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31日 星期二

2013 年收爐

每年年尾收爐,大家都好鍾意總結過往一年係點,然後寄望來年一年想點。我從來唔信新的一年有新開始,呢個世界冇一單還一單,你以後點做人處事,往往會受你以前點做人處事的結果而影響。正如Mad Men 入面Henry Francis 講"There's no fresh start. Lives carry on."

2013年12月30日 星期一

《毒戰》︰非常杜琪峰 非常香港





























2013 年,我看了不夠20 套新戲。好多電影,看完要沈澱好一陣子才敢說好不好看,喜不喜歡。 今年得一套電影沈澱了好幾個月後我仍然覺得好看的,只得杜琪峰《毒戰》。不要認為此片大部份時間說普通話就認為電影不好看,《毒戰》仍然非常杜琪峰。我甚至認為《毒戰》是杜Sir 近年來最好的作品。

電影故事簡介:

津海禁毒大隊長張雷(孫紅雷飾) 剛完成臥底任務,成功抓獲一批體內藏毒的毒販,卻在醫院碰見一名失控撞車受傷的蔡添明(古天樂飾)。雷憑其敏銳職業嗅覺,判斷蔡添明涉嫌製毒,遂查出已被炸成狼藉的製毒窩點。與此同時,粵江緝毒警察軍、雄跟蹤運送毒品原料的貨車,一路來到津海。雷接應二人,得知此毒品原料來自大毒梟黎振標,而收貨人正是蔡添明!

面對犯罪事實,蔡添明供認不諱,更願協助警方,誘捕黎振標,戴罪立功。以張雷為首的津海、粵江兩地警員遂喬裝買家與黎振標販毒團夥展開一場危險搏奕…


《毒戰》的結尾的確好《非常突然》(1998 年)。有人視之為炒冷飯之作,甚至指杜sir 已經沒有新意。但不妨轉個角度,用《非常突然》來跟《毒戰》作一個對比。身為觀眾,看《非常突然》時就會發現自己認同片中的差人,到《毒戰》時卻只會認同毒犯古天樂。我懷疑這種認同是香港人獨有,所以,就算《毒戰》這套合拍片,九成多時間都說普通話、整套片於大陸取境都好,我都覺得佢其實非常香港。

身為香港人,看《毒戰》感受良多。香港的市場沒有了,連杜sir 都要拍合拍片。你一看《毒戰》就倍感淒涼,一反常態,片中的忠良都是大陸人,犯法的全都是香港人,香港觀眾反射地認為要不是為了大陸市場的話,杜Sir 不會寫這樣設定。我們看《毒戰》,就是看到了今時今日香港人身份地位如此的低下。杜Sir 以往的電影,警察總是非常專業、冷靜、嫉惡如仇、公正,為了捉犯搵命搏,這亦是以往香港人對香港警察的印象,甚至引以為傲。相反,以往電影中出現的悍匪,多是操普通話,為做大案搞亂香港。《毒戰》就是把這一切都顛覆。

我們看《毒戰》,見到古天樂陰險奸詐,或許會心寒,他沒有原則,把可以出賣的都出賣,但去到最後,身為觀眾的我卻希望古天樂可以逃出生天,那是一種慢慢產生出來的認同。古天樂一心認為只要放料給你就可以有一條生路,誰知被迫夾上船,為了求生,他只能不停出賣。到最後孫紅雷所扮演的大陸禁毒大隊長寧願「一鑊熟」,死都不願放條生路古天樂走。我只不過想生存,你使唔使迫到我去到呢個地步?因為要合拍,把大陸人跟香港人一向的角色掉轉,如果古天樂代表了香港人現況的話,那麼孫紅雷寧死都不願放手又代表了什麼?孫紅雷曾對古天樂說「你要想活,我陪你。你想死,我也陪你。」這是否意味著,生或死都好,你就是沒有你想要的自由?身為(香港)觀眾,對古天樂的同情是否也源於我們渴望自由的心?

