.141592653。

我想,我不忍心這樣教導我的子女。我要他的童年過得輕鬆快樂,養成活潑的個性。5 歲的就做回5 歲的樣子,5 個月大就做回5 個月大的樣子。智商重要,知識也重要,但做人智慧更重要,為人父母者要教的是教他學做人。

2009年5月5日 星期二

沒有正式完結的後記

懶得要命,電影節一過我連寫網誌的動力也失去。看了好幾套Bergman仍未寫,積葵大地的回顧展卻快要開始了。

還是略說一下其中一套好了。《Scenes from a Marriage》最好看是第五幕《The Illiterates》。論張力,比我想像中失色,《Autumn Sonata》更勝一籌。論影響力卻是一絕,因為實在拍得赤裸裸,看完方才明白,為何當年這部電影/電視劇會令到瑞典的離婚率大幅上升,大概每對夫婦情侶總能在其中找到自身關係的影子。看第五幕時,總令我想起《Saraband》。Johan 在第五幕中的痛哭後悔,好像預示了《Saraband》中他的脆弱無助。然後我明白為何《Saraband》中的Liv Ullmann 會拿著放大鏡看照片,為何Johan 連女兒進了精神病院都不知道,為何Johan 會脫掉衣服走上Marianne 的床上尋找安慰。我想Bergman 後期傑作,真的是《Autumn Sonata》及《Fanny & Alexander》。

我放棄了安東尼奧尼其他作品,卻對《夜》念念不忘。我很久前在本網誌說過,一直都不明白mise-en-scene 場面調度何解。字面上的解釋是知道了,卻完全不明白其意思,直到我在大銀幕上看到《夜》。原來安東尼奧尼的作品,是活生生的電影教材,我不明白的電影概念,看一次《夜》就完全明白了。我不能說我喜歡了安東尼奧尼,但不能不對他折服。然後我後悔買了《Blow Up》、《蝕》及《過客》的影碟,不是因為他不值,而是他的作品根本就屬於大銀幕,用電視或電腦螢幕,簡直屈就了安東尼奧尼的藝術心血結晶。

可能是我眼光有問題,今年看的作品大都是失手之作,加上對電影節很失望,而且實在疲於奔命,決定下年會把觀影場數大幅下降,除非下年有很多好選擇,否則只會觀看《大師級》、《影迷嘉年華》及回顧展作品。因為老實說,我真的很想杯葛HKIFF Society。

更奇怪的是,我不止一次聽到有人看完Bergman 後說︰很悶囉/上次那套野草莓真係勁悶囉,完全唔知講咩囉/呢套好悶囉,上次睇德國套《赤色風暴》好睇好多囉。真奇怪,入場捧Bergman 場的人應該知道,Bergman的電影沒有娛樂性可言,追求緊張刺激故事性強的是否早就應該過主呢?為什麼不了解Bergman 是誰的人,會走去看他然後說很悶?對於追求故事性強的人,根本不會對Ingmar Bergman 提起興趣吧。有時很好奇,究竟這些觀眾當初抱著什麼心態購票入場?


2009年4月29日 星期三

The 33rd HKIFF︰野性的Monika





Summer with Monika 係英瑪褒曼早期的作品,因此風格有一種比較幼嫩,還未形成的感覺,但已開始運用面部大特寫了。特別是Harriet Andersson 的大特寫,有一定的壓迫感。題材上未見突出,只是關於青年人輕狂歲月及兩性關係。

Harriet Andersson 幾乎全裸的演出當年驚爆全球,現在看來當然就是小兒科囉,但她的一舉手一投足確實演出了Monika 超級野性、放蕩不覊的一面。

Monika 的任性,害苦了Harry。但如果把電影跟現在的社會作一個對照,劇本可能會這樣改寫︰Monika 懷孕了,於是走去墮胎/Harry 迫他墮胎/或沒錢墮胎,於是棄嬰/男方發現原來生兒育女是一件如此麻煩事,於是老早跑掉,讓女方承擔一切等等。電影中如Harry 這樣負責任的十九歲小朋友,我的確覺得少見,正如數年前《早熟》的劇情老套及跟現實脫節一樣。

分別在於,那是褒曼,而且是逾半世紀前的作品,因此我的態度會比較寬容。

還有,電影未結束,藝術中心的電影院就開燈了。工作人員有那麼趕著收工回家嗎?今次不知是誰錯。坦白說,早在家明罵電影節協會前,我已一早在官方網看到影訊那篇不知所謂的報導。不寫是因為對電影節老早失望。無數次的事件只不過再一次證明,舉辦單位,從來都不尊重電影、不尊重觀眾。

2009年4月26日 星期日

The 33rd HKIFF︰夜之美





我看過《春光乍洩》,看過《迷情》,看過《女朋友》,看過《中國》。《過客》、《蝕》的影碟放在家裡沒有意欲拿出來看。然後昨晚就跑去看《夜》。

委實,看完《春》及《迷情》,我已經覺得我不會十分喜歡安東尼奧尼,他那「無劇情」的敘事方式,有時實在挑戰耐性。


昨晚,坐在科學館的演講廳看《夜》,才真正發現安東尼奧尼的利害之處。他的場面調度實在很捧,鏡頭的推進把畫面拍得很美。原來在大銀幕中才可真正感受到安東尼奧尼電影作品藝術性之高,亦證明之前是我有眼不識泰山。

美是美,但仍然挑戰耐性。安東尼奧尼很努力的把珍摩露的寂寞、跟丈夫及人群,特別是跟上流社會的抽離表達出來,特別是她從簽名會出走,之後漫無目的的到處溜達,藉以顯示其內心的鬱悶苦澀,的確可以令人看得昏昏欲睡。事實上,昨晚觀眾席上亦有人打鼻鼾。

我想除了出色的場面調度,《夜》更有趣的是那無處不在又很壓抑及含蓄的情慾感,又或者應該說,是對女性一種含蓄的慾望。

電影下半部中上流社會的派對場面,總令我想起維斯康堤的《氣蓋山河》中那四十五分鐘的舞會場面。雖然兩者想表達的有分別(《氣》說的是貴族沒落,《夜》想表達的是珍摩露跟丈夫的感情絕路跟格格不入),但畢蘭加士打在《氣》中的抽離比珍摩露在《夜》中的抽離更難演。珍摩露在電影中很主動的遠離人群,而畢蘭加士打是在熱鬧的貴族群中你都看得出他那種早已預料到貴族沒落的鬱結,那個對比卻更大。

