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電影節正式結束了,真累。今年的戲碼比上年好,可是又不算非常出色,因為時間跟銀包關係,有幾套聲譽不錯的我都沒選到,包括現正上映的Micmacs, Amreeka及 Letters to Father Jacob。
影友或喜歡逐套短評,我只寫印象最深的就算了。今年的選片在此,大部份都有寫觀後感,後期的卻因為太累而不寫了。
一如上文所言,今年的選片都不錯,出事頻率大為減少,但論比較上乘的新作,其實不多。個人認為比較出色的是Roman Polanski's The Ghost Writer, Oscar 最佳外語片The Secret in Their Eyes,而 印片3 Idiots 及伊朗片The Time That Remains 也不錯。
不按新舊片之分,真正傑作其實是Metropolis,終極復修後Fritz Lang 的意念更加清晰,劇情亦理順多了,不看真的走寶。另外最令我驚喜是印片之父Guru Dutt 的作品,今年HKIFF 只放4 套,我只看了兩套,分別是《求之不得》(Pyaasa) 及《紙花》(Kaagaz Ka Phool),兩者皆優,只是前者更佳。《紙花》令人看得心傷,男女主角命運簡直就是交換了一樣,結局最後一幕是Guru Dutt 對印度電影界提出最大的控訴。電影中段這4 分鐘沒有對白,單靠鏡頭、燈光、場面調度及男女主角的面部表情去訴說他倆之間的感情關係,非常含蓄動人。
The Red Shoes 因為HKIFF 安排問題,令我錯失結局,唯有回家補看。The Red Shoes 的起承轉合其實非常公式化,但這不代表不好,相反可以被視為示範作。不記得是否家明說過,The Red Shoes 的第一幕非常妙,一場芭蕾舞團表演,盡顯主角三人的背景以及性格;另中段"The Red Shoes" 的芭蕾舞拍得非常好看。
今年安哲羅普洛斯的回顧我看了4 套。以前我只看過《一生何求》的vcd,當時年少,不覺這是art-house film,也不覺得悶,感覺感人。今年看這4 套,我懷疑安氏可能是當今世上僅存會拍純art film 的導演。別問我什麼是純art film,我無法給你定義,至少個人認為是零娛樂性。安氏的《尤利西斯的凝望》及《悲傷草原》的長鏡,深得我心。前者中段的10 分鐘家庭聚會的長鐘,簡直是經典,10 分鐘把希臘5 年的歷史「側寫」拍出來,我愛到不得了。我喜歡安氏的長鏡,360 度的橫鏡,他把整個場景的空間感都拍出來,這是其他電影無法帶給我的觀影感受。《霧中風景》也很好,只是感覺技術上好像沒《尤》那麼出色。
對啊,最好的始終是已經被視為經典的作品,可是大師出馬不代表不出事。Alain Resnais 的Wild Grass,以及安氏的The Dust of Time 是今年最令我失望的作品。Wild Grass 的評語似乎呈現兩極狀況,但我委實完全不喜歡。The Dust of Time 是安氏最新作品,亦是最不安氏的作品,他的signature 幾乎不見,我看那一場若有1/3 觀眾中途離場,而我是甚少看戲望手錶的人,也忍不住看看「幾時先完呀?」看到電影只不過放映了1 個小時左右時,就感到氣餒。坦白說,安氏不算我喜歡的導演,我也的確覺得他的電影既慢又長,的確容易令人看得分心、欲睡,不過我也抵受得住,甚至欣賞安氏其他作品,而這部居然令我耐性盡失,可想而知這電影令我有多「難受」。或許我誇張了,就當是珠玉在前吧。不過,如果我是先看The Dust of Time 的話,我或許不會再去看安氏其他的電影。
2010年4月26日 星期一
2010年4月23日 星期五
I hate copycat
I love cat, but I hate copycat.
日前,本blog 的兩篇文章(Metropolis 及Pyaasa)涉嫌被人抄襲。
有人說︰你寫得好才被人抄襲吧?
我卻不同意,寫得好也不等於要被人抄襲吧?(況且我也不算寫得很好吧?)
本博文章也曾被不少blogger 連結,大家觀點相近link 來link 去本是正常,我也感到高興。但如果有人基於本人文章再進行「二次創作」、copy & paste 後刪減少許文字就當是自己作品,恕本人不能接受。
本博文章其實歡迎任何人轉載,但請知會本人,以及列明文章出處及作者就可以了。一句講哂,好似廿四味首歌咁︰respect 就 ok。
本人不希望抄襲事件會發生第三次,如果真的發生了,無論是誰、抄襲哪一篇文章,下次必然會把url 放上來。屆時,可以讓大家對比一下,始終讀者的眼睛是雪亮的。
日前,本blog 的兩篇文章(Metropolis 及Pyaasa)涉嫌被人抄襲。
有人說︰你寫得好才被人抄襲吧?
我卻不同意,寫得好也不等於要被人抄襲吧?(況且我也不算寫得很好吧?)
本博文章也曾被不少blogger 連結,大家觀點相近link 來link 去本是正常,我也感到高興。但如果有人基於本人文章再進行「二次創作」、copy & paste 後刪減少許文字就當是自己作品,恕本人不能接受。
本博文章其實歡迎任何人轉載,但請知會本人,以及列明文章出處及作者就可以了。一句講哂,好似廿四味首歌咁︰respect 就 ok。
本人不希望抄襲事件會發生第三次,如果真的發生了,無論是誰、抄襲哪一篇文章,下次必然會把url 放上來。屆時,可以讓大家對比一下,始終讀者的眼睛是雪亮的。
2010年4月12日 星期一
Pyaasa
英文名Thirst,中文名《求之不得》。
如果大家想看這部電影的資料,上youtube 找片看,記住用印度名好了,因為打英文是會search 不到的。坦白說,就算電影中,Pyaasa 是譯The Thirsty One(英國譯名是也),而不是美版Thirst。
印度文我是不會懂得啦,我也不知道Pyaasa 這字本身意思是什麼,如果真的直譯Thirst/Thirsty 之類,我只能說改得真好,貼題到不得了。
Thirst,渴求,或口渴。感覺很貧乏,很窮,很肚餓。窮人渴求溫飽、富人渴求更多財富、女人渴求安穩生活、亦有女人渴求愛情、有理想的人渴求得到賞識及認同。人人都有不求渴求,但這渴求會導致到不同程度的悲劇,也可以是無止境。
我對Bollywood 認識非常淺,片也看得很少,認為Bollywood 片都是開開心心、大團圓結局,大量歌舞場面。在Slumdog Millionaire 這部其實是英國片的偽印度片於香港風行一時時,曾有副刊花了一版篇幅介紹Bollywood 片,當中說過印度人因為大都生活苦,所以電影偏向熱鬧開心快活,更一定要happy ending,這樣大家才可以看得快樂,暫時逃避現實。聽說Slumdog Millionaire 在「原產地」印度票房不好,因為印度人覺得「我哋生活咁慘,點解你仲要拍埋d 貧民窟生活?」下?Slumdog Millionaire 個ending 已經好happy 架喇喎?Anyway,不知道當時報導有幾多水份,總之已構成了我對Bollywood 片的印象及皮毛知識。
因此我入場前對Guru Dutt 這位Bollywood 之父的作品抱有好奇之心,究竟其作品可以有多好,去到經典的地步?歌有多好舞有多勁?我承認我無知,因為我變了,入場前絕對不會對電影做research,抱著完全無知的心態去觀看,目的是希望有驚喜。知得太多會容易失望,加上我是一個很容易有過高期望的人,所以,sorry,Agnes 姐你d Guru Dutt 文我真係睇咗Thirst 先睇!哈!