《毒戰》的結局一如其他電影,天網恢恢,疏而不漏,港版其中一條trailer 裡,杜Sir 甚至不怕劇透,告訴大家古天樂要被判死刑,這種政治正確無非是為了遷就大陸電檢。

 一反大陸人跟香港人的角色定型,香港是壞的,大陸的警察是好的。這當然可滿足大陸各方面的需求。身為香港觀眾,一方面或會慨嘆香港人的身份地位大不如前,另一方面又覺得《毒戰》是一種反諷。相信大部份人都不會相信鄰近地區的執法者是如斯的專業及公正不阿吧?孫紅雷及黃奕等人越演得好、越投入角色、表現越勇猛,我就覺得越超現實,越是覺得片中的警察角色其實是在諷刺鄰近地區的執法人員。因為對鄰近地區的理解(當然亦可能是誤解吧....),孫紅雷等人的角色對我來說是沒有說服力的,看來看去都只覺得那是杜Sir 電影中香港警察的原型,嗅到香港警察的味道。為了大陸市場,只能把大陸寫成好的,那沒關係,就把香港那一套完完全全搬上去好了,反正一看就知那其實都是香港的影子。我相信,只有香港人才對這部電影有這種閱讀方法。其他地區人們或許只看到杜Sir 功架厲害,再一次把警匪片拍得紥實、只看到古天樂的狠毒、只看到電影中大陸執法者的勇猛、只看到杜Sir 獨有的風格,但片中(不知不覺?)顯示出來的香港人自身處境、心態,大概只得香港人才看到。因此就算在天津取境,不見香港但其實處處香港。 能夠把合拍片合到如斯境界,大概只得杜琪峰一人。






2013年12月10日 星期二

Black Mirror



































Black Mirror 應該很多人都看過,一直很想寫這劇但實在不知如何下筆。想寫是因為個人認為這是英國近年最好的劇集,其發人深省的程度遠超公認是近年最佳英劇Downton AbbeyDownton Abbey 當然享負盛名,各方面水準都極高,但可惜始終都是師奶劇)。這劇看完後會感到無言,所以不知該寫什麼才好。

Black Mirror 拍了兩輯,每輯得3 集,Channel 4 出品,一部單元劇,每一集的故事都是獨立的,所以完全不跟次序看也沒問題。

Black Mirror 是科幻劇,此科幻不同Doctor Who 那種科幻。Black Mirror 非常貼近現實,只是片中的科技略為進步一些。如果這是一部關於未來的劇,那麼所呈現的應該是人類未來5 年的生活。Black Mirror 的創造者Charlie Brooker 表明,Black Mirror 想探討的就是當人對科技的依賴已經去到上癮的地步時,會帶來什麼副作用。既然想說的是負面的影響,所以整套Black Mirror 都dark 得很。

每一集所探討都有所不同,但總的來說,受影響的可(懶惰地)分成三部份︰政治、感情、人性。互聯網之發達可以輕易聚集眾人的意見,消息流通比以往更快,例如youtube、twitter、facebook 等、加上傳媒的力量,這會對政治人物造成何等壓力?又如何影響其做決定?隱形的統治者如何透過實現虛擬世界 x Reality Show 去管治?金錢再無價值,貿易貨幣變成分數,儲夠分就可以去參加比賽等升呢,連抗爭也會變成娛樂嗎?虛擬人物及極其發達的傳播工具對世界政治經濟有什麼影響?政治人物的功績仍比形象重要嗎?科技幫你紀錄一切,可免你於被騙,但可免你於痛苦嗎?科技會令道德及人性敗壞嗎?當科技及藥物可以幫你洗腦時,你的記憶還可信嗎?你還懂得分真假嗎?

Black Mirror 想說的是,科技越進步,人越不快樂,亦身不由己。去到比較遠的未來(第一輯第二集Fifteen Million Merits)後,人亦會越愚蠢。人類以為自己控制科技,卻反過來被控制而不自知。科技越進步,人可以作惡的手段也越多。但科技發達,也彌補不了感情上的空虛及寂寞,相反只提醒了你的自欺,令你更討厭自己(第二輯第一集Be Right Back)。Black Mirror 黑暗的地方在於,他提醒你人類過份依賴科技所帶來的壞影響非常深遠,而且發生的機會一點也不小,換言之,這其實是一套「預言」。其次,這劇好看在於內斂,片中沒有什麼批判科技之意,也沒有什麼罵人類太依賴科技太愚蠢之類的對白,Charlie Brooker 純粹做一場推算︰如果再咁落去會變成點。他沒提供什麼解決方法、也沒有什麼大道理,他只是提供一個空間、提出一些對未來的設想讓人去反思而已。

