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21日 星期日

Leonardo/Shutter Island/Max von Sydow























本來打算去上機前去看的,但居然天時及地利都不合,唯有回港才看看。
老早說過,我是為了Leonardo 去看的,而不是為了Martin Scorsese。我喜歡Leonardo十多年了,從他的This Boy Life 開始,就一直跟隨著他。
Leonardo 的表現很少令人失望的,失望的頂多是電影本身,而不是他演技。這回,他的表現依然稱職,不過跟前前前作相比,倒是Aviator,甚至The Departed 也演得比較好。喜歡他一是因為演技,二是因為他俊俏得來有一種纖細感覺(Titanic 之後變肥仔就冇嘢好講)。每次看他演出,總會某些時刻是可以觸動到你的心靈,我稱之為Magic Moment,讓你真切感到他所演的角色有多絕望、有多難過、有多掙扎。Catch Me if You Can 時,他已經28 歲了,卻扮演一個十多歲的小伙子。儘管我早已忘記當中的老千技倆,卻無法忘記他在戲中所掉的眼淚。天!那個真的只有十多歲的小伙子才會有神態,他卻真的把它演出來!Aviator 中我念念不忘他的歇斯底里,The Departed 的無間道故事本來就不是我杯茶,但我的確被他的演技打動,真的感覺到他所飾演的老外版梁朝偉的心情有多不安有多絕望。今回他又再次跟Martin Scorsese 合作,再一次演有點神經質的角色,他不是演得不好,而是居然打動不了我。想一想,問題在哪裡?我擔心,可能是因為已經被定了型。他不是第一次拍這種神神化化的角色了,第一次看會覺得驚嘆,第二次看會覺得讚,第三次呢?已很難有突破,沒有新鮮感。他不是沒有演技啊,只是不知為何,他的戲路好像比較窄。如果演來演去都是這些角色,沒有其他發揮機會,他的演員生涯會如何繼續走下去?我很想他拿一次Oscar 啊!現在,唯有寄望他跟Christopher Nolan合作的 Inception,可以再一次帶來驚喜吧。

我不是Martin Scorsese 的粉絲,我也不太清楚他的作品。我看過的最多應該得10 部,我卻認為這是我看過最喜歡的一部。電影一開始,我就覺得我在看希治閣了 。Shutter Island 的配樂很利害,很快很快地就令觀眾有緊張的感覺。

電影一開始,Leonardo 飾演的聯邦探長Teddy 就已經身體不適,跟拍檔Chuck 略談一下就被船長催促上岸,「因為暴風雨快來了」,然後音樂開始奏起,略談一下女院友離奇失蹤的案情,上岸時精神病院的警衛以荷槍實彈及不友善的眼光嚴陣以待,他們一直到精神病院去,配樂就一下比一下強大響亮。以上的編排,一開始告訴觀眾,他們現正去一個非常危險、而且很大機會因為暴風雨的到來而被孤立的島去。這過程,我想應該大約五分鐘罷了,卻已經令到觀眾如我十分緊張。

之後就很快進入劇情,Ben Kingsley 演的院長立即跟Teddy 交代事情經過,Teddy 亦立即找到案中疑點。當他越去追查就越覺得這精神病院有古怪,他的心理狀況也越來越差,他慢慢記起他在二戰完結時到集中營所看到的一片慘況,看到亡妻的妄想情況亦越來越嚴重。Martin Scorsese 透過暴風、大雨、火光、閃電等,把Ted 的心理陰影翻出來,令到觀眾跟Ted 一起走入迷霧之中,分不清什麼是真什麼是假。電影中的確有血腥場面,可是見血的過程卻欠奉。暴力場面其實沒有真正出現過,但你卻可以感受到當中無形的暴力氛圍,亦因此覺得很有張力。這是一個我覺得很讚的地方。所有的所謂野蠻、殘酷的畫面,都是用對白說出來的,過程從沒有形象化過,那種暴力不是個人的,而是制度化、合理化的殘酷,這比一般赤裸裸的肉搏場面更震撼,因為它提供了一個想像的空間。風、雨、雷、電、火、閃光,非常典型的thriller film 甚至是film noir、horror 等的片種會出現令到電影更加緊湊的元素,非常五十年代--剛巧電影的背景也是五十年代。

