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22日 星期六

The 32nd HKIFF: The Counterfeiters《偽術大師》




Director: Stefan RUZOWITZKY
Cast: Karl Markovics, August Diehl, Devid Striesow
Country: Austria/Germany
Year: 2007
Duration: 99 mins



當初揀選這部電影是因為它改編自真人真事的故事吸引,二是因為它被提名為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買票後不久,它就贏得奧斯卡。大概是這個原故,我對它的期望偏高。於是期望越大,失望越大。它很難看嗎?不,但我覺得以一部得獎片來說,仍未夠水準。同期競爭對手《色戒》就真的出色得多。當然,奧斯卡的評審標準一直都招人話柄,保守已經是一大死穴。為什麼《偽術大師》會得獎呢?我想是奧斯卡向來都比較喜歡二戰片。

為什麼我覺得不好看?是因為我覺得兒戲。既拍不出二戰的沉重,又拍不出被優待的猶太人為了生存幫忙「資助」德軍戰爭而沒對其他的猶太難民「伸出援手」那種掙扎及矛盾,失敗。只拍到其他人受苦、聽到其他人垂死前的哀求及致命鎗聲,然後愁眉苦臉之後同伴打架就叫做矛盾掙扎嗎?我就是感覺不到。本來為生存不介意放下原則掙扎求存是人性之一,所以當我們見到有人為了原則為信念而犧牲生命或自由都會為之動容,例如昂山素姬。我看到的卻是男主角Sorowitsch 的鐵漢柔情,在集中營裡,為了義氣、為了自己的生存、為了同伴的生命頻頻撲撲,不惜危害自己的安全對德國軍官撒謊、拖延交貨時間等等,直接成為了這部電影唯一的英雄。本應是探討自我生存或原則哪個比較重要的電影在我眼中卻變成個人英雄主義的作品。

這一類型的電影,就算不玩煽情催淚,都總會令你感動或被牽動。但我看完嘛,就是沒感覺。
就當我鐵石心腸好了。

4 則留言:

Lo On Nie 提到...

同意關於「英雄主義」的論述。片末一段,拖延印製美鈔的Burger被當成英雄,接受其他蒙受苦難的囚犯致意時,流下一行清淚。reaction shot就是主角Sally的認同、默許。這一幕,的確幾英雄主義--明明係我做左但你領功而我都唔介意,仲唔係英雄既典範?

的確,《偽》似是一個透過某個人的生平作為出發點記述某個時代發生過的事情。從電影開首,Sally坐在海邊抽煙到進入回憶倒敘的介紹方式,已經可以料定他是故事的唯一主角。

問題只是,在記敘以外,導演仲想點。

《偽》在記述苦難、黑色幽默、描繪原則與生存的掙扎幾方面都兼而有之。然而,就如Sally處理囚犯與德軍將領的關係那樣,《偽》的導演傾向左鑽鑽右鑽鑽,這裡修那裡補,處理得非常圓滑。

但結果就是電影失掉主旨而觀眾在應該明白/感受的地方沒有足夠時間/空間思考,例如兒女在戰事中雙亡的囚犯最終自盡,稍一不留神便無法理解。

又例如在似乎比較輕描淡寫、並非重點的「囚犯苦難」一環,《偽》花在它的時間也不算少,咁到底大家係咪suppose為之動容?

仲有,《偽》犯了周星馳執導《功夫》和《長江7號》的毛病:第一女角可有可無。在此不贅。

《偽》比較可取的是部份對白,例如醫生話「有時我就係要決定令邊個生、邊個死」然後主角決定以推進印鈔進度換取肺炎藥物救同伴;又例如主角末段話「We can make a lot of money if we want to」。以一個make字作結,算係咁。

瑪嘉烈 提到...

怎麼你的意見比我的原文更長!似有喧賓奪主之嫌!哈哈哈哈!

謝謝你的意見啊!我忠實的讀者。
呢d 片touch 唔到人心就麻煩,又帶唔出矛盾令人冇思考空間又係煩。可能我們想多了,導演只是想拍傳記。

回應你最後的說話,我認同此片有黑色幽默位及對白唔錯。一開頭有句大意係「earning money by art is not better than earning money by making money.」 呢句我覺得係全片最絕,而且同片尾「We can make a lot of money if we want to.」首尾呼應添。玩到個make 字咁絕係有番d 智慧。不過玩食字,你仲叻。

匿名 提到...

你好, 我是sonus cat ,
已將閣下之文章連結於電影節連線,
網址如下:

http://www.hkifflink.net/2008/03/26/1562/

如不想被連結, 請通知.

匿名 提到...

還有,你的文章將於
你的文章會在26/3 香港時間晚上11:50
才正式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