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26日 星期六

The 35th HKIFF 的選片。

上年戲碼很好,今年其實不是太差,但種種因素下令到不少影友卻步。

1. 加價。其實我不太明白HKIFF 為何加價。$65 一張正價票,比外邊的戲院貴多$5。OK,有人可能會說「5 蚊咋嘛,算啦!」但要知道,影迷選片多數都十多套,你每套多$5,還沒計手續費(今年連郵購都要收charge)就等於貴很多囉。
2. 有些片根本就會上正場。杜sir x 韋家輝新片《單身男女》、Ozon 及岩井俊二新片,會上正場的機會十分大,看倌們有必要花多$5 去電影節看嗎?有的,除非有人十分希望可以先睹為快。我更怕的是,HKIFF 的加價行動會令到其他院線都跟隨。
3. HKIFF Society 說自己是非官方及非牟利的慈善機構,今年戲目比上年少,票價卻加了。錢到底往哪裡去呢?
4. 已經受夠場刊中那些影片中文簡介及譯名,十分趕客,面書上不少影友都對此作出批評。例如 Brother and Sister 為何可以譯成《不要哭我,阿根廷》?亦有影友於面書上提出《流金歲月》的英文簡介比中文到位得多。的確,中文太不像話,什麼「靚髮靚衫擺靚位教好靚燈」,寫作跟語文水平實在低得不可入目。我直情覺得寫cheap 部戲。這次的場刊,面積小了其實方便大家翻閱,但影片的中文簡介及譯名卻一年比一年差,令到很多人也沒心機細讀場刊,從而影響選片。我是其中一位,今年選片一反常態地選得很少。
5. HKIFF Society 真的完全不理會要上班的影迷感受。我其實深信不少影迷,特別是王家衛的粉絲,都對這片很有興趣,但上映時間居然是星期三的下午六時,還僅此一場,誰會去看呢?
例如今年的「焦點影人:韋家輝」,大部份的作品都是工作天的下午一時多上映,又叫人怎樣去看呢?我不知道以往的焦點導演影期是否都這樣安排,只是難得地我想於大銀幕上看多次這鬼才的作品時,才發現「此路不通」。對影迷不公,我更覺得對韋家輝不公。如果到時入場人數少之又少,這不會令韋家輝很尷尬嗎?
6. 其實大家都感到HKIFF 是走向商業化,既然如此又加價了,不如索性跟隨外間院線的做法,劃位吧!大家趕去看電影,還要人家早點到排隊找位子。有時有些觀眾因為工作關係遲了入場,入場後工作人員又要照田雞般幫他找座位而影響其他人看電影,其實很惱人。你要加價的話,首先要俾人覺得你真係值先囉!

入正題,今年選了︰

1. 咖啡與煙 我是為了香煙而入場。
2. 都靈老馬 Bela Tarr 自稱收山之作。
3. 幻象師 我是為了Jacques Tati 的劇本,是今年首選。
4. 木乃伊
5. 似是有緣人
6. 電影情婦∕樂園影像 為了Ingmar Bergman。
7. 本日休診
8. 好人好日
9. 白蘿蔔與紅蘿蔔
10. 大寫特寫

就是這麼少。
心目中有幾套是想看的,但因為都在工作天的下午時間所以被迫放棄。

2011年2月6日 星期日

過年。

兩至三星期前看了《讓子彈飛》,關於這電影的(過份)解讀已夠多人寫了,我的意見是,如果一部電影讀不出/沒有任何政治解讀也覺得好看的話,就真的好看。《讓》一片,我頂多只覺得不錯而已。

最近被迫看了Little Fockers,沒有上集那麼爛/shit 尿屁,可以開心一笑的,新年也只求這樣。也看了最近網上熱話的南印度片Enthiran,滿不錯,是誇張了點,但勝在言之有物,亦有創意。當然,過年期間我看過最好看的是電視半夜重播的《食神》。

今個新年持續了聖誕的沒氣氛,我連年宵也放棄了。行年宵其實很無聊,貨品多數得個cute 字,買完又未必有用,更不想去迫。每年都是齋行,根本多人得無法行近檔攤。倒是年初二去了旺角,高興得不得了!內地來的「賣藝團」不見了,取而代之是真正的香港精神--自食其力又沒有城管騷擾的小販!車仔檔重見天日,西洋菜街擺滿了地攤,大家不停叫賣,個feel 仲好過行年宵!

香港悶的原因是缺乏了像台灣的夜市,多得政府的關係香港的小販消失不見,全都入商場或變地舖,新年啦小販回來了!我像看到97 前的香港般,自由、地道、靈活、充滿生氣。我們完全失去了尖沙咀,但一年中至少仍有三日旺角變回我們的旺角。更驚喜的是,不少小販都是年青人來的!有些會賣自家設計的產品,有些會賣小食,小販跟小販之間會說說笑,閒聊一番。那晚的旺角雖然很擠迫,但迫得快樂。

一個沒有城管的香港實在太可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