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26日 星期六

不朽的褒曼︰The Silence《沉默》︰虛無




Director: Ingmar BERGMAN
Cast: Ingrid Thulin, Gunnel Lindblom, Jorgen Lindstrom
Country: Sweden
Year: 1963
Duration: 95 mins

Ester 跟妹妹Anna 及其子Johan 來到一個跟她們言語不通又正值戰爭的小城。天氣悶熱,Anna 外出尋觀作樂、Ester 因病留在酒店。Ester 對Anna 有同性之愛。到最後Anna 帶Johan 回家,留下瀕臨的Ester。

沉默三部曲的最終章-《沉默》。褒曼撇開之前上帝不回應任何呼救而提出上帝存在與否的問題,今次的前題完完全全是不用再向天呼叫了-因為信仰在這裡根本不再存在。「沉默」除了是上帝的沉默外,亦是人對上帝的沉默,與及人與人之間的沉默。

套用尼采話語,在這個上帝已死的年代,人們一直信奉的權威、原則、道德價值觀都不能再為他們提供意義及目的時,這個世界、人們會變成怎麼樣?《沉默》說的正正就是這樣的一個故事。當人拋棄信仰時,倫理道德價值觀無法得到依歸,就淪陷了,所以戰爭處處、性開放、亂倫、在聖堂裡跟陌生男子性交(根據Anna 跟Ester 的對話),然後兩姊妹關係正式分裂,姊姊Ester 孤獨地客死異鄉。

兩姊妹對對方都既愛且恨,雖然大家說同一種語言,但卻無法亦不願溝通,因為一開口就傷害對方。她們寧願各自向異鄉人傾訴。Johan 這角色有一定象徵意義。Johan 表演布偶劇給Ester。Ester 問布偶嘰嘰咕咕說什麼。Johan 答布偶說外語因為它們憤怒。 表面象徵是他目睹母親跟陌生男子親熱所以傷心難過,實際這番話卻點出為什麼兩姊妹不溝通,亦是人與人之間溝通不到的原因。Ester 應承Johan 寫下她新學的外語,結果她給Johan 那封(遺書)信只寫了外語卻有意無意間欠了翻譯。到死,她仍害怕跟Anna 溝通。

Ester 及Anna 代表著兩個極端的性格。Ester 的是壓抑-性慾、對Anna 的愛;Anna 的是為所欲為-性慾、對Ester 的冷漠與恨(有說Ester 跟Anna 是一體兩面,Ester 代表精神層面而Anna 代表肉體層面)。《對鏡猜謎》裡愛是精神解藥亦是上帝/上帝存在的證據,今次《沉默》的結局是回應上帝並不存在的冷峻絕望。原來有些愛是會傷人的。

只是Johan 三番四次凝望的藝術膺品(如上圖所見),是Peter Paul Rubens 的畫作嗎?這幅畫跟電影中出現的J.S Bach(在收音機裡播的樂章及報章裡)是否有什麼象徵意義還是純粹褒曼個人藝術的喜好,個人就不得而知,希望有人可以把他的想法告訴我吧。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