結尾,珍摩露坦言自己不再愛丈夫。她朗讀了一封情信,丈夫問︰「那是誰寫的?」珍摩露說︰「你忘了嗎?那是你寫的。」然後丈夫一邊否認自己不再愛她,一邊強吻她。珍摩露一邊強調自己不再愛他,一邊接受他的吻。也許,這就是感情去到盡頭又無法解決的苦悶,於是只可以抽離。

2009年4月19日 星期日

The 33rd HKIFF︰褒曼的回憶




Bergman 為Bris 拍一系列的廣告,不無驚喜,原來這個人真的有好玩的一面。

我想,這應該是褒曼最後一次說自己了。

關於這部紀錄片,沒什麼好說,除了它說的不夠深入外。但又有何相干?關於褒曼電影的書實在夠多了,包括褒曼自己寫的。儘管不夠深入,但確實令觀眾了解他多一點點,及看他如何自我修正之前對自家作品的言論。會看這一套紀錄片的,該是真的喜歡他的人吧,當然亦有人做陪客,今晚坐在我右邊的就是了。

入場,是希望見到Bergman 自己說自己,見到他表情、聽到他聲音、看到他的動作。拍攝時Bergman 已經八十多歲了,仍然壯健,腦筋及記性比我還要好。Bergman 說,他這一生一直害怕死亡,我想,直到他死前時,應該仍是很清醒吧--我無法想像他有不清醒的時刻--這樣清醒地面對死亡,儘管他說他對死亡已另有見解,我好像仍然感到他面對死亡時的恐懼。

關於死亡,Bergman 花了一生去思考,究竟死亡是什麼一回事。當他想透原來人死如燈滅,根本沒有什麼會留下,所以不用害怕時,他最後一任妻子Ingrid 卻離開了。妻子之死,令他對死亡產生另一種恐懼--如果死亡等於一切都終結,那麼他便無法再見到Ingrid,這對他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打擊。可是,他感到妻子仍然存在,而且一直在Faro Island 陪伴著他,他開始認為死亡不是終結,死亡是指肉體上的終結而已,他知道Ingrid 一直在等他,他已經準備好去見她,他相信他們一定可以再見,然後Bergman 不再害怕死亡。這個近乎迷信的想法,令我感到原來這個風流不忠成性的導演,對他最後的妻子,是如斯一往情深。幾乎肯定Ingrid 是他一生中最愛,甚有可能是唯一的真愛。他說起Ingrid 離開時,幾乎可以看到他的眼淚,我完全可以感到Bergman 仍然沉溺於喪妻之痛當中。那一刻,很感動。不少人戲言,褒曼死後,會見到跟他同一天離世的安東尼奧尼。我想,Bergman 見到的該是他妻子吧--如果人死真的不是如燈滅的話。

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感激導演為褒曼作最後一次活生生的紀錄,留下他鮮為人知的感性一面,劃上一個完滿的句號。

2009年4月13日 星期一

The 33rd HKIFF︰港產片於寶萊塢復活



復活節於文化中心看到港產片於寶萊塢復活。

上年的iff,我沒有去看Om Shanti Om,從連線中看到舖天蓋地的Om Shanti Om 的讚嘆,我已經知道我錯過了印度好電影,今年唯有走去朝聖一下。

雖然沒看過印度片,但之前Slumdog Millionaire 紅爆全球時,報紙雜誌都紛紛介紹印度片(雖然Slumdog 根本就是英國片),令到我對印度片有些許的認識,知道印片非常著重娛樂性,以及由於有大量歌舞場面,所以印片片長動輒便三小時。這部《從印度到中國》亦包括這兩項元素,更甚的是,亦有大量港產片元素,片中種種令我想起以往港產片不同時期,Sidhu 於中國鄉村中喝醉酒時令到耍Hojo 手下暈舵舵很有《醉拳》影子,Sidhu 在飛機上發夢,於紫禁城又唱又跳,可能是一片黃色的關係,令我想起《滿城盡帶黃金甲》(雖然這不是港產片)、然後一跳到民初服飾時,是《上海灘》加周星馳《功夫》,特別是Sidhu 拜Chiang Kohung 為師學武的場口、過程跟全盛時期的港產功夫片、邵氏功夫片的格局幾乎一樣。

但重要的是,就算你覺得《從》有眾多場面都是從港產片中得到「啟發」,你都不會覺得這是抄襲,因為它抄的,是某一些動作場面,而非故事本身(村民以為Sidhu 係Liu Sheng 轉世叫他到中國去),於是你不會覺得它沒有創意,你最多覺得「玩嘢」。在這一點上,你不能不佩服。

這是一部娛樂性豐富的片子,對於這一種電影,我要求的不高,所以情節有多不合理、有多無厘頭總不會介意,你進場求的是輕鬆跟大笑一場,它總能滿足了你。總之不是爛片,就可以了,何況在製作上,你的確看到它認真的一面?

在印片中看到港產片的影子,總有一種自豪感,諷刺的是別人集你的大成於一身而且成績斐然(觀眾反應熱烈),就會想,港產片、香港電影圈何時才可真正的一洗頹風、復活起來?別人跟你學習的同時,你們也快跟別人學習一下,看一看人家的成功之道吧。

2009年4月10日 星期五

The 33rd HKIFF︰捷古華拉與中國

事有湊巧,這兩部電影的背景,都是跟共產黨有關。





捷古華拉。上集說過,捷古華拉,或攪革命的人,都是有點瘋癲。雖然捷古華拉片中說,愛才是革命最重要的特質,對人、真理及公義的愛。我卻認為,天真,即美其名的過度理想主義才是革命的元素。一群發起攪革命、提倡共產主義/社會主義的人,心中總是有個理想國,所有窮人,特別是農民,都可以接受教育、可得到醫療服務,最重要是有自己的土地,不用被地主剝削。為什麼會想攪革命?不就是因為對不公平的現狀非常不滿,而且無法用現有制度去改變,唯有來個顛覆的革命。革命成功的元素,是民眾的支持,而這班民眾都是要求變的才行。哲古華拉在自家地頭取得成功,是天時地利人和的結果。革命成功加強了他實行理想國的決心,及信心,結果他的天真在玻利維亞拿了他的命。捷古華拉只得滿腔熱誠,卻忽略了現實,玻利維亞人會相信外國人帶領的游擊隊嗎?玻利維亞人會認為外國人是為了玻利維亞人福祉著想所以來攪革命嗎?美國的介入當然是革命失敗的重點,但我認為,得不到當地人民的支持是另一個致命傷。從來輸出革命要成功,全賴一個國家的共產黨協助另一個國家的人成立共產黨,再由後者去攪革命才能得到當地人的支持,前者只能提供協助,你以一個外國人的身份去帶領,一定不管用。於是,其他人看到完人,我卻看到一個對理想充滿熱誠得接近天真的人。

