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31日 星期五

挪威的森林























結果,2010 年我最後看的電影是《挪威的森林》。
本來沒打算看的,因為知道外國影評對此片好壞參半,但不少網友於電影上映第一天就去看,看完大都說不錯,於是耳仔軟的我立即改變初衷。

然後呢,我一點都不喜歡。
全片唯一可看的是李屏賓的攝影,美得不得了。菊地凜子的演技也不俗,其他平平,電影本身卻不甚討好。
有人說,這怪不了導演,因為村上春樹的作品難以改篇,而《挪威的森林》太經典了。我卻不這麼認為。難改篇是否等於電影一定拍得不好呢?不一定,說到底也要看看導演本身的功力,及改篇劇本寫得如何,結果身兼編導二職的陳英雄表現不濟。
電影是否一定要忠於原著呢?
身為編及導,究竟是基於什麼原因而決定要拍《挪威的森林》呢?是否覺得故事中有某些訊息重要所以要拍出來?是否因為對《挪威的森林》有特別的看法呢?
通通都不是。我覺得陳英雄決定拍《挪威的森林》,純粹因為這是村上最為人熟識的作品而已,《挪》本身已經是一個話題,that's it.

電影不好看,幾乎是一開始就已經感覺得到,去到越後這感覺越來越強烈。我明知電影快完也忍不住要看錶,這對於我來說是相當差的觀影感受。電影拍得相當零碎、鬆散,有人會歸咎於這就是村上的風格,我卻覺得電影比小說更跳躍式。情節交待少之又少,故事角色之間的關係及人物性格相當模糊。有沒看過小說的網友表示不覺得電影沉悶且看得明白,我感到嘖嘖稱奇,因為我覺得陳英雄根本無法/不想說清楚《挪》的角色性格及故事內容。如果不是看過原著的話,我會看不明白電影中角色之間的關係。故事發展又不平衡,電影中段永澤兄女友質問渡邊那一幕拍得比其他場景都要長及仔細,但這對電影故事發展本身有何作用呢?我以為陳英雄會在此落藥大造文章,結果又是什麼也沒有。

就當零碎、鬆散是一種風格吧,我覺得真正惡頂的是電影版其實十分膚淺、沒甚內涵,它只是單純地講出原著故事而已,內裡卻什麼也沒有,電影拍得平面蒼白得可怕。即係講嚟講去都係面嗰浸,講極都入唔到中心。我不肯定這究竟是《挪》本身的問題(有時村上小說寫的東西較難get),抑或陳英雄根本也搞不清究竟村上想說什麼,於是電影就變成這樣子?就當是這是原著本身的問題吧,但beg to the questions, 難道陳英雄本身對這小說沒有自己的看法嗎?電影是否一定要忠於原著小說?古今中外,不少導演都愛把小說拍成電影,當中有不少是電影大師,當中也有不少是經典小說。當中又有多少人是完全忠於原著、沒有加入個人意見?

對於選角我沒有太多意見,阿綠跟我心中的綠不一樣,至少我覺得綠不應該像混血兒。比較不滿是玲子這角色,導演大概為了遷就觀眾眼球吧,把本來有點胖、親切得像親姐姐性格又開朗的玲子變成又高又瘦又漂亮的人家姐姐,可能是希望把之後的床戲拍得更有說服力,我卻對此感到不高興。

我唯一對陳英雄另眼相看的是,他把我覺得原著中最最最最為重要而一直都沒什麼人談論的永澤金句擇下來︰「不要同情自己,同情自己是下等人幹的事。」個人認為這是《挪》的重點,甚至是村上真正想表達的東西,去對抗故事中一切負面消極情緒。陳有把它寫下了,但又再一次輕輕帶過。

我是一點都不喜歡這電影版。我本來也不是特別喜歡小說版。我跟《挪》的相遇絕對是wrong timing. 我在我變成綠/更成熟的時間讀它,不接受故事中那點不明所以又賦新辭強說愁的負面情緒,又或者曾經是直子,雖明白她那抑鬱自毀傾向,但因此會更受不了她的消沉。我對《挪》絲毫沒有情意結,亦不明它為何成為經典。它之所以是經典,只是因為它是村上最廣為人知的作品,卻不是村上最好的作品。話雖如此,我對這電影卻很中肯,不會因為我對故事的不偏愛而影響我對這電影的看法。陳英雄根本不懂如何取捨原著故事情節、不分輕重,又似乎無法梳理自己想表達什麼,結果淪於為說故事而說故事,若是這樣,不如讀原著小說好了,因為原著小說實在好很多。

2010年12月30日 星期四

2010 年度觀影回顧....

