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23日 星期日

The 32nd HKIFF: The Wind that Shakes the Barley《風吹麥動》



Director: Ken LOACH
Cast: Cillian Murphy, Padraic Delaney, Liam Cunningham, Orla Fitzgerald
Country: Ireland/UK
Year: 2006
Duration: 127 mins



The Wind that Shakes the Barley 本是愛爾蘭的民謠,根據維基的解釋如下︰
The Wind That Shakes the Barley is an Irish ballad written by Robert Dwyer Joyce
(1836-1883), a Limerick-born poet and professor of English literature. Its title was borrowed for the Ken Loach film which won the Palme d'Or at the Cannes Film Festival in 2006.

Background
The song is writte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 doomed young Wexford rebel who is
about to sacrifice his relationship with his loved one and plunge into the cauldron of violence associated with the 1798 rebellion in Ireland. The references to barley in the song derive from the fact that the rebels often carried barley oats in their pockets as
provisions for when on the march. This gave rise to the post-rebellion phenomenon of barley growing and marking the "croppy-holes", mass unmarked graves which slain rebels were thrown into, symbolising the regenerative nature of Irish resistance to British rule.



太好看了。電影去到約二十分鐘時我就已經感到這部電影應該會很好看。很有張力。

今時今日很多人都會用恐怖份子來形容愛爾蘭共和軍,導演卻用了同情的手法、從愛爾蘭的角度出發去看愛爾蘭爭取獨立這件事。愛爾蘭其實在十二世紀就被英格蘭侵略。之後一直都發生了很多宗教及種族衝突。

導演除了借了民謠的歌名外,亦可能從這首歌得到啟發拍出《風吹麥動》這故事。

故事發生於上世紀初,英軍在愛爾蘭的土地上肆虐,令到當地人生活得戰戰兢兢,不少年輕人無辜被殺害,激起一群年輕的愛爾蘭人成立共和軍武裝起來爭取自由民主獨立。1922 年英格蘭提出的條約把愛爾蘭一分為二時同時亦把一班並肩作戰的好手足一分為二,然後自相殘殺。(可能這就是英國人高明的政治智慧/詭計)一直都比較激進的哥哥Teddy 認為既然英格蘭都已經給予北愛一點自由自主,所以應先妥協一下再用其他方法爭取獨立。一向比較溫和的弟弟Damein 卻認為如果此時讓步不爭取到真正的獨立就對不起犧牲了的戰友。電影去到中段Damein 強忍眼淚處決了從小玩到大的叛徒時說 "I hope this Ireland we're fighting for is worth it." 其實早已為電影之後、北愛爾蘭內部分裂埋下伏線。電影後期兩兄弟的想法正反映了北愛的內訌,亦是北愛之後長期發生血腥事件的主要原因。


演員稱職。對白是靈魂所在。劇本非常好。
電影結尾,Teddy 到Damein 愛人Sinead 家中把Damein的遺言帶給她。 Sinead 知道Damein 被鎗斃後對Teddy 說"You get away from my land!" 中"land "一字,簡直是點精之作。電影中這句最後的對白,字面上可解作你離開我的家,但真正的意義是你離開我的土地,甚至是離開我的國土。呼應整套電影主題、北愛爾蘭人及其當初一眾等人爭取獨立的思想。


實在不能說太多,去看吧!








北愛跟西藏的分別在哪?

8 則留言:

Unknown 提到...

也不妨再看看導演的前作:《Land and Freedom》和《Hidden Agenda》吧。

瑪嘉烈 提到...

謝謝你的提議。有機會一定會欣賞!

Lo On Nie 提到...

從維基所看,「麥」在革命中有著薪火相傳之意,烈士長埋土裡之餘,也孕育了後來者。

之不過,從我這個懶於找資料的人來看,「風」與「麥」的關係,可會是英格蘭與愛爾蘭的物化版本?

因為風吹,所以麥動;如果風不吹,麥也許就靜止。不過,沒有風,麥的種籽會否沒散播得那麼好? (其實小麥好像不是靠風傳播種籽嘛) 愛爾蘭怎麼說,好像都難以與大英帝國脫勾。

說回電影,這次我的意見基本上與你相近,它是沒甚好挑剔的。肅殺的氣氛、主角們的演繹、鬥爭中的張力、痛失所愛的悲傷,觀眾只要不是打瞌睡該就可以照單全收。

有趣的是,最終「顧全大局」的是原本最勇敢最義無反顧的哥哥 (big brother),「慷慨就義」的反而是本應過著美滿人生的弟弟。到底誰是大我,誰是小我?站在香港土地上的你我,也許難以判斷誰是誰非。但肯定的是,這是一套值得在高中通識課上放映的教材電影。歷史上、政治上、公民意識上以至電影欣賞,亦復如是。

瑪嘉烈 提到...

羅安尼(我倒想稱你為朋友M 多些)︰你對「風吹麥動」很有自己的看法。愛爾蘭難跟英格蘭脫離關係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英國人的政治手段真的有一手。愛爾蘭人比較單純,如何跟老謀心算的英國人玩政治遊戲呢?每個國家,都有其命運。
唉。

Eric Spanner 提到...

首先抱個歉,第一次留言時沒logout,結果用了連線的戶口留言。

多說一點:這兩部片一部談革命,一部談北愛,故說可連同一起看。

瑪嘉烈 提到...

Eric Spanner︰謝謝你特意留多一次言!我想自從這部電影後,我會開始留意Ken Loach 的電影。

匿名 提到...

To: 瑪嘉烈

如果你喜歡《風吹麥動》,而你打算
追 Ken Loach 的作品,你將會好滿足,
因為我覺得《風吹麥動》是 Ken Loach
失手之作。

《Land and Freedom》、《Hidden Agenda》、《Bread and Roses》
比《風吹麥動》正好多!!

因為太多文章,所以排到這樣遲才
刊登你的文章。 SORRY!
你的文章將會於今日中午12時正式刊登:
http://www.hkifflink.net/2008/03/28/1563/

瑪嘉烈 提到...

To sonus_cat:

如果《風吹麥動》已經係Ken Loach 失手之作,咁我真係要搵時間去睇你同eric_spanner 推薦的作品!

Thanks for your effort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