還是說回電影本身吧。上集的確比下集好看,無非是因為下集太多游擊戰。結尾的槍斃,以捷古華拉的第一身去拍攝,我一廂情願地覺得這是蘇德堡對捷古華拉的一種尊重,如果用第三身去看這位革命英雄被打死,感覺未免太殘忍?有誰忍心見到英雄落得如斯下場?至於整部電影出色否?我覺得頂多只是不錯,未至於十分好看,上集的鏡頭運用比較大膽,下集比較平傭。現時為止,蘇德堡眾多作品之中,最喜歡的仍然是《毒網》。

為什麼iff 不為這部電影找贊助中文字幕?《我在娥摩拉的日子》沒有必要有中文字幕,這部卻很有需要。當我聽力有問題,上集經常出現西班牙口音的英文搭著西班牙語,我真的聽不到,黑白片段用上白色英文字幕,我又是看不到,卻苦無中文字幕,於是看得很辛苦,理解得更辛苦。





安東尼奧尼眼中的中國,究竟是怎樣?是否真的一部反華紀錄片?當年《中國》被禁,原因是四人幫認為《中國》呈現不到當年革命的美好一面,只拍不好的一面。我不知安東尼奧尼引用了「知人口面不知心」是否有「串」當時中國之嫌,我認為,他指的是中國那麼大,你永遠都無法可以完全理解這個國家。這一部紀錄片,完全是以旅客的身份去出發,用一個純觀察的角度去拍攝,片中完全沒有任何被訪及受訪者的出現及對話。安東尼奧尼只拍他見到的人事出來。

我邊看邊認為,這分分鐘是中國的奇趣錄,特別是第一部,安東尼奧尼所拍的,有一種瀛寰搜奇的感覺,他拍下了當時的菜魚肉市場、學生在做早操、老人在練太極、人們在天安門廣場拍照留念,最印象深刻是拍攝一位孕婦剖腹產子的過程!是利用針炙麻醉方法!!血淋淋赤裸裸的把整個過程拍下來!(我一直都打算,將來懷孕的話一定選擇剖腹生子,因為實在怕痛。但今天看完後太震撼了!這是《中國》給我的陰影,現在我寧願選擇自然分娩。)他拍下的,都是外國人眼中覺得奇怪及有趣的事物,而且這些事,都是關於中國人日常生活的片段。

至於第三部結尾的雜技表演,是不是批判中國?可能我天真,我認為安東尼奧尼覺得這表演太精彩,而且是西方社會完全沒接觸過,所以把它下來。是不是丁點兒牽涉到政治的都沒有?都不是,紀錄片中提到所有學校教的歌曲內容都是歌頌革命及歌頌毛澤東,學生唱時天真無邪的樣子已說明他們根本不明歌詞的意思;明朝十三陵裡展覽的解說,以明朝的生活來作一個反教材,教導本地遊客革命是必須等,這算不算批判?這只是一場活生生的紀錄,只是純粹指出當時的情況。

《中國》拍了北京、河南、蘇州、南京及上海拍攝,你亦看到這等地方之間的分別,上海就算在文革時期,都是最繁華的。

面孔是這紀錄片的主角,觀眾可以從鏡頭所捕捉的表情去理解當時中國究竟是怎樣的一回事。片中所有中國人都很和善,他們對鏡頭敏感又好奇,卻又害羞。從他們的表情裡我看到他們單純又良善,都是可愛的中國人。亦看不出他們對生活很不快很不滿,就算是河南這個所謂窮鄉僻壤,都比現在我們看到中國貧窮的一面好多了。這真是一部反華電影?所有火紅年代出現的文革批鬥、飢荒等等都欠奉。我倒認為這甚至是歌頌中國的一部紀錄片。至少當年仍是文革年代,所拍出來的中國人生活面貌,跟讀中國研究的我想像的有很大差距。乜原來當年個個都生活得咁安定架咩?


兩個國家、兩個共產黨,都推翻自己不滿的政權,進行革命。然後兩個國家一樣的變成極權國家。共產主義、馬克思主義有多理想都好,人的劣根性永存,意識形態不是實體,可以把它描述得要幾好有幾好,人卻是實體,沒可能有完人。

我一邊看一邊想,當年在片中所看嬰孩在1989 年最少都17 歲了,不知道他們當中有沒有人參與89民運?仍然健在嗎?如果否的話,希望你們報夢給那個不知所謂的港大學生會會長現形左派陳一諤、及冇跟錯姓的內地生曲同學等,好好教育一下這些連最基本的是非黑白、無法分清錯對的大學生!

2009年4月8日 星期三

The 33rd HKIFF︰用懸疑包裝的喜劇?




我的電影節似乎越後越精彩,繼昨晚的《荒天下之大教》後,今晚的《靚太查案記》又是令人捧腹大笑的作品。

我沒看過原著,不知本身故事如何,單就這部電影來說,與其說這是一部懸疑偵探片,不如說這是一部喜劇。確實,這部電影有很多好玩的地方,例如女主角Mrs Beresford 看到老鼠時的反應、Mrs Beresford 自認寡婦被Mr Beresford 知道後的情況等,都令觀眾看得很開心,特別是Mr Beresford 穿蘇格蘭裙時,手上拿著皮帶的扣被水渠蓋鉤到這一幕,基本上是喜劇才會出現的橋段。為了突出女主角是一個想像力豐富的人,於是加插了兩幕Mrs Beresford 有趣的夢境。但問題就是出在這裡,大概是因為導演跟編劇很落力營造喜劇感,使電影有點鬆散,亦令到片中真正關於查案的過程、推理的情節接近零,簡介中什麼有機智的查案過程與濃厚的懸疑氣氛完全是誇大其辭,靚太查案的過程也太順利了吧,棄屍地點一猜就中、藏屍地點又是一猜即中--對,是猜,因為所牽涉的推理過程少之又少,而且Mrs Beresford 查案時很強調想像力及直覺,雖然想像力、直覺、猜三者的意思略有不同,但同樣都是不著重理性的推理及邏輯。雖然我沒看話原著,但Agatha Christie 這位推理小說女王的大名我沒可能沒聽過吧,我想被稱為推理小說女王,其小說中的偵探人物,一定很擅長用推理、邏輯去破案吧。但在這部電影中,除了Mrs Beresford 從死者相片中推斷出她是一位舞者外,我實在看不到她的邏輯思維在哪裡,因為這些情節根本就沒有放進電影裡。到了揭開兇手是誰那一幕,是全片最突兀的地方,因為實在太無啦啦的順利地就找出了兇手,順利得有點求其,Aunt Babette 只看過兇手背影十多秒,就能肯定的認出兇手?Mr & Mrs Beresford 推理推斷出醫生就是兇手的情節在哪裡?這完全是全片敗筆。當然,如果你當本片是喜劇來看的話,問題就不大啊。究竟原著是怎樣?真想有人告訴我。