Warner Bros. 及Robert Downey Jr.已決定把第一輯最後一集的The Entire History of You 拍成電影,這亦是個人最喜歡的一集,電影編劇跟劇集一樣仍然是Jesse Armstrong。究竟Black Mirror 有沒有第三輯?這仍然是未知之數。Charlie Brooker 在3 月時表示,他已有劇本在手,只等電視台開綠燈。其實這劇成績不俗,要拍第三輯應不成問題吧...?





2013年12月4日 星期三

Broadchurch
























Broadchurch(台及大陸譯為《小鎮疑雲/小城大事/海濱兇案》)是英國ITV 出品,一輯有八集,屬於懸疑、偵探及犯罪類劇集。

在Broadchurch 這個一向風平浪靜、治安極好的小社區裡一名男孩被殺,男探長Alec Hardy(David Tennant 飾)需要跟女沙展Ellie Miller (Olivia Colman 飾)合作調查案件。Alec Hardy 是一位經驗老到的探長,可惜之前一次調查中犯了過錯,而被調到Broadchurch。Ellie Miller 是一名師奶,跟社區裡各人關係都很好,認為身邊的人沒可能是兇手。Alec Hardy 則相反,認為只要有少許可疑之處,人人都可以是疑犯。辦案手法及觀念不同,這令到二人一開始合作不順利。案件引來傳媒追訪。調查期間,發現小鎮沒有表面上那麼風平浪靜,警方鎖定鎮上幾名疑犯,原來都是有案底的人,傳媒於是大肆炒作,令到本已濛上陰霾的小鎮變得越來越危險,社區秩序陷入崩塌邊緣。八集中,最令人心寒的,正正是這部份。劇集有意無意批判傳媒報導手法,在案件水落石出之前,記者為了上位,無所不用其極,報紙為了銷量,把疑犯起底。小鎮上本已人心惶惶,讀報後大家不問究竟便把所有怒火發洩在疑犯身上,結果卻導致了另一樁悲劇。我不能說人性醜惡,用有色眼鏡去看有案底的人是人之常情,不為什麼,只因人皆有自我防衛機能。曾犯錯的人又並非全是十惡不赦。結果製造悲劇的是傳媒,為了賣紙而挑起眾人一發不可收拾的恐懼之心。現實點說,一失足成千古恨,想翻身,從來都不容易。

與此同時,Ellie Miller 不知不覺間查案手法越來越成熟,外表仍然師奶,但已變成像樣點的警察。或許有進步是一件好事,但無奈的是,這代表她已無法單純地相信這個小社區的人。那種簡單而美好、互相信任的關係已經不復再。她越來越懂得盤問疑犯,亦學會不輕易信任疑犯的口供。她多次質疑其中一名疑犯︰「為什麼發生這些事你可以完全留意不到?」她堅信疑犯說謊。結果,Alec Hardy 終於查出誰是真兇時,本是好友的死者母親也質問了她︰「為什麼發生這些事你可以完全留意不到?」Ellie Miller 才發現原來指責別人容易,發生在自己身上才明白有些事非必然。她的價值觀、本來的生活、她的世界一下子崩潰了。究竟這個世界上,還有什麼可信的人與事?當你的世界是建基於信念,而你所相信的都是脆弱的人同事,當所相信的早已崩壞,你的世界到底還剩下了什麼東西?

Broadchurch 在英國的口碑非常不俗。本人覺得此劇不錯,但又未致於十分喜歡。在公佈兇手前一刻已經猜到兇手是誰。故事的發展,內裡的twist surprise 得來又有點cliche。但個人認為好看的劇集及電影,人才是永恆的題材,這方面寫得好,作品不會太差,而此劇雖寫查案,但人始終重點,所以又接受到它的cliche。ITV 已證實會拍第二輯,女主角Olivia Colman 會回歸劇集。美國Fox 已經購買版權,男主角繼續由David Tennant 飾演,不知道David Tennant 會否在劇集中模仿美式口音呢?本來對美版不寄予厚望,看慣了英劇後就不喜歡美劇的節奏(又聽聞美版SherlockElementary 拍得很難看),但為了David Tennant,一定看!