被影友於面書tag 了,唯有於blog 中寫下年度回顧。
今年看過的電影,有入戲院看的,有飛機上看的,有於電視上看的,有看碟於網上看的(我真係好似好耐冇睇過碟),總之入戲院看的有翻兜也有第一次看,於網上看的,就算是舊片但首次看的也會放進來,如下︰

The Imaginarium of Dr Parnassus 柏納大師奇幻show (2009)

The White Ribbon 白色恐懼(2009)

Up in the Air 寡佬飛行日記(2009)

The Men Who Stare at Goats 密探睥死羊(2009)

NINE 華麗后台(2009)

Alice in Wonderland (2010)

Shutter Island 不赦島(2010)

A Single Man 單身男人(2010)

Eccentricities of a Blonde Hair Girl (2009)

The Ghost Writer (2010)

The Secret in their Eyes 謎情追兇(2009)

Wild Grass (2008)

Vincere 獨裁者的情婦(2009)

睡衣男異次元空間 Symbol (2009)

Metropolis 大都會(1927)

The Red Shoes 紅菱艷(1948)

The Time That Remains (2009)

3 Idiots (2009)

The Weeping Meadow 悲傷草原(2004)

Please, Please Me! (2009)

Shameless (2008)

Pyaasa 求之不得(1957)

尤利西斯的凝望 Ulysses' Gaze (1997)

霧中風景 Landscapes in the Mist (1998)

The Dust of Time 時光微塵(2008)

紙花 Kaagaz Ka Phool (1959)

Toy Story 3 (2010)

Inception (2010)

Perfect Blue 藍色恐懼(1999)

告白(2010)

千年女優 (2001)

the social network (2010)

Eat, Pray, Love (2010)

借東西的小矮人-亞莉亞蒂 (2010)

Diary of a Chambermaid (Le Journal d'une femme de chambre) 女僕日記(1964)

Bay of Angels (La Baie des Anges) 天使灣(1963)

Elevator to the Gallows 通往斷頭台的電梯(1957)

恐怖份子(The Terrorizer)(1986)

My Name Is Khan (2010)

盜夢偵探 Paprika (2006)

東京教父 Tokyo Godfathers (2003)

The 39 Steps 國防大機密(1935)

The Lady Vanishes 失蹤的貴婦(1938)

武士之一分(2006)

Le sang d'un poète (The Blood of a Poet) 詩人之血(1930)

第36 個故事 Taipei Exchanges (2010)

North by Northwest 奪魄驚魂(1959)

分手說愛你(2010)

The Princess Diaries 2 - Royal Engagement (2004)

The Suitor (le Soupirant) 求婚者(1962)

Happy Anniversary (1961)

天空之城(1986)

風之谷(1984)

深山有間笠酒店(2010)

下女(舊版)(1960)

草裙娃娃呼啦啦(2006)

The River 河流(1951)

嗯,好似唔齊... 不過算啦。Anyway,數得出的有57 套。
先說新片。今年看的電影真的很少,個人認為說得上好的作品有the social network, The Secret in their Eyes, The Ghost Writer, Shutter Island, The White Ribbon。不錯的是Up in the Air。打動到我的只得一套︰《借東西的亞莉亞蒂》。3 Idiots 最近被高登仔大讚特讚,我的觀點早就寫了,印片有時就是這樣,娛樂性很足夠,但始終過於大路,ending happy 得有點難以置信。