女主角嘉芙蓮浮洛的演出鬼馬,生動有趣,特別喜歡Mr & Mrs Beresford 的打情罵俏,看得心花弄放。片中笑料百出,全場觀眾看得很開心,連最後一幕都要給你放一個笑彈,令觀眾笑著離開,這真是一套看得令人愉快的作品。你跟妳跟你你你,覺得生活枯燥兼很大壓力?快把握12/4 最後一場,去忘憂吧!

2009年4月7日 星期二

The 33rd HKIFF: Religion is ridiculous





我是第一次在電影節看紀錄片,第一次就奉獻給《荒天下之大教》,第二次將會是《中國》。 入場的原因,並不是因為Bill Maher 這位專拿宗教開玩笑的名stand-up comedian,是因為某程度上,我是一名無神論者,又或者是懷疑論者。為什麼Bill 會想拍一套關於宗教的紀錄片?應該跟他背景有關吧,他本是天主教徒一名,到了長大後,發現現世大教派有很多荒謬之處,然後就開始不信了。跟我的背景何其相似。


他在這部紀錄片中,所嘗試探討的,其實並不只是上帝存在嗎的問題。開頭他也會跟教徒就這議題討論,可是越看下去越發覺,他想質疑的,是現世一神論宗教的荒謬之處--三大教及其分支(基督教的分支)的權威人士按著自己的意思去詮釋聖經,然後處於道德高地上去看待其他非我族裔,或自認為聖經說不潔的人。中間再加插有幾多人在美國以宗教名義搵大錢,片後段再說宗教如何可以令到世界大亂等等。當然,這片又不是一味彈的,片中的天主教是代表比較開明那種,可能性有二,一︰Bill Maher 曾是天主教徒,總帶著私人情感;二︰天主教對於某些議題是真的比較開明。但更有趣的是,片中所有比較開明的受訪者,都不是美國人,全都是歐洲人,所以你亦可以這樣看,片中批判的又何止宗教?可能是整個美國。

Bill Maher 以他的口才,窒到被訪對像面懵懵,加上片中加入大量其他電影的片段以呼應被訪者的回答,令到這紀錄片非常生動有趣好好笑。我想沒有幾多個會是虔誠教徒入場「貼錢買難受」,所以全場反應熱烈。但其實看真點,這套紀錄片根本沒探討過什麼,亦沒有揭開了什麼秘密,對於一個有比較認真思考過宗教制度問題(我記得Discovery Channel 真的有相關的認真的紀錄片)、上帝存在與否的問題的人來說,這部紀錄片帶不出什麼新思維,提供不了什麼新角度,有些所謂的論點,其實幾陳腔濫調,例如信聖誕老人存在跟信耶誕存在一樣荒謬,我老早就聽過了、美國的基督教教會分支如何的物質亦都不是新鮮事,過度宗教狂熱是否有精神病亦有人老早提過了,於是這部紀錄片剩下的就只有嘲弄,你看這紀錄片就像看了一場stand-up comedy,好好笑,娛樂性十足。這部紀錄片適合一些初階者--對宗教開始抱有懷疑態度的人,或本身沒有什麼信仰的人去看,雖然Bill Maher 跟導演應該是希望給有宗教信仰的人看。

所以這部紀錄片真的看完、笑完就算,因為其實這部紀錄片並沒有為觀眾帶來什麼大啟示,所希望表達的信息亦太平平無奇,真的,當笑片去看就好了。

2009年4月5日 星期日

The 33rdHKIFF: 去完娥摩拉,再去女兒國




意大利電影。一部電影五個故事多條進行,其中「十三歲具小孩恨入黨的悲歌」跟「會計西裝友其實是專職派安家費」這兩條線有點關係外,其餘的完全沒有任何關連,頂多是說同一個地區/社團內所發生的黑社會事件。就是因為沒關連,本身劇力又弱,而且又以寫實的手法去拍攝,結果他討好了歐洲電影節及康城,作為觀眾的我卻覺得不好看。五條主線,每一條主線剛拍出味道來,他就跳去第二條主線了,如此跳來跳去,中間又沒有聯繫,感覺這部電影就有點鬆散。我邊看邊想起Steven Soderbergh 的Traffic(2000),故事同樣以多線進行,但每條故事線節節相扣,用一個極宏觀的角度去看毒品問題,每節都有足夠的篇幅去舖排情節,變成一套出色的作品。相反,雖然這電影是根據什麼大爆黑手黨內幕暢銷書改編而成,而我猜想導演是想用一個宏觀的觀點把意大利的黑手黨的面貌呈現出來因此才用五條主線吧,可惜效果一般。如果導演能把電影集中於其中兩至三條主線,或更能揭開及探討意大利黑手黨的問題,就像那條非法處理有毒廢物的主線,其實已是一個很好的題材值得把它拍得更深入一些,可惜現在只是輕輕略過,浪費了好題材。







表面是一部商業喜劇︰女兒國、男人荒,面對一群餓男的女人,男人又會否忠於心中所愛?
看真一點,這是一部從女性角度出發的反戰電影︰家鄉的男人都走去打仗了,而且一去不回,只剩下女人。結果,冒著生命危險去地雷區採葡萄的是女人;喝了令人產生幻覺的spider whiskey 時通通只看見自己死去的男人;村裡最後一個男人被女主角嚇死了,就要怒燒她們。這很荒謬了吧?因為要把荒謬合理化,導演才把故事背景設在上世紀初,巫術仍然盛行之時。兩位女主角終於遇到最愛時,要忍受跟其他女人瓜分愛人的痛苦、爭風吃醋的傷害自己,結果一對葬身於地雷陣,另一對遠走到已邁向現代化的貝爾格萊德去,電影最後的旁述,說的好像是人們踏上摩天大樓後如何的忘憂,其實指的是寄望戰爭中死去的在天堂中終於都可以得到快樂。雖然電影後半部「愛情片」味越濃,但想深一層,如果不是因為戰爭基乎所有男人都死光的話,男主角才不會在女兒國度中那麼矜貴。
電影商業味濃,娛樂性豐富,創意十足,可是拍得一般,特別是最後妹妹跟她愛人在地雷陣起舞一幕,四周不停有爆破,這其實都幾造作,而且有點無厘頭。總的來說,仍然是值得看的一部作品。