也因為一無所知,這片的確帶給我驚喜。首先,電影改變了我對Bollywood 片的印象。現在回想當初以為Guru Dutt 的片會有什麼盛大歌舞真的夠白痴,因為它跟其他Bollywood 片完全是兩回事啊。或許這樣說對其他印度片不恭,但Thirst 的確有深度得多(這些其實在Agnes 早就撰文說了)。它不是一味跟你熱熱鬧,而是揭示了當時印度窮人社會的狀況、人性的醜陋、社會文化界的虛偽。男主角大學畢業,卻失業;有理想有天份但得不到賞識;餓了就走去做咕喱,可是卻換來假硬幣。其中一位女主角做低賤工作,因而常受到欺負屈辱。客人禁止跳舞女郎照顧病了的孩子,為了生計,她邊跳邊哭了。這電影根本就帶有意大利新寫實主義電影的影子,揭示了印度低下層活於貧窮中 ,如何每天掙扎,只為生存,可以吃一頓飯而已。貧窮更可以令到家庭成員不和睦,更是愛情最大的敵人。男主角Vijay 日復日地走向絕望。這跟一般印度片的熱鬧、快樂完全是兩回事。
他的絕望令他選擇自殺。然後戲劇性的一/幾幕終於來了。Vijay 就像歷史上無數的藝術家一樣,「死去」後才成名。從來不欣賞他的就認為他是天才(小型出版社的老闆),不認識他的就吹噓自己跟他很熟悉。貧窮令到他跟家人不睦,等到名成利就時金錢利益更令朋友及兄弟跟他「斷絕關係」。伯多祿三次不認耶穌,他三次不被朋友兄弟情人所認。被人唾棄、白衣被扯爛的他也不認自己。他走入議廳的書房,前度女友走進去,他站在門窗前,背後有度白光打在他身上,然後變成古今中外聖人智者一般的形象,Vijay 終於看清了世情了︰原來文化界是如此不識泰山、如此虛偽(在出版社老闆家中唸詩後所遇到的冷淡對待)。朋友兄弟都只不過是見利忘義,社會就是如此趨炎附勢。他不是討厭人類,也不是說人性本惡。他看透到一個地步,沒有痛恨背叛他者,而直視問題本質「社會」及「文化」︰對在生者嗤之以鼻,對往死者無限崇拜;窮是一種罪,令到窮人得不到尊重及重視。見利忘義是被這環境生活下迫出來的。他看透了,不再渴望他的才華得到賞識,不再渴求受人景仰,不再執著自己身份,因為一切都是虛幻,所有渴求都不切實際。他為了得到心靈安靜,寧願逃離繁華之地。
電影指出Guru Dutt 所處身的印度社會究竟是什麼一回事,同時讚揚窮人的高尚情操。窮人就算腌臢地、沒尊嚴生活,卻是電影中唯一善者,按摩師、妓女、甚至跟Vijay 不認識的乞丐,都不問回報的去幫助Vijay。
Thirst 指的是所有人的渴求,Vijay 身邊的人對虛榮名利的渴求而害苦了他,但他自己的渴求,何嘗不是害苦了其他人?這電影可以把討論從人性、社會、文化,提升到哲學性、很禪的層面了。
05:09 to 07:13 是個人喜歡的一幕,拍得很美。
2010年4月7日 星期三
The Weeping Meadow/Please, Please Me!/Shameless
仍然略寫。
Eleni Karaindrou 的音樂一流。Angelopoulos 的影像處理也是一流,被譽為希臘電影詩人的他,真的把畫面拍得像畫一樣。水/河經常在片中出現,水反映影像,變成倒影,於是把一切變成如詩似畫。

女主角Eleni 的一生,就是被上世紀多次的戰亂、革命、政治盪局、內戰而影響著,她因此失去父母、失去丈夫、失去兒子。從她身上可以看到希臘近代史的重大事件。她,就是希臘的化身。
人人都為Eleni 而悲哀,我卻覺得Alexis 最可憐。為了音樂發展事業走到美國,為了把妻兒帶離戰亂的國家到美國去,唯有加入美軍走上沙場,最後戰死於太平洋戰爭最後一役,死於沖繩。一個希臘人,為了生計走到言語不通的美國,為了妻兒卻死在本來跟希臘全無關係的日本上。死於完全陌生的領土上、包圍著自己全都是跟自己溝通不了的外語人。Eleni 跟Alexis 在生在死也一樣孤獨。
Alexi 上郵輪前,Eleni 把一件未完成的毛衣交給他︰「時間太短,我趕不切把它完成。」然後Alexi 沒有接著毛衣,卻拉著冷毛線,一邊登上小艇,準備上遊輪。毛線一直拉一直拉,毛衣變得越來越小。他倆距離雖越來越遠,那一條紅線卻把他們聯繫著。很盪氣迴腸,很詩意。可是毛線終有拉完的一刻。這一幕,我最喜歡。
Please, Please Me!
上年Emmanuel Mouret 的Shall We Kiss? 雖然拍得一般,但勝在看得開心。節奏輕快、幽默、輕鬆。今年Emmanuel Mouret 再一次跟你談談男女關係及愛情,但明顯比上一次失色。
電影中段,Emmanuel Mouret 著墨於男主角(即佢自己)於派對中的有趣事,算蠻有趣,卻對故事推進沒什麼幫助。
到最後我更不明白他想表達什麼,他女友背叛他了,他傷心。難道是說他終於明白自己背著女友認識其他女人會很傷女友心嗎?想一想,也許就如英譯片名所言,指出女人反覆無常的性情吧(有入場看的觀眾就會明白)?
女人啊,會呷醋。因為呷醋又想表現自己大方,就會要求或表明男方可以做不合乎情理的事。你要跟其他女人睡吧,睡過後我們就會變成不可分開的伴侶了,因為我們已經克服了最難克服的事。五時花六時變,一時喜歡新歡喜歡到不得了,舊愛一有良好表現又回心轉意。女人愛浪漫,寫得一手好字就可以掠取她芳心。原來電影不是跟你說愛情,是跟你說女人。不過不抵死不深刻不有趣。
片中女角甚搶眼,最不搶眼的是總統女兒,但女傭人及女朋友實在省鏡。女朋友貌美身材好,傭人則一副鄰家女孩模樣,清純平易近人。
捷克片。Shameless。
看罷男伴問我為何叫Shameless,男主角都唔係好無恥啫。其實他無恥在嫌棄糟糠之妻的外表,以愛情為藉口搭上年輕貌美的保母,再以同一藉口搭上年老歌手,再暗示搭上以前的學生。無恥就是明明是花心,卻用愛情做藉口去飢不擇食。
男主角的主線不好看,反而他太太那條婚姻失意後再發展另一關係那一條線比較好看,也拍得有味道。捷克的獨有幽默,前夫父母反而鼓勵她發展另一段關係,更邀請男方來晚餐,把兒子的房間借給他們過夜。歌手兒子接受母親這個年輕男友,大家更會一起喝酒談論性事。男的離婚後生活越來越亂,女方卻越來越精彩,再次捉到幸福。
電影本來不過不失,不過結尾卻看得茫然。一來結束得太突然,二來我實在不明白兒子問男主角那個問題,然後看到放生的魚「復活」了,究竟有何意思。
正節期結束,我的電影節仍然未完結,至少還有6 套大師電影未看。
最後送上The Weeping Meadow 的配樂,太動聽。
最終找到Metropolis 中的視象電話了。
2010年4月5日 星期一
The Red Shoes/The Time That Remains/3 Idiots
這陣子日睇兩套(之後都係),早出晚歸,根本無法非常仔細的去寫每一篇review(真係寫唔切),所以只會非常簡單的寫一寫以下3 套︰
講起一肚火。
The Red Shoes 本應在1800 於文化中心放映,我晚上2100 點要到達City Hall。The Red Shoes 片長135 分鐘,即2015 完,然後我會有45 分鐘時間由尖沙咀出發到中環去,時間本來就鬆動得很。
誰知居然delay 了。
delay 不是第一次,年年都有delay,上年甚嚴重,delay 頻率甚高。本以為今年好了點,誰知一係唔de,一de 就de 爆。佢足足delay 20 分鐘!20 分鐘!?現場只一味公告因為上場放映時間延長,所以delay。你信嗎?我唔信!