老實說,今年大部份電影都是於電影節、影展觀看,大部份(幻想mode)差極都有限度,不能說十分好看,但爛又稱不上。相反正場電影我看得很少,中伏率卻甚高。年年如是,令到我入戲院看正場的意欲越來越低。至於舊片多數都是不錯的,因為我崇拜名牌,愛挑經典來看,除了The Princess Diaries 2 - Royal Engagement。見到電視台放映,我用來kill time,卻發現真的難看得要命。《大都會》跟《紅菱艷》絕對是傑作,前者更是經典中的經典,但我卻喜歡Pierre Etaix 的作品。回顧展本來選了The Great Love,可惜為趕功課卻放棄了,只看了《求婚者》及Happy Anniversary,很喜歡。我實在愛上年紀中的喜劇,特別是運用肢體語言及visual illusion 而不用對白的喜劇,所以我特愛Jacques Tati,及Pierre Etaix,去看看就會明白,這類型的電影已經是完全消失了。跟Charlie Chaplin 不同的是,Tati 跟Etaix 的電影根本就不是默片,但他們還是選擇以最少的對白,最多的肢體動作及利用場景設計去表演一套喜劇給你看。觀眾一定要留心畫面上的任何變動,否則就會不明有趣點在哪。睇睇下,你就會被打動,因為你會領略到原來要design 一場有笑點的戲,是需要大量心思,及各extras 的配合。這是上世紀電影的產物,於現今乜Q 都同你講3D 而大部份3D 電影都爛爆的年代,簡直是一種昇華了的藝術。說了N 次的結論是,電腦特技怎也比不上人腦創意,我真心希望見到電影可以回歸正軌。

於電影上今年沒什麼可以回顧,我還是覺得今年我最大的發現是在電視劇上,先是30 年前BBC 的劇作Yes (Prime) Minister,後是美國近年神作Mad Men,簡直是驚喜,陪我過了不少空虛的夜晚,亦曾令我笑得很開懷。還有不少電視節目都是不錯的,令我大開眼戒,可惜,沒有一個是本地製作,大都是大英帝國的產物。我雖生於長於殖民地時代,但不喜英人,可是無法否認,我的確愛煞他們的幽默及知性。BBC 真係冇得頂。

2010年12月29日 星期三

借東西的小矮人-亞莉亞蒂


















中文譯名呢很難記,我亦覺得亞莉亞蒂這名字不動聽,這應該是本電影最大敗筆,其他的都很好。

Studio Ghibli 出品的selling point 永遠都是宮崎駿,無論導演是否他都一樣,這次亦然。雖然宮崎駿負責一劇之本,但導演米林宏昌這名字亦應好好記住吧,連這些基本資料都搞錯我實在覺得不能原諒。喂,你有尊重過人、尊重過電影及尊重過自己的工作嗎?更重要是,你在誤導觀眾!

說回電影,噢,我覺得有驚喜啊!雖然欠缺少少緊張刺激感,亦有可能覺得節奏不夠緊湊,但這是一部很可愛的動畫。電影一開始我就喜歡了,因為很多細節位都做很仔細。沒有《千與千尋》的天馬行空,《亞莉亞蒂》的創意在於它把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細節、完全不為意的小東西都變成小矮人的生活必需品,驚喜由此而來。我看到鐵釘變成梯級、女主角把人類的耳環變成用來攀爬的工具,真的感到十分興奮。把平凡、不起眼的東西變成不平凡,這足以見到何謂創意,以及宮崎駿在撰寫劇本時仍然保留童心。不是那麼重視生活細節、喜歡幻想的人沒可能想得出這些橋段來。

小矮人跟人類/男主角翔有非常強烈的對比,女主角亞莉亞蒂細小卻強大,翔巨大卻弱少,小矮人的生活受脅於人類,因為龐然大物要殺小動物本來就易如反掌,可是故事到最後卻相反了。男主角被女主角渴望生存下去的勇氣及生活技能所啟發,原來就算全世界只剩你一人都好,你也要好好活下去。亞莉亞蒂會永遠存活於翔心中,不僅是因為一段似有還無的友情或愛情,或一段充滿奇幻色彩的童年往事,而是亞莉亞蒂提醒了他活下去的意志。只要他記住快要絕種的「亞莉亞蒂」,他就會努力生活下去。表面上是翔救了小矮人,但實際上卻是小矮人救了他。不知道原著小說The Borrowers 故事究竟如何發展及結束,但單看這電影,我們仍然看到宮崎駿作品充滿人文關懷的一貫作風。沒錯,相比巔峰時期的《千與千尋》及經典之作《天空之城》(這樣比較其實不公,因為導演根本就不同),本電影的確比較平淡,但其實仍然精彩及感人。至少,我覺得比《崖上的波兒》好多了。

我知,有人覺得悶,甚至睡了。我提議那些人,看多次沒內容的《2012》及Die Hard 4 好了,有內涵的文戲根本完全不適合沒有耐性又沒有童真的你們觀看。

後記︰
原來台灣譯《借物少女艾莉緹》,這名字實在動聽多了!至少艾莉緹已比亞莉亞蒂好吧?
有人記得翔於床上讀的是什麼書嗎?是《神秘的花園》!看到時我立即會心微笑。

2010年12月25日 星期六

It's the most wonderful time of the year!