The 33rd HKIFF: 法老王的妻子之命運的嘲弄

本來今天要走兩場的,結果還是只得一場。結論及原因︰我對hkiff society 超級極度失望。算,佢的再次安排極度失當之事,我都不想再寫。











看這部電影,還不是因為劉別謙Ernst Lubitsch 這位喜劇之王。我最喜歡的是Trouble in Paradise (1932) 這部作品,是把Lubitsch's touch 完全表露無遺之作,是喜劇中的經典。這一部默劇又如何?


這一部無疑是幽默之作,是黑色幽默那一種。表面上說的是一個女人是累人/紅顏禍水,甚至是不愛江山愛美人的故事,但看清楚一點,這是一部關於命運弄人的故事。埃塞俄比亞跟埃及本來打算和親結盟,埃塞俄比亞公主的奴僕Theonis 卻被埃及的Ramphis 帶走到埃及。兩位男女主角誤入獅山人面像範圍內而被捕及判死刑。可是法老對Theonis 一見傾心,Theonis 為了救Ramphis 而願做法老之妻,法老為維護Theonis 甘願跟埃塞俄比亞結怨。可惜法老得不到Theonis 的心,決定把她困在獅身人裡,為避免世人知道如何進入獅身人,把身為建造獅身人的負責人Ramphis 的老父弄盲。Ramphis 知道後決定把法老的女人殺掉,後來才知道法老的女人原來是自己深愛的Theonis。夠嘲弄了吧?還不夠,Ramphis 引領眾人打敗埃塞軍隊,眾人以為那個勞民傷財的法老死了,便推舉Ramphis 當新的埃及王,豎料法老回來,說明只要美人不要江山,Ramphis 卻寧願要美人都不要皇位,法老欣然接受。結果眾人把法老回歸的怨氣以發洩在二人身上,用石頭砸死他們,然後法老亦突然死了。埃及變成無主之國。Lubitsch 就是兜了一個大圈子,跟你說一個關於命運跟你妳你及一個國家的玩笑,又或者是更深一層的宿命主義︰人,從來都不能勝天。

這一千零一場找了一位鋼琴家來伴奏,坦白說,音樂一般,直接點說,不動聽,亦跟畫面不太配合(開場前負責人介紹時說這位鋼琴家會「即興」演奏,我希望是負責人中文水平太差而不是真的即興。),所以覺得有點怪。加上英文字幕又甩漏,明明是Act 1 中段字幕卻出Act 2,水蛇春長的eye catch,字幕卻只出了一秒鐘,看得我有點亂。好在劉別謙是大師,這些些微技術上的瑕疵影響不至太大,而且這部作品場面浩大,是真真正正找過萬名臨時演員所拍成,這些大場面的震撼及真實感,是現今所有什麼電腦特技不能媲美的。電影,太依賴電腦特技,還是不太好。

2009年4月3日 星期五

The 33rd HKIFF︰Vaclav + 別問愛是誰=誰在乎。

再不動筆的話就來不及,因為這個星期六、日共看四套電影,然後下星期差不多日日都是iff...






捷克電影。
我看過的捷克電影不多,分分鐘一隻手數得哂,但卻對這地方的電影有一種好感,可能那是因為捷克是一個充滿傷痕的國家,而且她能跌倒後站起來。捷克跟德國不同,捷克像個受害者,而德國卻是曾經犯下彌天大罪的罪人,因此捷克拍的電影,在回顧歷史之時,包袱好像沒那樣重,而且總有其幽默的一面。

但這部不是關於政治的電影,所以以上我說的都是廢話。哈。這部電影其實不錯,錯是錯在我在看這部電影之前看了《禮儀師之奏鳴曲》,結果心情未平伏就去看這部電影,大大影響我的集中力,無法好好感受這部電影,所以略說一下好了。

Vaclav (應該)是個輕度弱智的人,他未必懂好好照顧自己,但他懂去愛。在母親生日時,哥哥只送一枝拐杖給媽媽,像Vaclav 會去打毛衣、自制拉車哄媽媽高興。因為這個原因,在他出事時,媽媽及其間暗戀的女神為他奔波,皆因他們看到他品性善良。雖然Vaclav 只坐了四個月牢就被特赦,但其實只得四個人幫他求情,就是因為他輕度弱智,沒有人理解他,只覺得他是攪事者。或許每個社會都是這樣,我們對弱勢的人、跟自己不同的人總是少了點包容及諒解。

電影有不少幽默的場面,配樂不錯,而且把捷克城郊拍得很美,是拍值得看的電影。







Kristin Scott Thomas 演得好。把釋囚重返社會的困難演出來。我喜歡電影用了好多幕給觀眾看主角Juliette 如何一步一步地重新投入社會,如何跟闊別15 年的妹妹及完全沒見過的親人慢慢融合,導演亦把Juliette 的身份背景慢慢揭開,讓我們看到一開始冷冰冰的人,其實都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因為身邊的人的幫忙,特別是妹妹的包容,令Juliette 重新振作,甚至打開心窗,把自己的心事道出。因為坦誠而且被接納,Juliette 終於都重新上路,而且跟妹妹變成真正有名有實的「親人」。


每個人都只會看表面的事,沒有人會去關心背後的原因,亦沒有人知道,所謂的犯事者他們對自己所作的事有多內疚,或者未被人歧視之前,他們已經歧視自己,但現實中,有誰真正在乎及關心這些釋囚及弱勢人士?

