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30日 星期一

生死有愛



這陣子忙得要命,一方面要看電影節,一方面要看其他正場電影,今天我在看《低空飛行的天使》前就抽了時間去看《禮儀師之奏鳴曲》。

在看電影前,發生了小插曲,電影中心隔壁M 記對面的草叢中,有隻頭部受傷的小鳥。牠飛不起,基乎站也站不起來,能夠做的,就是致電給漁護署,希望當局派人幫幫手。有時,關於小動物,關於生命,我們所能做的,確實不多。

香港是注定拍不到《禮》這種電影,《禮》很感人。感人不單指電影本身,而是你看得出,一個人敬業樂業的精神,這在香港很少見。

為什麼身為「旅程完畢,歸西助理」這種在大部份人眼中都敬而遠之,甚至厭惡的工作,仍然有人願意去幹?純粹因為薪金高嗎?不,能夠做到這份工,是因為對生命的體會及愛。電影一開始,大悟的太太美香準備晚飯時發現鄰居送的墨魚原來還活著,於是大悟跟美香便把墨魚帶到河/海邊,把牠放生,可是墨魚一回到水裡就死了,大悟感到很惋惜。我想,對生命有愛的人才會感到如斯傷感吧。電影中段,大悟的社長在大悟打算辭職時,跟大悟說起自身往事︰太太9 年前去世,是他親手把她打扮得漂漂亮亮送她最後一程,他第一次納棺的「人」是她,為她納棺後,他便開始幹這一門生意。我想,這一段是本片的主旨吧。為什麼社長那麼專業?是因為他經歷過喪親之痛,他明白面對摰親離開時,家人都想已亡人是漂漂亮亮、有尊嚴地走。因此,對於納棺的每一個步驟都一絲不苟,甚至會為已亡者塗上最愛的唇膏,因為這是對死者的尊重,甚至是一種接近「大愛」的關懷。納棺完畢,總有人會哭著感謝納棺者,是因為未亡人感到親人雖已死了,仍像活著般受人尊重,有尊嚴的離開。能夠繼續幹納棺者,應該是因為這個原因吧,他們自覺有安撫家屬及好好尊重死者的使命感。

有時納棺過程不一定是哭哭啼啼。一位婆婆走了,很多女高中生為她送行︰可以幫她穿上嗎?婆婆說過她很想穿上這些學生襪啊!於是大悟跟高中生一起為婆婆穿上學生襪。完事後高中生都快快樂樂跟婆婆道別︰謝謝你,婆婆!丈夫走了,妻女輪流跟他吻別,把唇印都留在丈夫的面上,然後大家忍不住大笑起來,做媽媽的忽然大哭︰老公,謝謝你!澡堂老闆娘走了,身為火葬職員的澡堂常客說,他認為死亡只是一道門通去另一個世界,總有一天大家都會再見。不論任何人對死亡的態度或看法是如何不同,不捨的心情卻是一樣。我想這是戲院中有人嚎哭的原因吧。

到最後,送別儀式更化解了大悟對他爸爸的恨。他對父親有多憎惡都好、認不出父親都好,當他看到其他的納棺者馬虎地處理他父親的亡遺體時會憤怒不已,忍不住要自己動手。如果說未亡的總對已亡的不捨,已亡的對未亡人何嘗不是一樣?在幫助父親納棺時,他發現原來父親手握著小時代大悟送的石頭信,至明白父親死時仍然記掛著他,他也記起了父親當年的面貌,更想起父親對他的愛,多年來的仇恨隨著死亡而一筆鈎銷,剩下的就是愛。從此納棺就加多一層意義。

最後一幕,大悟把那石頭信放在懷有身孕的美香的肚子上,二人四目交投後電影就完了。死者已矣,新的生命又會再降臨在這世上,生命就是這樣循環不息,但是愛卻會流傳下去。


後記︰電影感人,久石讓的音樂應記一功,音樂一起,我就想哭了!
後後記︰山形縣,令我想起宮崎駿的《歲月的童話》,都是發生在山形縣的故事。
後後後記︰完場離開時,我看到馬家輝!他跟我打招呼!!!我太高興了! =D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