我真係好想知,點解上場可以延長放映時間囉,你又數錯菲林格呀?定又係d 唔知乜首映有d 咩明星要影相所以delay?究竟你間機構點organize???
Delay 20 分鐘,即我唔夠時間趕去city hall。因為HKIFF 安排失當結果我被迫放棄the red shoes ending!HKIFF,請問你可以賠償我損失嗎?
有影友為了個ending,唯有完場立即飛的到中環去,承惠$75。請問你可以嘔番$75 俾人嗎?我最火光的事,你delay 到咁,我入到場,仲見到hkiff d staff 四萬咁口,完全冇因為自己機構安排失當而感到歉意,完全唔覺自己的delay 影響好多人!收皮啦!妖!
不Q 知所謂!
The Red Shoes 的舞蹈場面及technicolor 不說了。我最喜歡的是女主角的命運最後跟The Red Shoes 的結局一樣,兩者就是這樣交纏著。The Red Shoes 指的是那個安徒生童話、令到女主角走紅的芭蕾舞劇,以及女主角本身的命運。妙哉妙哉。
The Time That Remains。
其實沒有什麼故事性,追求有完整故事的觀眾會不滿意。導演自編自導自演,後半段越來越有Jacques Tati 電影的風格,以subtle 又不關故事本身的笑料、用生活細節去側寫以色列的立國及演變。以前只會聽當地音樂,慢慢西方流行曲當道(My Heart Will Go On);看的是西方電影(Stanley Kubrick's Spartacus);甚至乎會慶祝聖誕節、會放聖誕樹。
Elia Suleiman 在戲中所表達的除了是自己對父母的思念,還表達以前仍未被西方世界(特別是美國)所影響的「國家」的懷念。

今年看過又最多觀眾拍手的一場戲。
其實是蠻精彩的,雖然笑料並不特別豐富,只是這一部娛樂片反映了印度的教育制度、學生所面對的學業壓力,多了一層反映社會問題或風氣的意義,而且情況跟香港何其相似︰印度父母喜歡兒子做工程師,因為能賺最多錢、學業壓力太大、不快樂令到學生自殺;香港學生則一窩蜂去讀BBA 希望打份金融工、每年都聽不少大學生、碩士生自殺。印度的學生可能面對更大的壓力︰他們要靠讀好書搵好工來幫助家人脫貧,但是香港呢?Sorry,u grad 又如何?你都是脫不了貧。這想一想,印度又似乎比香港有希望。
片中宣揚的是每人應該跟隨自己心中真正的興趣,把之成為你的專業。不應該為了追求成功而要成為第一,反之"Pursue excellence, and success will follow, pants down." 一句講哂,follow your heart。男主角是個十分聰明的人(以香港的角度嚟睇,好明顯佢係IQ 158 嗰d 資優生),所以極度能夠學以致用、融會貫通。以他這角色來勸人要把興趣變成事業,然後就會成功,其實沒什麼說服力。他這角色的存在意義是為了給其他平庸人帶來一點啟發,你喜歡做攝影師就不應該為了滿足父母要求而去做工程師;如果你本身就是喜歡做工程師就算成績不好都不要緊,只要你做回自己,做一個坦誠的人,你都可以有人請有工做,太天真太理想了,是嗎?不過我看印度片主要都是為了看得快樂,這片絕對做到這點。
我最難忘是片中的壯麗景色,真的很美,特別是結局的Ladakh 真的很很很漂亮,那個天跟湖(?),放映在大銀幕上,藍得有點過份。
講起一肚火。
The Red Shoes 本應在1800 於文化中心放映,我晚上2100 點要到達City Hall。The Red Shoes 片長135 分鐘,即2015 完,然後我會有45 分鐘時間由尖沙咀出發到中環去,時間本來就鬆動得很。
誰知居然delay 了。
delay 不是第一次,年年都有delay,上年甚嚴重,delay 頻率甚高。本以為今年好了點,誰知一係唔de,一de 就de 爆。佢足足delay 20 分鐘!20 分鐘!?現場只一味公告因為上場放映時間延長,所以delay。你信嗎?我唔信!
我真係好想知,點解上場可以延長放映時間囉,你又數錯菲林格呀?定又係d 唔知乜首映有d 咩明星要影相所以delay?究竟你間機構點organize???
Delay 20 分鐘,即我唔夠時間趕去city hall。因為HKIFF 安排失當結果我被迫放棄the red shoes ending!HKIFF,請問你可以賠償我損失嗎?
有影友為了個ending,唯有完場立即飛的到中環去,承惠$75。請問你可以嘔番$75 俾人嗎?我最火光的事,你delay 到咁,我入到場,仲見到hkiff d staff 四萬咁口,完全冇因為自己機構安排失當而感到歉意,完全唔覺自己的delay 影響好多人!收皮啦!妖!
不Q 知所謂!
The Red Shoes 的舞蹈場面及technicolor 不說了。我最喜歡的是女主角的命運最後跟The Red Shoes 的結局一樣,兩者就是這樣交纏著。The Red Shoes 指的是那個安徒生童話、令到女主角走紅的芭蕾舞劇,以及女主角本身的命運。妙哉妙哉。
The Time That Remains。
其實沒有什麼故事性,追求有完整故事的觀眾會不滿意。導演自編自導自演,後半段越來越有Jacques Tati 電影的風格,以subtle 又不關故事本身的笑料、用生活細節去側寫以色列的立國及演變。以前只會聽當地音樂,慢慢西方流行曲當道(My Heart Will Go On);看的是西方電影(Stanley Kubrick's Spartacus);甚至乎會慶祝聖誕節、會放聖誕樹。
Elia Suleiman 在戲中所表達的除了是自己對父母的思念,還表達以前仍未被西方世界(特別是美國)所影響的「國家」的懷念。

今年看過又最多觀眾拍手的一場戲。
其實是蠻精彩的,雖然笑料並不特別豐富,只是這一部娛樂片反映了印度的教育制度、學生所面對的學業壓力,多了一層反映社會問題或風氣的意義,而且情況跟香港何其相似︰印度父母喜歡兒子做工程師,因為能賺最多錢、學業壓力太大、不快樂令到學生自殺;香港學生則一窩蜂去讀BBA 希望打份金融工、每年都聽不少大學生、碩士生自殺。印度的學生可能面對更大的壓力︰他們要靠讀好書搵好工來幫助家人脫貧,但是香港呢?Sorry,u grad 又如何?你都是脫不了貧。這想一想,印度又似乎比香港有希望。
片中宣揚的是每人應該跟隨自己心中真正的興趣,把之成為你的專業。不應該為了追求成功而要成為第一,反之"Pursue excellence, and success will follow, pants down." 一句講哂,follow your heart。男主角是個十分聰明的人(以香港的角度嚟睇,好明顯佢係IQ 158 嗰d 資優生),所以極度能夠學以致用、融會貫通。以他這角色來勸人要把興趣變成事業,然後就會成功,其實沒什麼說服力。他這角色的存在意義是為了給其他平庸人帶來一點啟發,你喜歡做攝影師就不應該為了滿足父母要求而去做工程師;如果你本身就是喜歡做工程師就算成績不好都不要緊,只要你做回自己,做一個坦誠的人,你都可以有人請有工做,太天真太理想了,是嗎?不過我看印度片主要都是為了看得快樂,這片絕對做到這點。
我最難忘是片中的壯麗景色,真的很美,特別是結局的Ladakh 真的很很很漂亮,那個天跟湖(?),放映在大銀幕上,藍得有點過份。
2010年4月4日 星期日
Metropolis

第2 次看Metropolis。我第一次看的是美國版,因此這restored original cut 真的帶給我全新感覺。就像事後Q&A 環節中Martin Koerber 說的那樣,美版被剪成Frankenstein 般,的確我一直都覺得Metropolis 是純粹sci-fi,主要講Cyborg。復修後才明白原來machine man 只不過是配角,更加突出了以剝削、class conflict 為核心的主題。
83 年了,今時今日看Metropolis 你仍然覺得這電影很前衛︰一是因為它的題材永不落後。我邊看邊想起香港現今的情況,鬧得熱哄哄的最低工資、沒有最長工時,工人日復日被資本家剝削著。二是因為它那影響後世無數sci-fi 的設計。它甚至預言了視象電話的出現。片中Joh Fredersen 跟工人Grot 用通訊設備溝通,Jon 那一台設備是可以看到Grot 的即時模樣,根本就是video call 嘛!你無法不嘖嘖稱奇。Metropolis 很舊的同時也很新。

"We shall build a tower that will reach to the stars!" Having conceived Babel, yet unable to build it themselves, they had thousands to build it for them. But those who toiled knew nothing of the dreams of those who planned. And the minds that planned the Tower of Babel cared nothing for the workers who built it. The hymns of praise of the few became the curses of the many - BABEL! BABEL! BABEL! - Between the mind that plans and the hands that build there must be a Mediator, and this must be the heart.