2009年4月1日 星期三

餘怒未了

(星島)4月1日 星期三 06:30


(星島日報 報道)今日是張國榮 (哥哥)逝世6周年,世界各地的歌迷至今對哥哥仍然念念不忘,在其輕生之地文華酒店獻上花圈以懷念一代巨星。導演王家衛 、林青霞、梁朝偉 劉嘉玲 等前晚則在《東邪西毒終極版》首映禮上分享與哥哥合作的點滴,懷緬哥哥的風采。

  王家衛導演,林青霞、梁朝偉、劉嘉玲、楊采妮 劉偉強 等,前晚出席電影《東邪西毒終極版》紅地氈首映禮活動,在活動上懷念一代巨星張國榮昔日的風采及細說拍攝該片的點滴逸事。

  一眾演員和導演在儀式過後,未及欣賞電影便移師至尖沙嘴 的諾士佛臺一意大利 餐廳晚膳。眾人在保安開路下,沿途步往餐廳,吸引不少途人注目。林青霞與劉偉強率先抵埗,緊隨其後的有梁朝偉與太太劉嘉玲。與太太結伴而來的王家衛,則在進入餐廳前把煙頭掉在地上弄熄,幸好助手代為拾回。楊采妮則壓軸抵達餐廳。

  「情不移 愛不變」

  眾人飽頓一餐後,再移師至諾士佛臺1號的So So Fine Clubbing舉行《東》片慶祝派對,還齊齊來個大合照。問到有否在晚宴上與林青霞傾談復出一事?王家衛說:「青霞復出的動力來自她自己,不要給她壓 力。今晚只是聚會,因為很久沒聚會,而且很難得。」另外,何超儀 、劉香萍和貝安琪 等亦有出席派對。

  今日是哥哥的死忌,雖然偶像已逝世6周年,但Fans們仍對他念念不忘。哥哥的國際歌迷會早前已在星光大道舉辦了一個哥哥作品展覽,並於今晚8時半於尖沙嘴文化中心 露天廣場舉行《有心•人•共鳴張國榮作品致敬晚會》,懷念一代巨星。

  世界各地歌迷亦紛紛於哥哥輕生之地中環 文華酒店獻上花圈致意。昨日所見,酒店旁已放滿來自香港、內地、台灣 日本 、美加及澳洲 等 地歌迷致送的花圈,並擺放了哥哥的相片和懷念字句與心意卡。忠心歌迷在牌上寫了「情不移 愛不變」,對哥哥念念不忘。昨日有不少途人和歌迷駐足觀看和拍照,在場數名香港歌迷表示,今天會相約外地歌迷一同悼念哥哥,哥哥已逝世6年,雖然想起仍會 心痛,但不再哭哭啼啼,會以另一種方式懷念偶像,她們說:「哥哥等同自己的親人,因為愛才會心痛,但沒辦法也要接受,會以另一種心情懷念哥哥。」


From Apple Daily︰

小 插 曲 : 王 家 衛 遲 到 被 轟


zoom

王 家 衛 前 晚 一 見 記 者 即 拋 掉 煙 頭 , 然 後 一 腳 踩 熄 。

前 晚 播 映 的 《 東 邪 西 毒 終 極 版 》 , 大 會 出 售 的 門 票 上 寫 了 7 時 15 分 開 場 , 原 本 安 排 該 片 導 演 王 家 衛 在 開 場 前 與 觀 眾 進 行 約 15 分 鐘 對 話 , 在 7 時 半 才 播 映 電 影 , 可 是 最 終 因 為 王 家 衛 和 部 份 嘉 賓 拖 延 了 進 場 時 間 , 令 電 影 延 至 7 時 40 分 才 開 畫 , 場 中 苦 候 的 觀 眾 噓 聲 四 起 , 有 人 更 高 呼 「 王 家 衛 收 皮 啦 」 。 有 網 友 更 指 王 家 衛 在 電 影 還 未 完 場 便 走 人 。 對 於 王 家 衛 前 晚 看 首 映 時 被 觀 眾 狂 噓 , 香 港 國 際 電 影 節 宣 傳 人 員 David 昨 日 在 電 話 回 應 : 「 噚 晚 係 因 為 一 啲 安 排 , 王 家 衛 係 遲 咗 少 少 入 場 , 電 影 喺 7 時 40 分 先 開 場 , 因 為 遲 咗 就 刪 減 咗 導 演 同 觀 眾 對 話 環 節 。 」







當晚真相,大家可以去「講‧鏟‧片」睇下︰

http://hongkongfilms.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1645122

http://hongkongfilms.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1645377



我今次對hkiff society 及我偶像王家衛極失望!你班友仔原本打算坐響戲院廿幾分鐘就去食飯的話,咁唔好叫全場觀眾等你哋!偶像大哂呀!明星大哂呀!拍到好電影大哂呀!識做戲大哂呀!連最基本的尊重同守時都做唔到!我哋真金白銀出錢買飛支持你的電影支持你個不知所謂的電影節,你咁對觀眾?遲成45 分鐘叫遲少少?你鬼係7 時40 分開場!講大話唔眨眼!

2009年3月31日 星期二

The 33rd HKIFF: 遲來了的東邪西毒 遲來了的王大導







說這部電影之前,先說一些「小」插曲。電影本應在七時十五分開場,到了七時二十五分,負責人走上台開咪說會稍微延遲開場時間,再用英文講多一次: slightly delay. 究竟有幾slightly 呢?等了又等等了又等,沒有人知道為何delay,亦不知delay 到何時。到了七時四十分左右,大家開始鼓譟,開始時還比較溫和,有人帶頭拍手,目的是希望快些開場,結果不得要領。然後大家開始不耐煩了,不停大叫︰開場!開場!開場!開場!負責人才走上台說︰歡迎林青霞小姐及王家衛先生。原來遲了45 分鐘才開場是因為要等王大導進場(那時才想起,原來文化中心外的什麼press con 之類,是為《東》而設)。本應是歡呼的場面,卻演變成一片喝倒采聲。大家都把怨氣發洩到王大導身上,大叫大罵。我想,這真是千萬個尷尬的場面。《東》早就在歐美及內地公開上映,出生地香港卻是最後踏足的地方,而且可能只此一場,我想,王大導的出現,大概本是打算上台說幾話之類,卻因為現場觀眾的反應而取消吧。這個分分鐘「一千零一次」卻演變成這樣子,真的很惋惜。

坦白說,我也是有份喝倒采的一份子,每次看hkiff 時電影都極準時開場,甚少delay,這次delay 已令人感奇怪,更甚的是所謂的slightly delay 是de 足35 分鐘。這不是最大的問題,最大的問題是大會在宣佈會delay 時沒說明原委,而且從來都沒有說明,在《東》播放前,王大導及林青霞會有甚麼opening 或press con 之類,更加沒說過導演及演員會入場同時觀看《東》。你在電影播放前攪什麼活動,是沒可能準時完結,電影亦沒可能準時上映。如果大會早在購票前,或負責人上台宣佈會slightly delay 時說明情況,我想觀眾們不會那麼的不滿、那麼的憤怒。我實在不明白,既然王大導跟林大美人等會親自光臨,為什麼大會不提早向觀眾宣佈?所以我認為王大導遲大到都好,最錯的始終是HKIFF 協會,令到觀眾憤怒,令到王大導很尷尬。