其實我最喜歡聖誕。
這幾年覺得香港的聖誕節沒有氣氛,即呢聖誕節變成純粹的購物節,事實上於香港所有節日都是購物節,且看重陽清明何時會有廣告叫你買束貴花去拜山。
小時候的聖誕月幾乎全香港都可以聽到聖誕歌,四周都有佈置。這幾年呢不是沒有,只是感覺流於交功課。不是為了聖誕節要快樂所以裝飾,而是因為聖誕節所以要裝飾。這樣說似乎不公道,至少海港城每年的裝飾都漂亮得吸引極大批人去拍照,不過我還是覺得「靚係靚囉,不過都係冇氣氛」。
我又不喜成為維港兩岸看燈飾的20 人中的其中一人。
既然如此,還是回歸基本步,聖誕本來就是用來慶祝耶誕生日,所以今年我去了聖堂望子夜彌撒(ok,我知,12月25 日其實是太陽神生日,耶誕應於9/10 月嘛)。
地點是我以前的堂區,本想去港島區,時間不就沒辦法。
堂區的硬件沒什麼變化,香港天主教教區窮就是這樣子。軟件卻變了不少。
話說我以前認識的神父是意大利裔的,之後換了個華人後我就搬走了。
這次回去卻嚇了一跳,神父是來自(聽後面的人說)印度!
我是井底之蛙啦,覺得大概沒多少印度人會信天主教,更何況是會成為神父?而且不止是主任司鐸,連助理司鐸都是疑似印度人!
神父的廣東話已經算不錯,不過沒可能純正流利得跟本地人一樣,而我小時候接觸得意大利裔神父多,總認為神父「講嘢唔正鬼鬼地」先似神父。
第二,噢,開始有英文彌撒了,以前沒有的。想起早前到聖堂見到一大班菲傭離開,才明白堂區草根至此,也要順應需求,開辦英文彌撒。我沒想到的是,這樣一個既窮又舊的區域,也有那麼多菲傭!不過話說回來,這個區也曾以多「屋邨富戶」而聞名於港。

十多年沒望彌撒,我仍然熟悉彌撒的程序。這次的經驗卻令我想起我是一個十分喜歡儀式的人。小時候已是這樣,當大家默默低頭禱告時,我總喜歡望向祭壇,看看神父在幹什麼︰用香爐燒乳香向各方祝禱、跪地吻祭壇、把聖體聖血舉向天.... 每個神父辦彌撒都有不同style,但總有些步驟是不會改變的。儀式令我著迷,並不是它加強了宗教的可信性及權威性,而是我總覺得儀式背後有一種深遠的文化,或者是一種可解讀的symbol,每一個程序及步驟都是有起源的,可解釋的,有典故的,包含意義,在說故事。最易解讀的當然是領聖體部份是源於最後晚餐啦,其他的我就不知道了。總有些人對某一些宗教儀式很反感,覺得導人迷信。我卻覺得無必要事事都要那麼「批判」,你當是宗教或文化研究角度去參與,想一想當中的故事,不是已經很有趣嗎?

廢話完畢,祝大家聖誕快樂。



這是我最喜歡的聖誕歌。
歐洲大雪令很多人不盡興,我卻覺得聽著Frank Sinatra 這版本的Let It Snow! Let It Snow! Let It Snow! 看著飄雪跳著舞也可以很快樂啊!

