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影響最大,甚至震驚世界的,可以說是《羅生門》了。這套片1951年於威尼斯電影節奪得大獎,引起西方對日本電影的注意。《羅生門》很多方面都成就非凡,攝影、場面調度、鏡頭運動、表演在當年世界影壇都是非常優秀的。不過,最突破的是它的敘事結構(narrative structure)。
場面調度不是已包括鏡頭運用及攝影嗎?為什麼要分開三個詞語來解說《羅生門》出色之處?
另外在網站「電影筆記」中寫到︰
尚‧雷諾亞 (Jean Renoir) 的《遊戲規則》(The Rules of the Game) 被譽為運用場面調度的經典之一。而巴贊主編的《電影筆記》,及後成了「法國新浪潮」萌芽之地,並孕育出一批新浪潮中堅份子,如高達 ( Jean-Luc Godard)、杜魯福 (François Truffaut) 與查布洛 (Claude Chabrol) 等。這些導演雖然視巴贊為師,卻沒有把他的場面調度理論奉為僵化教條,譬如高達就提出了「古典組合結構」(découpage classique),用以結合場面調度理論與蒙太奇理論,打破兩者之間的對立。這些導演都會認為,使用場面調度還是蒙太奇,應當取決於電影的內容與題材。
久聞Jean Renoir 及其名作《遊戲規則》,但一直無緣欣賞,不能參透為何其「場面調度」成為經典。只是對於我來說蒙太奇是電影透過影像的表達方式之一,不是已被「場面調度」包括在內?電影不是用影像及聲音來說故事嗎?而影像是透過鏡頭來表達,那麼「場面調度」不是已經包括所有元素?我一直都搞不清,只希望有高人指點一下。
兜了這麼大的一個圈,只想說其實我對電影一知半解略懂皮毛並不懂寫影評,所以就算今天看了Woody Allen's Cassandra's Dream,也只會略略說一下我的感覺吧了。
- 倫敦三部曲我只看了第一及第三部曲
- 大概三部曲的主旨都是謀殺、及探討人性的醜惡--其實很多罪惡都是因為人的貪念而起
- 沒看過第二部,只能說第一及第三都在說︰罪與罰
- 第一部花太多時間佈局
- 今次Woody Allen 的表現比第一部好
- 節奏明快到不得了
- 不記得共有多少幕,只能說完全對白主導--很Woody Allen 的風格
- 每一幕都充滿著對白,一直說說說,說完就跳入下一幕,基本上沒打算給時間你去思考
- 用父母的對白帶出主角的性格、為Uncle Howard 的出場鋪路、用Angela 在戲中做舞台劇中的對白來預示將會發生的事、甚至用對白來道出電影的主旨--真的一句廢話也沒有
- 每一幕都有其function,即沒有一幕是多餘的
- 承接8及9︰很久沒看到一齣導演完全知道自己想做什麼、在做什麼又做到自己想做的電影,或者我應該說,我完全理解到導演想做什麼,如果我沒理解錯的話。
- 這部曲的表達方式某個層面上令我想起Ingmar Bergman 的遺作Saraband,當然Bergman 的層次再高一些。說到底,他是真的上了神檯。
- 但說到底,Woody Allen 都不是我想喝的那杯茶
- 看,我真的不懂寫影評。
2 則留言:
第一次在這裡留言,嘿~
其實我不認為你不懂寫影評,只是你還是未夠耐心去把你的想法一一組織串連而已。
也回應你寫的評論--對,"Cassandra's Dream"的節奏實在很快很緊湊。可這就比較考起需要時間思考和咀嚼對白背後意思的觀眾,例如我。
不是敬酒唔飲飲罰酒,要求Woody Allen給我長鏡頭,只是,我覺得那些有心舖排過、雕琢過的對白,未及咬多兩口就跌進喉嚨輾轉殺入胃部,實在浪費。
謝謝你第一個留言=D
相信未來的日子應該都係得你一個會留言。=(
我真的不懂寫影評。比起市面N 本八卦雜誌我當然不錯啦 (撇除方俊傑,睇開有感情,我鍾意佢夠串),只是對比真正用心寫的影評,水準真的差多了。人家可是真的研究電影耶!我頂多只是一個影迷久附送多半個影痴罷了。
Woody Allen那些有心舖排過、雕琢過的對白不像王家衛度的對白。前者的明就行了,後者的真的慢慢咀嚼。畢竟今次Woody Allen 度的對白的作用只是說明或是一些注釋,並沒有警世未被人發現大道理在內,所以通常一說就明。王大導的對白隨著時間流動而有不同註解,所以真要一時三刻要消化。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