關於《東》,沒太多東西可以說,Redux 版跟原版有何不同,都已有太多人說過了。王大導的電影中,我最喜歡的是《花樣年華》、《春光乍洩》及《東邪西毒》。喜歡《東》,因為對白關於時間、關於忘記,都是你跟我都曾經有過的心事,但今次我邊看邊想,如果不是張叔平、譚家明及陳勳奇等負責拍攝、剪接及配樂,不是因為當年粒粒大星演得那麼好,這部電影不會那麼好看,因為對白其實都幾土。我很少在電影院內看王大導的作品,今次我在大銀幕看《東》,驚覺原來林青霞演得那麼好,而且有一份驚艷,那亦是劉嘉玲最美的時期。就算坐在文化中心裡再看多次《東》,仍然認為,這真是一部好看的作品。不少人可能看不明白,但當年當我年少無知時,就算我看不明白,仍然會被它吸引,先別論電影想表達的是什麼,剪接及拍攝都已經夠出色了,怎能不坐下來慢慢看?王家衛的電影就是如此。

2009年3月27日 星期五

The 33rd HKIFF︰我的Bergman Medley

今屆國際電影節再辦英瑪褒曼回顧展,這次是壓軸卷,將會播放九部Bergman 後期的作品,以及一套紀錄片。九部之中有五部已一早觀賞 ,趁回顧展開始之前便寫寫吧。但一次寫五套未免太吃力(我渣嘛),所以先來個簡短的觀後感,然後綜合的寫一寫吧。







Cries & Whisper《哭泣與耳語》1972


一如簡介的說(簡介很少這麼老實),Bergman 說過,他在構思其他作品時都是當黑白片來拍,唯獨這部,他一開始已很堅定的打算把它拍成彩色片,可能是這個緣故,我認為這是Bergman 電影中色彩最豐富、畫面最美的作品,Sven Nykvist 實在功不可沒。如上圖,不是很像一幅油畫嗎?所以這部電影,應該入戲院觀看,你才能真正體會它有多美。










The Magic Flute《魔笛》1975


看時我不禁驚喜,這是一套最不褒曼的褒曼作品,而且,是一套歌劇。Mozart 的音樂非常動聽,愛音樂的人一定看得好高興。作品輕鬆愉快,不同Bergman 大部份作品,看後不會心情沉重。電影中我最喜歡的是Bergman 連「中場休息」也拍進去,明明看著是上中世紀打扮的人在唱在跳他們突然變得很現代的抽煙、玩啤牌,煞是有趣。







Autumn Sonata《秋之奏鳴曲》1978


我極喜歡的作品,拍得極有張力,Liv Ullmann 及瑞典另一國寶另一褒曼Ingrid Bergman 由頭帶到尾,英格烈演得好,Ullmann 的演技直情去到神級地步,坦白說,這部電影十分依賴演員的演技去支撐,因為本身故事性不強,娛樂性接近零,如果演員的表現稍有差池,電影就會變得很難看,而Ullmann 的表現令我越看越投入,看得我目瞪口呆。我也認為這作品比Fanny & Alexander 更出色,是Bergman 晚期傑作。






Fanny & Alexander《芬妮與阿歷山大》1982



這部電影本應是Bergman 最後一部作品,直到Saraband 的出現。我認為以這部作品作為Bergman 作品的完結篇其實很完美,因為這部作品是Bergman 過往作品的總結,他過往作品中所牽涉的題材都放在這電影中,而且更是Bergman 自我投射最多的作品。







Saraband《夕陽舞曲》2003


我看了Saraband 2 次,第一次就是數年前的HKIFF。然後因為看完第一次後念念不忘,於是再看DVD。遺憾是我還未看《婚姻暗流》,因此不能用兩者作對照,亦無法視Saraband 為續篇。看DVD 時亦有看the making of ,驚覺原來Saraband 全是用廠景拍,有「估你唔到」之感。


Bergman 的前期作品焦點在於形而上學的哲學命題︰上帝存在嗎?當然不是部部作品都關於這命題,但令他成為蜚聲國際的電影大師的,或被視為佳作的,多是關於上帝存在與否的問題。直到1963年的《沉默》後,褒曼轉易探討更「現實」的題材,就是人之人之間的關係,又或者再明顯的,是跟至親關係的惡劣所帶來的痛苦。Bergman 的電影,調子從來都沉重都很,Bergman 最強的地方,是很能夠把人內心的痛苦及恐懼,非常赤裸裸地表露出來。我認為一個幸福及快樂的人,不會愛上甚至明白Bergman 的電影,因為他不明白為什麼這麼痛苦,及有多痛苦。


褒曼的後期電影,總令人看完後覺得很痛,當從小到大你所接受的教育是說五倫關係應理多和洽、大家如何相親相愛,Bergman 卻把現實一面告訴大家,誰說父母親一定愛自己的孩子?誰說夫妻間一定相愛?誰說兄弟姐妹之間一定可以融洽相處?其實只要大家每天翻開報章,就發現現實世界每天都在推翻你小時候所被教育的童話世界般的意識形態。Cries & Whispers 及Autumn Sonata 中表現的就是這種殘酷。

在Autumn Sonata 裡,Liv 對飾演母親的Ingrid 說出多年內她對母親如何的痛恨,一切都源於母親的「綿裡針」︰表面上溫婉動人、高貴大方,其實對女兒極冷淡,冷得令女兒感受不到任何愛。母親的高要求多挑剔,令到女兒自我價值及形象極低。母親卻表白,因為自己得不到母親的愛,所以她也不懂去愛,她坦言她無能為力,她也希望得到幫助,得到愛的安慰。可是剖白過後,母親立即走了,再找另一些人去滿足她被愛的需要。Cries & Whispers 中,兩位妹妹跟丈夫關係疏離,三姐妹之間的關係更是如冰,大姐因大病走了,兩姐妹互相憎恨,大姐「復活」要求兩位妹妹的愛,一個坦言不愛姐姐,另一個卻因恐懼而拒絕,只剩下傭人無條件付出。傭人因早年喪女,她把感情都投射在需要人照顧的大姐身上,大姐因童年自覺得不到母親的疼錫,臨死前卻要從傭人身上找尋母愛。就算Saraband 中,身為父親的都不知道自己女兒已有精神病需要住院。