Metropolis 處處充滿了宗教符號︰七宗罪、Babel、Maria 的名字及角色設定、Freder 這個Mediator 角色、啟示錄的末日預言,到最後2 個階級於聖堂中靠mediator 和好,但這電影是否真的有宗教意義?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解讀,個人認為,宗教符號是用來比喻,讓觀眾去解讀電影當中的政治主題︰ruling class/capitalist 跟working class 之間是永遠無法互相了解大家的想法,於是他們非常容易處於對立關係,所以他們之間才需要一個協調者,猶如耶穌或其他聖經中所提到的先知般,成為造物者與人類之間的橋樑。相比起馬克思主義中所提到的革命,Fritz Lang 所提倡的方法明顯溫和得多,或者這表示了他比較樂觀,認為2 個階級之間的矛盾可以靠中介、溝通理解去解決。
Metropolis 是偉大經典,復修後更見精彩(看美版我頂多只覺得設計很好,其他沒什麼大不了),故事也變得完整、概念更加清晰。83 年後仍然令人津津樂道,如此經典豈能錯過?
2010年4月3日 星期六
睡衣男異次元空間
英文片名叫Symbol。
本片騎呢,古怪,有時又幾好笑,到最後卻跟你說一個很深奧的話題。
墨西哥摔角手的故事跟睡衣男被困白色房間的故事平衡發展著,我們一直都不明白2 條故事線之間究竟有何關連,只知道睡衣男在白色房間中學習著,學習什麼?我們都不知道,只是這空間一直把一些有的沒的給睡衣男,九唔八搭,無厘頭的。而睡衣男就只能利用這一堆有的沒的去想如何令到自己在這空間活得好一些。突然他發現出口了,於是他要想如何利用這些有的沒的去幫自己逃出生天。
終於2 條故事線連接了,睡衣男由教育階段去到實行階段,我們才明白原來睡衣男的舉動影響著外面的世界,墨西哥、美國、蘇聯、中國,大的小的,好的壞的,總之想得到跟想不到的,都跟睡衣男有關。然後不知過了很久,睡衣男頭髮長了,dot 柄睡衣變成全白了,如此鮮明的形象,才知道這是一部非常形而上學的電影。估你唔到。
因此解釋了為何電影中用了這麼多宗教符號︰墨西哥是一個天主教國家,因此你會見到大量十字架,白色房子中有很多小天使,去到暗黑房子你又會見到大天使,睡衣男去到最後一個階段Future 時,形像已經有如耶穌一樣。但這不是講關於基督教,電影中的宗教觀,或者說世界觀跟基督教所說的完全是兩回事。用上基督教的象徵符號,個人認為是想令觀眾容易聯想起「宗教」。這個世界所發生的事未必是必然(因為要視乎睡衣男有冇”oh" 到天使嗰粒掣),但這個世界運行背後確有主宰。不過這主宰跟一般人心目中的神有一段距離,他並不是全能全知,事實上他有可能不知道自己的言行對現實世界有何影響。很禪,令我想起萬人圍罵的韋家輝《喜瑪拉阿星》,當中有一幕個人認為是非常重要的︰天上的嬰兒梵天突然哭醒了,然後很快又再睡過,於是人世間的一切得重新洗牌再來過、人類文明歷史由頭開始。嬰兒梵天基本上是沒有意識去控制自己的醒與睡,瞓夠未喊囉,喊完又瞓囉,就是如此;也不會知道、理會自己的醒與睡對塵世有什麼影響。Symbol 說的未必跟佛/印度教一樣,但這一部電影也許是松本人志的宗教/世界觀宣言,為大家提供一個現世宗教中在解釋這世界時沒有涵蓋過的其他可能性。
Vincere
Vincere,即win。
這次純說故事。當我看這電影時,一直纏繞我的,也是纏繞女主角Ida Dalser 的問題,亦是令到電影劇情不流暢之處,就是為什麼Mussolini 非常突然、沒有預兆地這麼狠心對待這個女人,甚至自己的親生子?相比Ida,另一夫人真的醜多了,可是Mussolini 明顯待另一位妻子好得多。為什麼?這個我一直看不明白。電影去到中段,略有提示,Ida 身邊的人,包括跟她不認識的醫生都跟她說︰不要再堅持自己是Mussolini 的太太了,這樣對你才有幫助。根據電影,她跟兒子因為堅持自己是Mussolini 的親人,而遭遇到不人道對待。
我一邊看一邊想,這故事是用來側寫Mussolini 的性格吧。Ida 認同Mussolini 的理念,拜倒他的領袖風采,她傾家蕩產、典賣一切去贊助他的革命事業,終於這個如野獸般的男人被她打動了,說要娶她。交換婚戒後他們的關係就急劇轉變。Mussolini 完全不認她們倆母子,對她恨之入骨。她問醫生「我做錯什麼?為什麼他要這樣對我?」醫生說「你要學做法西斯的女人。」即服從、主內等,總之做一個小女人。Ida 不符合Mussolini 心目中的女人模樣是原因之一,但我認為另一原因,電影中從沒提過的,正正就是因為Ida 把家當典賣來支持Mussolini。Mussolini 是一個獨裁者,他好勝,強悍,愛面子,愛征服。一個有如此性格的男人,會不介意別人知道他的偉大事業原來是靠女人起家的嗎?當初他跟這個女人走在一起,就是因為這個女人崇拜他--這符合了他愛征服的性格。到這女人想確立自己是Mussolini 夫人的地位,不得要領時就指責他是竊賊,於是他就反感了。這個曾經幫助他的女人,從此變成他生命中的污點、一個不見得光的侮辱。Ida 太想地位確立,她好勝,堅持自己跟Mussolini 的關係,結果令到自己及兒子遭遇到悲慘結局。Mussolini 就是這一種人,殘忍,容納不到丁點「瑕疵」,所以採用極端手段,抹去自己不喜歡、對自己不利的事。不必細讀意大利近代史,只要看一看這段情史,我們就會知道Mussolini 的為人,從而可以猜想到這種人成為國家元首後會為國家帶來什麼悲劇。
Vincere 中穿插了很多歷史及電影片段,當年Mussolini 本人的講話、意大利人擁護他的情況等;也包括電影片段,Charlie Chaplin 的The Kid 是其一,到講到俄國十月革命時,更引用愛森斯坦《十月》的片段。
飾演Ida Dalser 的Giovanna Mezzogiorno 表現非常賣力,也非常大膽,三點盡露,也演得好。其實最令我念念不忘,是她逃離精神病院,走回家中,發現警察早已在等候她。她再次被捕,戴上手扣,被警員拉出屋外,走到車上。屋外已堆滿人,有人向她獻花,有人大叫警察做做好心,放過她。這一刻,她受萬人擁戴,她終於似一個國家元首夫人了--只是她走向的是另一座精神病院。鏡頭只拍到車外的人如何追她的車,Giovanna Mezzogiorno 卻一直望向車內、望著鏡頭,那只是一個看不清五官的剪影,但卻感受到Ida Dalser 身為國家元首夫人的尊嚴及氣勢。對,她是一個強勢的女人,因此Mussolini 才覺得她的存在是一種威脅。
2010年3月30日 星期二
The Secret in their Eyes/Wild Grass
這兩部不易寫,我嘗試簡述之。
好看嗎?其實是好看的,雖然看罷認為,這電影的確沒理由可以打敗The White Ribbon 及A Prophet 成為奧斯卡最佳外語片。不過算了,反正Oscar 的「賽果」向來都可以備受爭議。
這是一部很好的商業片,說故事技巧很好的商業片。片中有幾幕令我印象難忘(我2 日前睇架)︰一,是電影開首在火車站那一幕,因為這一幕用了特別效果,令到畫面如印象派的畫作一樣。二,是中段追兇,一個長鏡頭在高空中慢慢zoom 到正舉行比賽的球場上,鏡頭在球場上穿過再掃上有萬千球迷的觀眾席上,直到找到男主角為止。這2 幕very impressive。三,是接著的追捕場面,導演的鏡頭推進,很好。