電影改自小說,背景設計在50 年代很聰明。那時候,二戰結束不久,冷戰開始,世界陷入隨時會爆發核戰的陰霾之中,美國本土亦瀰漫著一片白色恐怖。單是這個背景,就已經叫人感到活於50 年代就是如此人心徨徨。整座精神病院就是那個時代的人心目中的社會縮影︰每個人都是孤單的,沒有一個人是可靠的,握權在手就可以操縱他人生死大權。重點是,在位者根本就信不過,他們會以各種藉口來替其他人洗腦。在這個大時代背景下,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是如此脆弱,時代如此動盪,再加上個人心靈創傷,才會令人更加受不了,更容易令人精神出現問題。因為以上因素,加上當時通訊不發達,令到一座島變成真正的孤島非常容易,所以把背景設定於50 年代,不無道理。

回家後我快速地看看網上對這電影的評論,發現都是彈的多,特別是那個結局,大家都覺得"stupid",我卻沒有這個感覺。其實我不知道stupid 在哪,及如何可以不stupid。我也不知道小說原著結局究竟如何。我只知道我被如謎一般的"Which would be worse, to live as a monster or to die as a good man?" 這句對白,以及之後Chuck 喊的"Teddy" 迷惑著。或許很多人看有謎的戲是十分需要有答案的(所以當時有好多人睇完Gosford Park 都要問句︰咁邊個係兇手呀?),我卻覺得沒有這個必要,因為這個世界有很多事情都沒有/沒有必要有model answer 的。


















電影中最大驚喜,是見到Max von Sydow!!! 但更大驚喜是我認不出是他,直到End Credit 時見到他尊名才知是他耶!天!他樣子變得真多,年紀大了樣子慈祥了。



他今年踏入81 歲了,身體狀況應該良好吧,可是Bergman 身體一向沒什麼大礙,跌一跌倒後不久就跟安東尼奧尼一起上天堂了。Max von Sydow 仍然在世,而且仍然拍電影是一件好事,應該好好珍惜可以在銀幕上看到他演出的機會。

今晚因為意想不到看到他演出,回家後再細看他的資料,才發現原來他是The Greatest Story Ever Told 中的Jesus! 這可不得了,我小時候家裡播宗教故事電影,一是由Charlton Heston 飾演梅瑟的《十誡》,二就是《萬世流芳》了。可以說,我對耶穌的印象,是始於《萬世流芳》中的Max von Sydow! 我到現在仍然先入為主地認為,耶穌應該是《萬世流芳》中那個模樣啊。沒想到我跟他首次結「片緣」不是因為Ingmar Bergman,而是因為耶穌。

我喜歡Max von Sydow 面長長,就似Peter O'Toole 那樣,有點像英國紳士啊!但Max von Sydow 的可塑性比較高,有型,又有男人味,有時又野性,有時又嚴肅,非常有個性的一張臉。他精通英法意文,當然還有母語Swedish 啦。究竟是北歐人懂的真的比較多,還是因為他們是演員,所以才會學多種語言?

5 則留言:

hystericireul - 鄧景 提到...

相信我,我會去看這套電影的...... (即是還未看)

我認為香港觀眾之所以又自作聰明地覺得結局"Stupid",多半是因為吃TVB那些婆媽畫出腸無韻味屎劇吃得太多,口味也像屎一樣爛。

瑪嘉烈 提到...

佢個ending 令到好多人討論,有d 人唔鍾意就覺得stupid,但我幾buy 喎。個人認為呢部可能係scorsese 近年傑作。

ab_jj 提到...

本來諗住唔睇的...但睇左幾個評論...似乎都要o係廿幾套電影節既檔期下, 搵時間睇埋佢 (起碼仲有白色恐懼...同越光寶盒要睇)

ab_jj 提到...

結局其實反諷了唾罵它的觀眾, 你為teddy站台兩小時, 他的立場就必然是對的嗎?還是你都跟他一樣, 不能接受現實?

我最喜歡teddy第一次見假rachel的一幕戲

Kevin Chang 提到...

在看Titanic的時候,覺得Leonardo還只是個長得漂漂亮亮的小孩,也還看不出未來能有什麼出色的演出。但這幾年的大轉型,應該是從"血鑽石"開始吧? 他好像完全脫胎換骨一般,演技令人讚嘆!甚至會很期待他的新作。近幾年香港的新生代演員,吳彥祖也讓我有這樣的感覺。另外,我發現謝霆鋒從"十月圍城"開始,也是力圖擺脫漂亮形象,想要以演技取勝,不過總覺得他一直沒有脫離那個拉車夫的角色。

不知為何,讀妳的文字,總會想起"志明與春嬌"中楊千嬅飾演的那個角色。Ha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