The Escape Artist



































因為Doctor Who 愛上David Tennant。因為David Tennant 所以看The Escape Artist,然後發現The Escape Artist 也是一套好劇。

The Escape Artist 只得3 集,是一套法庭跟驚慄劇。David Tennant 飾演的Will Burton 是位傑出的大律師,從沒輸過官司,前途一片光明,本可晉身成QC,直到接了一單官司。

Liam Foyle 曾在劍橋讀法律,因為涉嫌姦殺及虐殺一名少女被捕,案件轟動全國。Liam Foyle 雖沒前科,但調查顯示他有不尋常的性癖好,非常喜歡看姦屍的色情片,加上他曾在案發現場出現,因此入罪的可能性極高。Will Burton 卻透過盤問電腦專家證人的技巧,成功為Foyle 脫罪。雖然Will Burton 是Liam Foyle 的辯護律師,但他打從骨子裡相信Foyle 是兇手,亦不喜歡這個人,結果成功幫Folye 打甩官司後,Burton 的惡夢就開始了。

如果一心想看雙方律師如何在法庭上針鋒相對的話,The Escape Artist 註定令你失望,因為打官司的場面著實不多。這劇說的是,熟悉法律的人如何可以凌駕或操控審訊,你識玩,就算殺人你也可以脫身,成為Escape Artist。不要以為這劇是提倡、鼓吹或崇拜脫罪大師,這劇點出的正是英國司法制度的無奈,在疑點利益歸於被告及要確保法庭要有程序公義下,就算全世界都知道被告是殺人犯法庭也要放他走。

承英劇特色,人物描寫著墨比較多,劇集一開始已表示Will Burton 雖然百戰百勝,但越打得多官司,他越覺得身處的社會很危險,每次他及同事接觸的委託人,無一無辜,全都罪有應得,但身為辯護律師,不得不為他們打勝官司,所以他從不為自己的工作而感到自豪。本來已經覺得自己的工作毫不神聖,直到自己身受其害,更對司法制度又愛又恨。愛是你無法不認同任何人都有辯護的權利及寧縱勿枉的精神,但可恨是因此很多時正義完全無法伸張。到頭來,劇本要主角老套地用不老套的方法去智鬥司法制度︰既然不能夠將你繩之以法,那唯有我自己去執法。看第一集時以為劇名指的Escape Artist 是主角Will Burton,看第二集時就認為是指曾讀法律的殺人犯Liam Foyle,到結局時就知道真正的脫罪大師始終是Will Burton。

外國有部份觀眾覺得此劇有點脫離現實,Will Burton 為了報仇所佈下的局太完美,在劇中被喻為Perfect Crime,有人覺得結局有點草草收場,但不能否認,大多數人都喜歡看到一個好人被迫走上絕路而不用受到法律制裁。或許看得太多垃圾港劇,我倒覺得這劇很好看。Perfect Crime 也實在太brilliant。劇本或者有不合理地方,但個人認為這不是大問題,因為此劇主要想說的是人性的抉擇︰「如果你是主角,法庭無法把犯人繩之以法,而你擁有專業的知識可以幫你報仇,你會點做?」及(英國佬再次)點出法律這「遊戲」輸贏的重點永遠都是控辯雙方的律師鬥把炮或鬥垃圾。套用在香港的情況,如果你是窮人沒錢請好律師,在法律面前幾乎註定含撚。公義?哈。雖然英國的司法制度會有寧縱勿枉的情況發生,但英國人不會因而否定司法制度對其社會的貢獻,跟某些落後的社會不一樣,因為出現不理想的結果而反對本身是好的制度,如民選出來的總統、總理或首相是個廢人,就說民主不是好東西。這就是成熟的公民社會及反智的社會的分別。

縱使有人認為劇本有缺憾,但他們都對David Tennant 的演出有讚冇彈,更說其演技掩蓋了劇本的不足。在我看來,睇演技又好睇故事都好,此劇都值得一看。(身為fans 的題外話︰跟Doctor Who 中的英格蘭口音不同,David Tennant 於片中用回他自己的蘇格蘭口音,好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