這電影很難寫,因為可以寫的實在多。片中包含了好幾層意義︰一,戲名「他們眼中的秘密」。電影其中一件想說的事,亦是故事發展的關鍵之一,就是你想得知那個人的秘密的端倪,看看他眼睛吧。因此,電影中,男女主角透過雙眼知道對方對自己有意思;男主角重看死者生前的照片,從相中人的眼神而得知誰是兇手;女主角因為兇手望著她胸部的眼光而直覺地確定男主角沒有捉錯人;男主角因為死者丈夫的眼神而猜想到兇手的下場。這一切劇情都是因為the eyes tell their secret 而推進出來。這片名,改得真好(只是中譯名太行貨)。
二,這是一部講述當年阿根廷司法制度、政治如何黑暗,令到公義無法彰顯的一部電影。無辜的人被人屈打成招,不是新鮮事。最可怖的卻是指使警察屈打成招的人,在官場上扶搖直上,把一個犯了彌天大罪的、正坐牢的危險人物釋放出來,招攬旗下,身上時有槍械,幫政府做殺手。然後充滿張力的一幕出來了︰男女主角走到政府部門投訴,對家卻意氣風發說「難道只聘請好人嗎?有才能的人就不能用嗎?」把對方打發。男女主角離開,走到升降機內,門快關掉的一刻,兇手走了入去。三人站在升降機中,大家從來沒有眼神交流。男主角冷靜,女主角卻完全驚慌(跟其之前盤問兇手的氣勢有極大反差),兇手把槍拿出來,把玩一番。之後升降機門打開,兇手走出去。我們在升降機的鏡子反射中看到,兇手回頭,看著升降機內當年拘捕他的二人,做了一個「你奈得我咩何?」的表情。這一幕,完全沒有對白,卻拍得好看,甚至預示了之後所發生的悲劇。
三,這其實是一部愛情片,講兩段放不下的感情。分別在於,一個愛得縛手縛腳,一個愛得極度義無反顧。後者因為看到沉冤不得雪,於是自己濫用私刑。做人最痛苦不是死亡,而是過著虛無一生。兇手那一句 "Please ask him to talk to me at least" 才是全片最震撼之處。前者的愛跟恐懼並肩而行,到最後才發現,原來愛與恐懼只差一線。
電影有很多貫徹全片的細節地方,女主角在辦公室開門關門的習慣、關於'passion',與及那個打不到'A' 字的打字機,把「恐懼」變「愛」有點精作用的'A' 字、由眼說出的秘密等,令到電影更好看,更有趣味,更連貫。其實電影也是告訴大家,做人要留意細節吧。
Alain Resnais 的野草。大師始終是大師,其場面調度,鏡頭運用的確有一手,可惜小女子不才,全片我只懂得欣賞這些。上網看,才知道這是一部喜劇。這是一部我不懂欣賞而又得到Cannes Special Jury Prize 的喜劇。
好看嗎?其實是好看的,雖然看罷認為,這電影的確沒理由可以打敗The White Ribbon 及A Prophet 成為奧斯卡最佳外語片。不過算了,反正Oscar 的「賽果」向來都可以備受爭議。
這是一部很好的商業片,說故事技巧很好的商業片。片中有幾幕令我印象難忘(我2 日前睇架)︰一,是電影開首在火車站那一幕,因為這一幕用了特別效果,令到畫面如印象派的畫作一樣。二,是中段追兇,一個長鏡頭在高空中慢慢zoom 到正舉行比賽的球場上,鏡頭在球場上穿過再掃上有萬千球迷的觀眾席上,直到找到男主角為止。這2 幕very impressive。三,是接著的追捕場面,導演的鏡頭推進,很好。
這電影很難寫,因為可以寫的實在多。片中包含了好幾層意義︰一,戲名「他們眼中的秘密」。電影其中一件想說的事,亦是故事發展的關鍵之一,就是你想得知那個人的秘密的端倪,看看他眼睛吧。因此,電影中,男女主角透過雙眼知道對方對自己有意思;男主角重看死者生前的照片,從相中人的眼神而得知誰是兇手;女主角因為兇手望著她胸部的眼光而直覺地確定男主角沒有捉錯人;男主角因為死者丈夫的眼神而猜想到兇手的下場。這一切劇情都是因為the eyes tell their secret 而推進出來。這片名,改得真好(只是中譯名太行貨)。
二,這是一部講述當年阿根廷司法制度、政治如何黑暗,令到公義無法彰顯的一部電影。無辜的人被人屈打成招,不是新鮮事。最可怖的卻是指使警察屈打成招的人,在官場上扶搖直上,把一個犯了彌天大罪的、正坐牢的危險人物釋放出來,招攬旗下,身上時有槍械,幫政府做殺手。然後充滿張力的一幕出來了︰男女主角走到政府部門投訴,對家卻意氣風發說「難道只聘請好人嗎?有才能的人就不能用嗎?」把對方打發。男女主角離開,走到升降機內,門快關掉的一刻,兇手走了入去。三人站在升降機中,大家從來沒有眼神交流。男主角冷靜,女主角卻完全驚慌(跟其之前盤問兇手的氣勢有極大反差),兇手把槍拿出來,把玩一番。之後升降機門打開,兇手走出去。我們在升降機的鏡子反射中看到,兇手回頭,看著升降機內當年拘捕他的二人,做了一個「你奈得我咩何?」的表情。這一幕,完全沒有對白,卻拍得好看,甚至預示了之後所發生的悲劇。
三,這其實是一部愛情片,講兩段放不下的感情。分別在於,一個愛得縛手縛腳,一個愛得極度義無反顧。後者因為看到沉冤不得雪,於是自己濫用私刑。做人最痛苦不是死亡,而是過著虛無一生。兇手那一句 "Please ask him to talk to me at least" 才是全片最震撼之處。前者的愛跟恐懼並肩而行,到最後才發現,原來愛與恐懼只差一線。
電影有很多貫徹全片的細節地方,女主角在辦公室開門關門的習慣、關於'passion',與及那個打不到'A' 字的打字機,把「恐懼」變「愛」有點精作用的'A' 字、由眼說出的秘密等,令到電影更好看,更有趣味,更連貫。其實電影也是告訴大家,做人要留意細節吧。
Alain Resnais 的野草。大師始終是大師,其場面調度,鏡頭運用的確有一手,可惜小女子不才,全片我只懂得欣賞這些。上網看,才知道這是一部喜劇。這是一部我不懂欣賞而又得到Cannes Special Jury Prize 的喜劇。
2010年3月28日 星期日
The Ghost Writer
最近看了2 套出色的thriller,一套是Shutter Island,另一套就是Roman Polanski's The Ghost Writer。故事雖然不同,後者是政治驚慄片(原著小說作者表明作品是用來影射Tony Blair),不過都有共通之處,就是故事都發生在小島上,只是The Ghost Writer 中的那個並不是孤島,還有2 部電影都有希治閣的感覺。男主角被人跟蹤,還有在島上跟一名老伯交談,這兩幕有著希治閣的影子。Hitchcock 真的是thriller 片的大師,其作品真的影響後世不少。
The Ghost Writer 是一部出色thriller,Polanski 作了一次示範作,如何拍一套完全沒有血腥、沒有暴力場面、沒有動作場面,但你又會覺得緊張的驚慄電影。對,這是比Scorsese's Shutter Island 更出色的地方,這電影真的沒有一點血腥、不堪入目的鏡頭,沒有令人害怕嘔心的角色外型設計。幫助製造緊張氣氛的是劇情本身的推進(當然配樂應記一功),以及thriller 片的特徵︰大雨、大風、黑夜、杳無人煙的小島,怪裡怪氣的傭人等,Polanski 只是單靠這些就拍了這電影,這是他有自信的表現。重點是,他做到了,他拍了一套出色的thriller 。這不是一件容易事,少些功力觀眾都會覺得悶,可是Polanski 卻駕馭得非常好。