2010年12月20日 星期一

一個人的旅行︰一個人的旅行。

第四章 一個人的旅行

我在飛機上看Eat, Pray, Love
港譯什麼?不記得了,本來就對這電影沒興趣。
台灣譯《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
我終於明白為何電影,或本身原著真人真事小說會叫Eat, Pray, Love
因為電影前1/3 講女主角遠赴羅馬eat eat eat,中間1/3 去印度pray pray pray,最後1/3 就是去峇里love love love。
電影我只看了2/3,就已肯定這部一點也不精彩。的確,有些電影你根本不用看足整套就已知是龍是蟲。
以戲論戲,電影不是那麼差,問題是出在故事本身。
有人說故事很有啟發性,看罷會對人生有新體會,我卻只覺得這是一場bull shit。
女主角Elizabeth 一生太過幸福,要風得風,有事業有丈夫有大屋。前半生心願成為一位好太太,目標達到卻發現原來自己不想要婚姻。
然後呢,離婚、放棄所有家當、搭上新男友後又覺得不快樂,於是遠走他方,希望再次尋找自我、找回對生命的熱愛、希望找回令自己有悸動的事物。
fuck off!這不是傳說中的食飽飯沒事幹於是攪屎棍嗎?
Oh 我很depressed 啊!我覺得迷失了自己啊!我要尋找人生的新方向。
這真夠他媽的弱智。
去印度找God?到印度學冥想?這是不asshole itch 是什麼?
你要做meditation 在家裡做不行嗎?
去峇里一場我沒看完,還不是再次找到男朋友,再次相信愛情,然後 to love, to be loved then to make love 囉,還有特別的嗎?
女主角從不重視愛情啊,先後傷害丈夫跟男友,然後說自己不相信愛情,damn 啦,自十多歲就從沒試過單身,你不相信愛情就不要跟人拍拖結婚啦。Elizabeth 比港女更自私,男人遇著她根本是惡夢。
這個故事根本是說一個永不知足、永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因為人生過度順利而十分幼稚的女人,覺得要自我成長,於是不事生產去遊玩一年,然後以為自己找回新方向,有一個重新的自己。
我卻更肯定故事未完,這個女的不久將來,又會覺得她想要的不是這一些,然後又覺得自己很悲慘、很可憐。
有什麼出奇?她當初也以成為好太太為目標啊,一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就發現不外如是,這不是她的本性麼?
這是正宗的公主病,極正宗的賦新詞強說愁。
這世界沒有你想要那麼虛無縹緲連你自己也不知是啥的東西,你真的很想找到的話就去死吧。

電影也不是一無是處。
我唯一認同,或令我有所感覺有兩句對白。
羅馬一段拍得好看,因為羅馬本身就好看。
美男子、美食,意大利的文化,一向令人嚮往。
意大利人跟這位幼稚的美國中女說︰你們美國人只知娛樂,卻不懂快樂。意大利人不用被人來提醒要快樂,因為意大利人本身就懂得「無所事事的甜美」,所以我今天下午突然不想工作就放假回家陪太太。
無所事事的甜美啊,這不是跟「生命該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同出一轍嗎?
這簡直是我人生想追求的事。
我承認我是一個極無事業心的人。
我從來也不是熱血得希望在工作上找到滿足感的人。
滿足感為何要從工作中獲得呢?你的人生枯燥得只有工作才可令你有滿足感嗎?
無所事事的甜美啊是我的夢想,只可惜我生活在這裡,這裡是香港,這裡沒夢想。
下輩子投胎到意大利好了。

「旅行是要跟自己相處,因為自十多歲拍拖開始我從沒有獨處超過兩星期。」Elizabeth 這句令我笑了。
拍得太多拖想獨處就要去旅行,有那麼複雜嗎?很簡單吧?不拍拖就行囉。不行的話就只是你自己姣婆守不到寡而已。
不過,旅行要跟自己相處我是認同的。但比這句更中要害的,倒是陳綺貞最新幫Nikon 拍的單反相機廣告︰旅行是為了發現新的自己。
那五天我的確發現了。
我從跟羚羊的對望中、我從呼吸金瓜石的空氣中發現了一個沒有人發現過的我。

