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29日 星期二

Jane Austen 與亦舒

一口氣看了兩部關於Jane Austen 的電影︰Becoming Jane(珍奧斯汀少女日記)及The Jane Austen Book Club(珍奧斯汀奇情書友會)。





前者是關於Jane Austen 二十歲時經歷的一段愛情故事。有說她跟之後成為愛爾蘭第一位法官Thomas Lefroy 的一段不為當時俗世所容的愛情令她寫成使她名垂不朽的Pride & Prejudice。大概女主角Anne Hathaway 拍過《穿PRADA 的惡魔》的關係,所以上年在香港上了正場,不過票房一般。我也蠻喜歡她,皮膚雪白無瑕,五官俱大卻令人忍不住要看她多幾眼。她演Jane Austen 的表現普通,我覺得她時代感太重了,一點都不像十九世紀初的女士。







後者是關於五女一男組成一個研讀Jane Austen 的讀書會的故事。主角們希望透過討論Jane Austen 六部作品中幫自身生活回到正軌。但在過程中卻發現他們的經歷跟19 世紀Jane Austen 筆下主角的遭遇所差無幾。原裝小說早就在本地書店出售。電影裡主角全部不為港人熟悉,所以沒有上正場就直接發行影碟了。我只認得拍過The West Wing 的Jimmy Smits,他卻只是內裡的大配角。

我是先看The Jane Austen Book Club,之後才看Becoming Jane。由於兩部電影一如所料拍得普通(我看也只是慕Jane Austen 之名),又不是特別喜歡所以沒想過要寫,但是The Jane Austen Book Club 裡的一句對白改變了我的初衷。男主角說他認為Jane Austen 寫愛情小說是因為她本身空虛寂寞。這跟Becoming Jane 這個成名前Jane Austen 的小傳記遙遙呼應。在Becoming Jane 裡,Jane Austen 因理性及良心而最終放棄跟Thomas Lefroy 私奔--她放棄了她的愛情。然後她跟向她求過婚的Mr Wisley 談起自己的作品時說︰
My characters shall have, after a little trouble, all that they desire.

這正正是表示了Jane Austen 小說到最後大團圓結局是因為她把意願投射到她筆下的人物裡。在現實中她跟Thomas Lefroy 一段情後終身不嫁。在十九世紀的英國,女人不結婚是會被人恥笑,而以嫁給有大量資產的人為榮(跟二十世紀的香港沒兩樣)。Jane Austen 可算是一位女性主義者的先驅吧。她本身認為自己可以靠寫作生活而不用依賴任何人,因此可不願意為金錢而結婚。她追求獨立自主並以此高興。可是她筆下的人物相反,追求愛情,主角的家人亦希望女兒能嫁給上等人,大概是為了反映當時社會的風氣及自身家庭環境吧。

我卻想起我另一位喜歡的作家,亦舒。亦舒在《隨緣》中曾這樣評論Jane Austen的作品︰
珍奧斯汀的女性小說十分有趣,題材公式不外是小家碧玉找歸宿過程、彼時閨女無事可做,除繡花練琴之外,就是意圖結識一個如意郎君,託付終身。
珍奧斯汀小說女主角多數得到美好的結局,且大部份高攀嫁到好人家。 ......那位男士帶來現成的一切:財富、名譽、地位,且深深愛著她,世上沒有更好的事了。就因為太好的緣故,看上去都不似真的,略嫌膚淺。
亦舒一向都認為女性要經濟獨立,所以工作十分重要;要一個人供養你同時尊重你是天方夜譚不切實際等,當然對Jane Austen 的小說公式嗤之以鼻。但Jane Austen 本人卻是亦舒提倡獨立精神的示範--不是叫你獨身,而是要獨立,套用Becoming Jane 內裡出現過幾次的字眼︰Independence。

亦舒自己的小說當然有它一套公式,也不一定有大團圓結局。但現實中,亦舒老早就嫁了一位大學教授,女兒都長大了。長居於加國,每天寫稿之餘亦教女兒功課,自己正學習法語。生活聽上去十分寫意。但她自己小說的愛情橋段也被人認為過於「空中樓閣」--女主角氣質清秀、學識品味俱佳;男主角人品一流、見識廣博、愛護女性等。而其實亦舒的主角得到愛情的橋段跟Jane Austen 的"My characters shall have, after a little trouble, all that they desire." 沒大分別。大概我們每個人都想苦盡甘來,最好的永遠都想壓軸出場。The best is yet to come,總好過一開始就錯失了。縱然沒人希望面對及承認這很可能發生的事實(記得那個用拾麥穗來比喻愛情的故事嗎?)。

也許寫作就是把自身的經歷思想投射在作品上︰Sense & Sensibility 兩姊妹的性格正是Jane Austen 本人一體兩面;Pride & Prejudice 是她本人的經歷。亦舒的小說常叫人自重自立,小說亦常出現亦舒祖籍上海的小吃、母愛之偉大。

寫作同時把自己的願望「創作」出來︰所以Jane Austen 的作品常有大團員結局;亦舒呢?我猜想,應該是那一種超然脫俗的心態吧--她像眾生一樣很努力的營生,然後令自己可以過一些真正想過的愜意生活。她是真正得道了。



雖說電影不太好看,但Becoming Jane 的對白偶有佳作,在選擇對象時︰
Affection is desirable. Money is absolutely indispensable!

Nothing destroys spirit like poverty.

這兩句,永不過時。
愛情從來身不由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