場面調度也好,看似平平無奇、沒有嘩眾取寵懶藝術的鏡頭運用,卻可看出其心思,例如結局,鏡頭「低炒」Ruth Lang 的面部,看著她由神色自若一瞬間變成心虛的表情,因為鏡頭角度比燈光及女角面孔低,於是我們看到Ruth Lang 的臉由於本身鼻子突出的關係,而自動幫面部打影了,於是你會看到Ruth Lang 的表情不只心虛、驚慌那麼簡單,而是多了一層陰深的感覺。對,鏡頭的運用是如此平實卻又見藝術性(鏡頭是真的serves the story itself 而不是為了炫耀導演本身的高超技術),這是真正札實的功力(及健康心態)。
故事本身當然跟原著般,除了明顯影射Tony Blair外,更有其他玩味的事。戲中「扮」Tony Blair 的Pierce Brosnan 因牽涉戰爭罪行的案件而不能回英,這其實跟Polanski 的自況一樣。對白見幽默,狂玩食字,建議進場者除了看字幕外,也要留心聆聽一下角色的交談。另外,觀眾也可留意一下Ewan McGregor 在片中到底叫什麼名字啊。
結局不是荷李活式那種、也不政治正確。隨著風把草稿吹得四散,所有真相都湮沒了。至於結局會不會像Shutter Island 般引起觀眾討論,有待觀察。
2010年3月26日 星期五
Eccentricities of a Blonde Hair Girl
第一次看Manoel de Oliveira 的作品。坦白說,其實我對葡萄牙電影一點認識也沒有。為什麼要選呢?因為看簡介出現「道德」二字,想起Eric Rohmer ,與及Luis Bunuel's That Obscure Object of Desire,而且導演已經活了足足一個世紀,仍在拍電影,好應該好好進場支持一下吧。
對大師不認識,也沒資格評論一番,還是寫下看時感覺好了。大師對自己國家文化有深厚認識,短短一個小時內的十多分鐘,於一個富有人家的聚會中,來一次葡國的詩詞歌賦導讀課。如果本身對這些文化有認識的話,應該會看得比較開心。這一幕我想起貴族出身亦擅於拍貴族電影的Visconti,因為這一戶有錢人家其實似貴族多過富豪。對葡國文化零認識,純粹認為現今的有錢人,哪會喜歡欣賞音樂唸詩之類的活動?看電影,真的只有18,19 世紀中比較富裕的地主,才會不時聚首一堂,有人彈琴、有人唱歌、有人讀書等(有看Jane Austen 的人應該會想像得到)。我一邊看這一幕,一邊想起種種昔日情懷,這一部份充滿上世紀的氣息啊,試問沒有深厚的文化根基,如果導演不是活了整整一個世紀,他如何可以構思這一幕?正如只有Visconti 才可拍貴族電影一樣,那一種氛圍只有貴族出身的他才可營造出來。我想,當今沒有一位導演可以把這種氣息拍出來。這一幕,是寶啊。
再談令到男主角為之傾倒的女主角。女主角芳齡多少?其實電影沒有說,但感覺是少女,可能20 不到。電影開始不久,我一邊看男主角如何被少女吸引,一邊想,香港可否拍出這種電影?男人比一名比自己年輕得多的少女吸引著,我想來想去,只想到《男人四十》。但林嘉欣跟女主角是兩回事,林嘉欣飾演的是聰明又有些少叛逆的美少女,美是美,性感卻完全欠奉。女主角卻是代表很純粹的色慾,有一種性吸引力、挑逗性及神秘感,同時非常年青,她只是輕輕撥一撥充滿異國風情的扇子,就令男主角心動了。在香港,你可以找到這種少女嗎?誰又可以飾演這種角色?坦白說,沒有。
結局的twist 有點突然,我以為是女的勾引別的男人,誰知是因「了解」而分開,但其實合理啊,男女雙方根本沒怎麼認識過。男的看上女的純粹因為原始本能,沒認識就決定結婚,之後卻相隔異地,還要靠寫信交待近況(真的很上世紀啊!I love it!),連用電話交談都沒有。本來就是陌生人,結不成婚,好應該。
2010年2月28日 星期日
The 34th HKIFF 選片
又來瘋癲的節日-香港國際電影節。
坦白說,已經對hkiff 又愛又恨,而其實恨佔大多數。
明明說過不要奉上太多金錢,因為著實討厭hkiff 的安排,只是,不知可喜還是可惜,今年的戲碼出乎意料地好。
麻煩來了,很多片想看,hkiff 卻縮短了影期,變成我看的片不是撞到pk,就是檔期密集得太過份。
老了,窮了,實在沒法子像以往一樣一天看3 場,會死人的。坦白說一天看2 場我也覺得太多,因為我認為看電影是需要時間沈澱。至少有數小時讓腦袋冷靜一下,才可知道電影是好是壞。就好似,明明我看完Up in the Air 後覺得有所失望,可是回家後再回味一下,又覺得電影其實非常不俗。因此,其實我很介意一天狂煲戲。無奈,去電影節有時就會發生這些事來。
好了,很辛苦的選好了片,今朝一早上網買票,結果又花了整整一小時才完成。早就知道買票最煩是要打編號,老早就已經打在excel 上,打算到時真的「搬字過紙」就算了。結果我搬了很多次,因為一去到付錢步驟就出事了。「正在轉移至購票通付款網頁,請稍候…」究竟即要等多久?我已經候咗十幾分鐘喇喎!好啦,當network 有問題,再來一次,結果一樣。再來一次,結果一樣。用Chrome 不行轉用Firefox ,再搬字過紙,重複好幾次。然後再試用我最抗拒的IE,居然一次bingo。我不明白原因何在,就當是我電腦問題吧!但如果要用IE 才能順利購票的話,那請儘早通知買家好了。要知道好些電影一定很快就全院滿座,如果因為白痴的付款系統出了問題而令買家買不到票,誰要揹飛?還有IE 系統出名保安漏洞多,但結果我要在這最不安全的瀏覽器大刺刺進行四位銀碼交易,叫人如何放心?怪不得今年那麼多戲友都去排隊交表格或郵購了,因為online booking 真的幾令人火滾。
好了,說那麼久,還是說回個人選片好了。
1. Metropolis 大都會
2. The Red Shoes 紅菱艷
3.The Time That Remains 這事不能太細說
4. 睡衣男異次元空間
5. 孔夫子
6. Shameless 不恥之徒
7. Two in the Wave 高達與杜魯福細說從頭
8. Please, Please Me! 我可以抱你嗎
9. The Secret in Their Eyes 謎情追兇
10. 3 Idiots 三傻大鬧寶萊塢
11. Wild Grass 野草
12. Eccentricities of A Blond Hair Girl 金髮奇女子
13. Vincere 獨裁者的情婦
14. Ulysses' Gaze 尤利西斯的凝望
15. Landscape in the Mist 霧中風景
16. The Dust of Time 時光微塵
17. The Weeping Meadow 悲傷草原
18. 求之不得
19. 紙花
本來希望減到15 套,但實在cut 唔落。其實很想看《芋虫》跟《我懷念的》,但怕太沉重。A Serious Man 及《子彈頭‧大復仇》等上正場。
另,拿了《展影》回家才發現原來《大都會》不只上一場(poster 其實有提到,但真的留意不到),還有2 場在電影資料館上映。最重要的是,由於沒有交響樂的關係,只是找來德國鋼琴家演奏,票價只不過$80!比hkiff 的天價票平太多了!看到這時,差點跪哭起來。靠!