一個人的旅行︰世界那麼小。

第三章 世界那麼小

台灣的天氣總是那麼差。
雨下不停,於是我放棄到荒野去,自作聰明地去了動物園,聰明得忘記動物也要避雨。
我最想看是貓科動物,bobcat 之類的。我懷疑所有貓科動物,不論身形有多龐大,都怕冷。於是我頂多只見到Eurasian Lynx 而已。還好,有不少動物都是不怕雨的,下雨天都照常活動。
初時覺得很興奮,慢慢我就覺得很可憐。
被困本來就不是好事,但沒甚麼可憐得過牠被困了,而且得自己一個。
灰熊、黑熊、馬來貘、長臂猿、豹等等,都困在一個空間裡。
那個下午,我獨自一人,看著馬來貘、亞洲黑熊及豹,分別在自己身處的「住所」中,來回踱步。
牠們就是這樣,沒事幹,由A 點走到B 點,兩點步程不足10 秒,然後由B 走回A,再由A 走到B.... 沒完沒了。然後我不明白,當其他靈長類都有大夥同伴、大象也有伴侶時,為何另一些動物就只得自己一個?被困已夠慘了,獨自被困更是淒涼。
夜行館中有很多珍貴的動物,被困在玻璃窗後,小小空間猶如我家浴室那麼大(小),就這樣瑟縮一角。我最難忘是見到兩隻鴞,隔著玻璃望著我,然後其中一隻展開雙翼,飛翔。原來他們的翅膀展開是都很大的,牠飛了,從一枝樹枝飛到另一邊去,來回,回來,來回,回來... 那個空間對於牠來說都太小了。翅膀的目的就是要令牠們自由自在地於高空中飛揚,被困在這樣小的一個空間,牠那雙翅還有用嗎?這不是遺反牠們的天性及大自然的定律嗎?
突然間我覺得很殘忍。
動物園成立的目的是什麼?
是教育嗎?保育嗎?
人因為自己的利益,以極其漂亮的藉口把這些動物困著,讓人參觀、指點、拍照,我們都在消費這些動物的生存權利。
如果說動物園成立的目的是教育下一代認識及愛護動物,把動物關起來已經是諷刺地遺反動物園本質。極大機會,牠們這一生就在那小小的空間中渡過,牠們本來就是野生動物,卻為著人類的利益從此被關起來。從此自己一個孤獨地來回踱步望著外面遊人在喧嘩指點。
我想起非洲那些「動物園」,那才是真正的動物樂園。野生動物繼續在野生生活,相反遊人都留在車中或木屋裡靜靜地望著牠們的動態,觀看牠們的日常生活,這才是真正認識動物,及愛護牠們--尊重他們的生存權利,不剝奪牠們既有的生活模式,讓野性的回歸野性,放虎歸山。

那隻鴞可能終其一生都不知道外面的天空很大很廣很遠,足夠讓牠飛到累死為止。世界不是牠所身處的空間那麼狹小,令牠不明白牠生下來的羽翼究竟有何作用。

2010年12月19日 星期日

一個人的旅行︰我不是香港人。

第二章 我不是香港人

這幾年去台灣去得多。
以前去台灣,就算是台北,你一眼就能分辨出誰是當地人,誰是遊客,或更準確點說,香港人。
那已經不是一種氣質問題,而是衣著打扮的問題。
台灣人的衣著有點... 平凡,甚至有點俗氣。
他們不是不打扮,而是品味有點奇怪。
這幾年人家卻開始進步了,走到街上,就發現台北人已經懂得穿衣之道。
就算不是穿最流行的服飾,也不會覺得土,可能跟當地有大量關於打扮的綜合節目有關係吧。
然後呢就會發現走到台北街上,你要花一點時間才分出哪些是台灣人、哪些是香港人、哪些是日本人。
除了大陸來的。我走到台北101 的樓下,全都是大陸人。
就算他們不戴上旅行團的鴨舌帽,那一身的打扮氣質言行舉止已經把他們出賣。

我在台北沒有人認得出我是香港人。
除了十分其中一個小老闆︰你是香港來的吧?
台北車站的男人也不停猜我是來自哪兒的大學生。
其他的當我來自其他地方,就是沒有香港。
於是,我在台北五天,被人問路了好幾次。
於新生南路一段,我被人問了兩次究竟捷運站要怎樣走;
於新北投在等過馬路時有司機問我泉源路在哪裡;
於台北車站有人問我天成飯店怎樣走;
於十分有人問我瀑布在哪邊,
問的多數都是台灣人啊。
在西門町被人攔截了很多次,
在光華商場中citibank 的員工叫我申請信用卡︰小妹妹,你夠18 歲了沒?來呀。
我不停耍手擰頭他也不放過我,當我說「不好意思,我是遊客耶。」時他好像嚇了一跳;
於金瓜石中,香港人都以為我是台灣人。
我在台北背著一個背包走來走去,我以為這已經很好認了,因為台北很少人背背包,就算是學生都是用側揹袋而已,而且我的一口充滿廣東腔的蹩腳國語應該很容易被人認到得出我來自香港才對啊。
以前一去台北,不用說話當地人也知我來自香港,現在呢,不說長句子,也沒有人知我是香港人。
難道連台灣人也開始看不出大家的分別嗎?
似乎是人家不停在進步,只有我不進則退。