為什麼Bergman 的電影總是痛苦?我在想,可能跟他童年有關吧。Bergman 的感情生活「一塌糊塗」,或許是他童年時父親對他過於嚴厲,兩父子關係惡劣,令他不懂好好去愛有關。這些跟至親關係惡劣的橋段,總會出現在他的作品中。這,或許是他一生中最痛苦的事,而抒解辦法,就如《野草莓》的結尾,只有想起父母對他曾經出現過的愛,才能暫時得到一絲安慰。

2009年3月25日 星期三

The 33rd HKIFF: Love & other Crimes 之電影節場刊萬歲




昨日先講完HKIFF 總有lai 嘢之時,即晚就lai 一嘢。
點解睇iff 咁易lai 嘢?皆因場刊寫手實在冇得彈,明明是毫不精彩,睇到你冇耐性的電影(起碼我覺得係),可以寫成王家衛式的愛情美味關係(到底有幾多wkw fans 因為呢句而入場?),明明是一片頹垣敗瓦,都可以寫成南歐城市風,另外,魔幻寫實個魔幻究竟響邊?所以我真係要俾10 個讚俾撰文嗰位師兄姐,好野!

好,講番正題,究竟有幾lai 嘢?好簡單,部電影完全冇張力,整部電影好鬆散,情節毫不感人又不浪漫亦不幽默,總之要咩冇咩。彈咗咁耐,係咪一樣好嘢都冇?都唔係既,結局是唯一一個比較可取的地方,男主角死後,女主角身邊就發生一d 「巧合」事件,算係有番少少趣味,少少咁多囉。

2009年3月24日 星期二

The 33rd HKIFF: About Elly







艾莉的小秘密。
我是第一次看伊朗電影,觀看這部電影的原因,不是為了曾跟Leonardo 拍Body of Lies 的Golshifteh Farahani (天,真的很漂亮,比起Body of Lies 裡光芒更四射,眼睛像會說話一樣!),而是因為這部電影摘下了第59 屆柏林影展的銀熊獎,於是抱著朝聖的心態去觀摩一下。

看iff 就是這樣,總有lai 嘢的時候。這部電影不lai 嘢,但我頂多只覺得不錯而已。可能是因為對伊朗各方面認識皮毛過皮毛,所以看的一切都是隔層紗。於是我不知道這部電影是不是對伊朗的什麼跟什麼有甚麼批判諸如此類。我所看到的是這部電影是關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有多脆弱。電影之初到艾莉失蹤之前,所有人的關係是如何融洽、大家相處是多麼愉快。一家人對艾莉這位女孩一致好評,認為她是一位好女孩。導演用了不時間去描述Sepideh 的大家庭關係有多好,然後當Elly 失蹤了,家庭關係開始破裂,大家互相指摘、謾罵、推卸責任,然後對Elly 印象轉壞,Elly 幫手做家務就變成是為了討好他們,本來認為她害羞,現在卻認為她「唔玩得」,所有事因為Elly 失蹤了都變成負面。原本因為Elly 的失蹤而內疚,到認為Elly 不是個好女孩後,大家的內疚卻開始消失。然後更發現,叫Elly 一起渡假的Sepideh對Elly 的認識接近零,噢,這不是大都市裡的小人物寫照嗎?你你你你你你,你知道你同事或鄰居的全名嗎?知道他跟家人的關係如何嗎?對啊!就是不知道,關係就是這麼疏離。

當然,你亦可以說這部電影揭示了伊朗社會裡男女關係如何不平等,又或是伊朗的文化是如何如此這般。如果是這樣,那麼這部電影的吸引力對於我來就真的很低了,因為衰女d 講句,電影中的男女不平等等等等,相比其他中東地區或現實處境來說,已經十分輕kan。

電影前半部我有點看得一頭無緒,因為我對伊朗名字及演員面孔完全陌生,要花時間去認清楚人物關係,而且前半部由於導演花了不少篇幅去描寫大家相處上的細節,令到電影節奏慢了點。但看這部電影總有些得著,例如伊朗的風景不錯,對其文化有多些認識,亦發現,原來伊朗語都幾動聽喎。



攝魂眼。救命。

2009年3月1日 星期日

HKIFF又令我破多次財

我用了個幾鐘響HKIFF 廢到爆的網上售票買了以下的戲票︰

23/3 2130 About Elly(Grand Cinema)
24/3 2130 Love&Other Crimes (太古城)

29/3 2015 低空飛行的天使(時代)
30/3 1915 東邪西毒(文化中心)

1/4 2115 Bergman Island (太空館) FREE
2/4 1915 別問愛是誰(文化)

4/4 1800 法老王之妻(科學館)
  2100 誰和誰和誰有路(大會堂)
5/4 1215 Gomorrah(文化)
  1800 魔幻女兒國(大會堂)
6/4 1915 荒天下之大教(大會堂)
7/4 1915 Crime is our business (大會堂)

9/4  1915 捷古華拉(文化)
10/4 1030 買起我老闆(文化)
   1500 中國(太空館)
 
 
12/4 1500 從印度到中國(文化)

18/4 2100 Bergman Island(太空館)

25/4 2100 夜(科學館)

28/4 2145 Summer w/ Monika(Art Centre)
29/4 2145 Passion of Anna(Art Centre)

1/4 1400 婚姻暗流(Art Centre)
2/4 1615 傀儡人生(Art Centre)
3/4 1415 Red Desert(科學館)
   1630 Zabriskie Pt(科學館)
9/4 2100 IL GRIDO (太空館)


本來正節期篩淨13 套,2 人同行26 張剛可以有10%off,
早已預計《東邪西毒終極版》很快會爆,於是選了多了一套做後備,
萬一東邪真係咁邪爆滿,還有一套後備充撐夠26 張票,
結果一如所料,東邪真的很邪地爆滿,於是我便買了後備的戲票,
更更更邪的是,買完發現,東邪由爆變未爆囉!
&^%$#$%^ygffgu^%$rtyh!結果?我單次再買多次東邪,$120 兩張票沒有discount 之餘仲要俾多次貴到嘔的service fee!
而家變正節期睇14 套....

我有某些或看過Bergman 跟Anotonioni 的電影或影碟,今次回顧展我反而看得比較少。現盤算Bergman's Island 的如意算盤會否打得響。一直很希望可以看到Scenes from a Marriage,今次得償所願了!其實《婚姻暗流》本身是否譯作《婚姻背後》?總覺得叫《婚姻暗流》怪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