其他忍痛捨棄之選︰
Amreeka 肥媽誤闖美麗加
Letters to Father Jacob 盲神父與假釋女
The Hunter 憤怒時刻
蜆貝小小姐
Lebanon 黎巴嫩
Double Take 雙面希治閣
Ajami 以巴火藥庫
Mr Nobody 小國民尼謨
Bright Star 閃亮的星星
The Messenger 亡情使者
Kyoto Story 京都太秦物語
Around Round A Small Mountain 小山36 景
Life During Wartime 感情線上腦交戰
小城之春
-------------------------------------------------------
後記︰
剛剛去一次hkiff 個官網,發現佢無啦啦新加Roman Polanski 新作The Ghost Writer!不如再遲d 吖!而家要分開買,即我冇咗個10% off 之餘仲要俾多次手續費!筆數至少可以買多張飛!哭叫狂吼中!咁大家明點解我咁不滿香港國際電影節協會啦!
所以,而家選片新加第20 套
Polanski's The Ghost Writer!!
By the way,剛用Chrome 購票發現一次bingo,那麼今朝為什麼要花一個小時去買票呢?我真係唔知點解。唉。
坦白說,已經對hkiff 又愛又恨,而其實恨佔大多數。
明明說過不要奉上太多金錢,因為著實討厭hkiff 的安排,只是,不知可喜還是可惜,今年的戲碼出乎意料地好。
麻煩來了,很多片想看,hkiff 卻縮短了影期,變成我看的片不是撞到pk,就是檔期密集得太過份。
老了,窮了,實在沒法子像以往一樣一天看3 場,會死人的。坦白說一天看2 場我也覺得太多,因為我認為看電影是需要時間沈澱。至少有數小時讓腦袋冷靜一下,才可知道電影是好是壞。就好似,明明我看完Up in the Air 後覺得有所失望,可是回家後再回味一下,又覺得電影其實非常不俗。因此,其實我很介意一天狂煲戲。無奈,去電影節有時就會發生這些事來。
好了,很辛苦的選好了片,今朝一早上網買票,結果又花了整整一小時才完成。早就知道買票最煩是要打編號,老早就已經打在excel 上,打算到時真的「搬字過紙」就算了。結果我搬了很多次,因為一去到付錢步驟就出事了。「正在轉移至購票通付款網頁,請稍候…」究竟即要等多久?我已經候咗十幾分鐘喇喎!好啦,當network 有問題,再來一次,結果一樣。再來一次,結果一樣。用Chrome 不行轉用Firefox ,再搬字過紙,重複好幾次。然後再試用我最抗拒的IE,居然一次bingo。我不明白原因何在,就當是我電腦問題吧!但如果要用IE 才能順利購票的話,那請儘早通知買家好了。要知道好些電影一定很快就全院滿座,如果因為白痴的付款系統出了問題而令買家買不到票,誰要揹飛?還有IE 系統出名保安漏洞多,但結果我要在這最不安全的瀏覽器大刺刺進行四位銀碼交易,叫人如何放心?怪不得今年那麼多戲友都去排隊交表格或郵購了,因為online booking 真的幾令人火滾。
好了,說那麼久,還是說回個人選片好了。
1. Metropolis 大都會
2. The Red Shoes 紅菱艷
3.The Time That Remains 這事不能太細說
4. 睡衣男異次元空間
5. 孔夫子
6. Shameless 不恥之徒
7. Two in the Wave 高達與杜魯福細說從頭
8. Please, Please Me! 我可以抱你嗎
9. The Secret in Their Eyes 謎情追兇
10. 3 Idiots 三傻大鬧寶萊塢
11. Wild Grass 野草
12. Eccentricities of A Blond Hair Girl 金髮奇女子
13. Vincere 獨裁者的情婦
14. Ulysses' Gaze 尤利西斯的凝望
15. Landscape in the Mist 霧中風景
16. The Dust of Time 時光微塵
17. The Weeping Meadow 悲傷草原
18. 求之不得
19. 紙花
本來希望減到15 套,但實在cut 唔落。其實很想看《芋虫》跟《我懷念的》,但怕太沉重。A Serious Man 及《子彈頭‧大復仇》等上正場。
另,拿了《展影》回家才發現原來《大都會》不只上一場(poster 其實有提到,但真的留意不到),還有2 場在電影資料館上映。最重要的是,由於沒有交響樂的關係,只是找來德國鋼琴家演奏,票價只不過$80!比hkiff 的天價票平太多了!看到這時,差點跪哭起來。靠!
其他忍痛捨棄之選︰
Amreeka 肥媽誤闖美麗加
Letters to Father Jacob 盲神父與假釋女
The Hunter 憤怒時刻
蜆貝小小姐
Lebanon 黎巴嫩
Double Take 雙面希治閣
Ajami 以巴火藥庫
Mr Nobody 小國民尼謨
Bright Star 閃亮的星星
The Messenger 亡情使者
Kyoto Story 京都太秦物語
Around Round A Small Mountain 小山36 景
Life During Wartime 感情線上腦交戰
小城之春
-------------------------------------------------------
後記︰
剛剛去一次hkiff 個官網,發現佢無啦啦新加Roman Polanski 新作The Ghost Writer!不如再遲d 吖!而家要分開買,即我冇咗個10% off 之餘仲要俾多次手續費!筆數至少可以買多張飛!哭叫狂吼中!咁大家明點解我咁不滿香港國際電影節協會啦!
所以,而家選片新加第20 套
Polanski's The Ghost Writer!!