2010年12月18日 星期六

一個人的旅行︰我不是女人。

第一章 我不是女人

我發覺我在台北跟其他男人一樣,特別是港男,都在留意台妹的身材。
明明不是胖,但人家的上圍也真豐滿,看得出來是有份量的,至少有B 級。他們穿衣服沒港女那麼浮誇,化濃妝的都不多,沒MK 妹那麼俗氣,非常懂打扮,即那種打扮是令人覺得舒服不是譁眾取寵那種。台妹不是不怕冷,台北的天氣跟香港差不多,那幾天都很冷,跟香港相反的是他們腿露不多,只是頸都不怕冷,總有機會看到鎖骨。而你要明白,一個上圍有份量的女生,你看到他的鎖骨,就很容易會再向下望囉。
我比其他港男更留意多一些東西,就是台妹的皮膚。說實在,台灣女性的膚質真的不錯,有痘痘的人很少,很多皮膚都是白滑的。那幾天我一直在想,台妹究竟是吃什麼長大的?為什麼跟港女有那麼大分別?其實我覺得跟吃的沒關係。跟空氣卻有關係。我在台北那幾天,皮膚也比香港好得多。一個空氣沒那麼糟的地方,人的皮膚所受到的損害也比較低。為什麼不會?皮膚也會呼吸的啊。港男怨港女長得差,與其怪港女的DNA,不如怪香港的空氣太差、廢氣跟人都太多就好了。相信我,有關係的。

我在十分跟台北的光華及車站,都被人叫我做小妹妹,叫我小姐的都很少。我想了很久,至少有一年了吧,其實我一點也不似女人,我似乎真的像個小妹妹。Mad Men 中Joan 跟Peggy 說"You want to be taken seriously? Stop dressing like a little girl." 我的問題正正在此,我穿得仍然像個學生,我的言行思想心態也很學生。女人二字大概跟我扯不上關係。其實我也想穿得像個女人,至少我也想男人當我是女人一樣,但穿起龍袍也不似太子,大概穿上女人味很重的衣服的效果跟男人穿女裝一樣極怪異。我想如果十分的老闆知道我真實年齡的話,可能會嚇一跳吧?

2010年12月11日 星期六

夢。

我夢見我跟某人在台灣旅行。
我們要去某一個景點,卻在中途的食堂停下來。
我心急想快點起行,那人卻說要吃飯。
我一點也不餓啊,他就自己買了吃的,我就在擠擁的食堂裡,看著他吃。
吃完找洗手間,卻發現洗手間要收費。
我不服,周圍找免費的,卻發現全都不能使用,然後迫於無奈回去當初那個洗手間,卻發現不用付錢了,但髒得要命。其實我不是特別想用,只是覺得吃完東西去去洗手間是必要事而已。
洗手間內有很多人啊,在那裡工作的大嬸分配了一間房間給我。
有一張小小的床及一張書桌,就什麼都沒有了。
書桌對著窗子,我打開窗子,發現房間大約於二樓,對著北角的大馬路,窗外的車聲有點吵,空氣是流通了可是也帶有廢氣的氣味。
然後我想,在這裡做功課還不錯,至少我可以專心起來。
就在我打開我手提電腦那一刻,我收到那人的SMS,說為我準備了數份禮物,又說我們各自努力也很快樂。
我想起,我們不是正在台灣旅行的嗎?為什麼我會在北角?
明明在遊玩啊,是什麼事阻礙了我的行程令我停在某空間?
那個人究竟在什麼時候消失了?

夢到要做功課,算不算一場惡夢?

2010年12月8日 星期三

小病不是福。

我知,一個要趕功課的病人是沒資格寫blog 的,
忙到連Nexus S 跟Gingerbread 及chrome 出OS 的發佈會也無法看、朋友聚會全都出席不了的人,時間變成奢侈品,哪有空閒寫blog?