By the way,剛用Chrome 購票發現一次bingo,那麼今朝為什麼要花一個小時去買票呢?我真係唔知點解。唉。
2010年1月30日 星期六
電影節‧王迪詩‧敗犬
從Agnes 那邊終於得知點點今年國際電影節的消息了。
只可以說,鎖定The Red Shoes 及上年已想看的《孔夫子》。
錯過了《孔夫子》三次,其實很後悔。今年一定要去看看。
Metropolis 要考慮啊,坦白說,我不是一個十分追求畫質的人,《大都會》早就看過了,所以要再想想是否要進戲院翻兜呢?
似乎Eric Rohmer 的回顧,應該要等到夏日國際電影節,或再下年的國際電影節吧。
------------------------------------------------------
從2 個渠道得知了王迪詩的真身了。
我蠻聰明的嘛,可是仍然有我猜想不到的地方!
果然,一知真相就覺得沒癮了。
本來就不是很喜歡Daisy Wong 的文章,現在對她的興趣已是0 了,特別是打了書釘,看了新出那本關於美食的書後,簡直覺得呃錢嘛!
但我不會在此爆料的。
都說,一知道真相,就不好玩了!
不過我倒有個提議,就是不如開一部電影,讓「Daisy Wong」成為主角吧!
敗犬、港女stereotype 、滿口中英文夾雜的女律師,
一部關於她工作、愛情路上的小品,
拍攝場景都是香港的名店、高級餐廳,住的是九龍塘的獨立大屋,
不像90 年代的港產電影格局嗎?
應該蠻好看的吧。
現在王迪詩有那麼多讀者,開一部以她為中心的電影,應該可以吸引到不少人吧?
問題是,香港有哪位女演員可以扮演充滿氣焰、漂亮、可操流利英語又精明的Daisy Wong 呢?!
想來想去,都沒有。
----------------------------------------------------
最近才看上年的《敗犬女王》。
這應該是我看過最好看的台劇。
我沒有想fast forward、也沒有想停止不看的衝動。
太好看了!
楊謹華演得比我好像中好很多。
阮經天也有進步啊!
第11 集超好看的!
我想,為何會喜歡上這套台劇來?
是因為它一點也不漫畫化吧。
很多台灣偶像劇都是少女漫畫化啦,
後期製作會加很多effect、故事本身、主角造型都是,
我老早就沒有那個少女情懷了,
所以我很少會把一整套台劇完整地看完。
《敗犬》卻難得地正常啊!
我也很久沒看好看的純愛情劇目了。
台劇瘋狂襲港是始於《流星花園》,
也是我最討厭的台劇之一(對啊,我一向小眾)。
我從來不覺得台灣有好看的男生。
台灣只得美女沒有俊男,okay?
可是近幾年情況大逆轉了。
多了很多帥哥,長得好看又高大的model 都拍劇了,
突然間,台灣多很多小生耶。
長得好看不是一切,但他們本身就有一種魅力,性格也真摰點立體點,
香港就.......................................................................................
只剩最後6 集,希望《敗犬女王》不要爛尾。
只可以說,鎖定The Red Shoes 及上年已想看的《孔夫子》。
錯過了《孔夫子》三次,其實很後悔。今年一定要去看看。
Metropolis 要考慮啊,坦白說,我不是一個十分追求畫質的人,《大都會》早就看過了,所以要再想想是否要進戲院翻兜呢?
似乎Eric Rohmer 的回顧,應該要等到夏日國際電影節,或再下年的國際電影節吧。
------------------------------------------------------
從2 個渠道得知了王迪詩的真身了。
我蠻聰明的嘛,可是仍然有我猜想不到的地方!
果然,一知真相就覺得沒癮了。
本來就不是很喜歡Daisy Wong 的文章,現在對她的興趣已是0 了,特別是打了書釘,看了新出那本關於美食的書後,簡直覺得呃錢嘛!
但我不會在此爆料的。
都說,一知道真相,就不好玩了!
不過我倒有個提議,就是不如開一部電影,讓「Daisy Wong」成為主角吧!
敗犬、港女stereotype 、滿口中英文夾雜的女律師,
一部關於她工作、愛情路上的小品,
拍攝場景都是香港的名店、高級餐廳,住的是九龍塘的獨立大屋,
不像90 年代的港產電影格局嗎?
應該蠻好看的吧。
現在王迪詩有那麼多讀者,開一部以她為中心的電影,應該可以吸引到不少人吧?
問題是,香港有哪位女演員可以扮演充滿氣焰、漂亮、可操流利英語又精明的Daisy Wong 呢?!
想來想去,都沒有。
----------------------------------------------------
最近才看上年的《敗犬女王》。
這應該是我看過最好看的台劇。
我沒有想fast forward、也沒有想停止不看的衝動。
太好看了!
楊謹華演得比我好像中好很多。
阮經天也有進步啊!
第11 集超好看的!
我想,為何會喜歡上這套台劇來?
是因為它一點也不漫畫化吧。
很多台灣偶像劇都是少女漫畫化啦,
後期製作會加很多effect、故事本身、主角造型都是,
我老早就沒有那個少女情懷了,
所以我很少會把一整套台劇完整地看完。
《敗犬》卻難得地正常啊!
我也很久沒看好看的純愛情劇目了。
台劇瘋狂襲港是始於《流星花園》,
也是我最討厭的台劇之一(對啊,我一向小眾)。
我從來不覺得台灣有好看的男生。
台灣只得美女沒有俊男,okay?
可是近幾年情況大逆轉了。
多了很多帥哥,長得好看又高大的model 都拍劇了,
突然間,台灣多很多小生耶。
長得好看不是一切,但他們本身就有一種魅力,性格也真摰點立體點,
香港就.......................................................................................
只剩最後6 集,希望《敗犬女王》不要爛尾。
2009年5月14日 星期四
第三十四屆香港國際電影節日期敲定
剛發現舊文一則,節錄如下︰
其實講咁多,即下年會買更少片啦。所謂「更容易享到更見出色的世界級選擇」,我覺得即更多商業片囉,似乎真係好match 商務及經濟局接辦後的辦事方向。作為觀眾,真係多得你... 唔少!
[2009年4月20日] 隨著第三十三屆香港國際電影節(簡稱電影節)的落幕,第三十四屆電影節已定於2010年3月21日至4月6日舉行。為加強此一個世界級盛會的吸引力,並為影迷帶來更佳的觀影經驗,第三十四屆電影節將由本屆的23天映期,濃縮至17日。(即下年趕場趕得更辛苦!)
香港國際電影節協會總監邵淑慧小姐表示:「今屆電影節非常成功。(非常成功?以票房計就係。以質素,非常失敗!)為進一步提供更精彩的體驗,我們將電影活動集中在更短的時間內,讓一直支持電影節的朋友及新觀眾層,更容易享到(又打漏字,係咪「享受到」呀?)更見出色的世界級選擇 。(我唔明點解縮短放映期可以更容易享受到更見出色的世界級選擇?乜唔係更難咩?同埋放映期同電影出色與否有咩關係?)」
國際影壇到新興市場投資及合作拍片的趨勢方興未艾,電影節作為業界在亞洲推出新片及發掘新作的橋頭堡角色,將日益重要。(本土真正港產片正式拜拜!)
與第三十四屆香港國際電影節同步於明年3月間舉行的重要電影活動,還包括於3月22日舉辦之第四屆亞洲電影大獎;及於3月22日至24日舉行之第八屆香港亞洲電影投資會。
其實講咁多,即下年會買更少片啦。所謂「更容易享到更見出色的世界級選擇」,我覺得即更多商業片囉,似乎真係好match 商務及經濟局接辦後的辦事方向。作為觀眾,真係多得你... 唔少!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