有時我都覺得自己無能,說忙其實我這人閒得很,根本沒可能不夠時間做功課,但有時有些事真的比梅瑟過紅海更神奇,我是真的沒時間做功課。

繁複的私務花了我不少時間,然後居然於臨交功課前因為出智慧齒的關係弄得扁桃腺發炎。
我不是第一次扁桃腺發炎的啦,卻從未試過那麼痛苦,既發燒又頭痛,扁桃腺又痛又腫,連吞口水也覺得無能為力,我對著電腦根本痛苦得無法集中精神打功課。功課佔整體成績的很高的比重,完成不了,就很大機會拿多萬多元出來retake,想起也覺得肉赤。還有,最怕醫生要我剝牙。出發去流浪前才發生這種事來,真的嗚呼哀哉。

下年開始時間會更不夠用,我開始擔心我應付不了。

看,我才剛吃藥不久,就已經睏到不行了。你說我如何完成功課?

2010年12月3日 星期五

Songs always make me to think of...

death, or suicide.
Don't ask me why.








If I die someday, I would like "My Way" to be played in my funeral.

2010年12月1日 星期三

給自己十年後的備忘錄。

很久以前,亦舒曾經寫過,上了年紀的女人「全身死剩把口」,意即一天到晚可以說過不停,嘴巴完全不用休息。

很久以前,亦舒亦曾經說過,女人變老不要緊,不用硬要保持青春,最重要是優雅地老去。

今天我才明白原來兩者是有關聯的,因為一個「全身死剩把口」的女人是不可能優雅地老去。
我追求後者,卻怕因為遺傳的關係,只可以成為前者。

-----------------------------------------------------------------------------------

可以的話,做人要少點投訴。
其實想投訴沒問題,但請找對口單位,不要向身邊人投訴。
當投訴是一種情感上的宣洩亦無不可,但不是整晚、甚至連續幾晚批評。
而其實有些事是批評或投訴不來。
舉個例︰台灣的時事問題,你罵人家的政府做得差,答問題答得不夠好,其實不用說足一整晚的。批評得太多又有什麼用?你是台灣人嗎?你有台灣的選舉權嗎?說足五天五夜能改變到台灣的狀況嗎?
還有,批評得太多只暴露了你的無知,因為投訴時所搬出的factual information 都是錯的。正如高鐵的撥款是600 多億,而不是400 億。
如果每次一張開口都是批評的話,請閉嘴,這樣才可以優雅地老去。

-------------------------------------------------------------------------------------

做人要懂體諒。
體諒有時很簡單就可以做到。
就是閉嘴。
你可以不知道別人正在忙碌,但如果人家已說明正在忙,你就應該立即閉嘴,好讓人專心完成工作,而不是一直說下去,作更多無謂又具攻擊性的解釋,如︰你又唔講點知你忙?你講我咪唔煩你囉,咁人哋諗住...... (下刪至少100 字)等等。天!人家已經跟你說正在忙了,就是想你不要再打擾他,你認為你繼續說下去別人仍有時間心情聽你的廢話嗎?
體諒別人不用解釋的,越說得多只會給人添麻煩。

--------------------------------------------------------------------------------------

說話不要刻薄。
指責不等於幽默,特別是你說時一點笑容也沒有,指責只會是純粹的指責,及投訴。
攻擊別人,於那人耳中聽起來從來不會覺得這些叫說笑。正如我兜口兜面說你煩你也會覺得好笑麼?

---------------------------------------------------------------------------------------

給別人一些空間。
人家正在通電話,不要自己在旁邊對別人的對話內容加插意見及評論,請閉上你的尊嘴。
你知道什麼是尊重及私隱嗎?

-----------------------------------------------------------------------------------------

不要一味表達自己的感受,你的感受不是大哂的。
你也不是太陽,別人圍著你轉。
有時你也要反省,究竟人家對你的言行有何感想。
也站站別人的角度,想想別人的感受。

-----------------------------------------------------------------------------------------

學懂聆聽。話說慢一些不會死掉的。
別人給你意見時請留心聽聽,不要別人話未完就反撃,一味為自己辯護。
你辯護成功又如何,不接受意見只是重覆犯錯。

----------------------------------------------------------------------------------------

人家說了不止10 次「你講嘢真係好乞人憎時」不要以為自己被針對,而是應該反省。

-----------------------------------------------------------------------------------------

希望將來我可以優雅地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