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6日 星期二

《我們》的馬家輝

早就在專欄看過及其格部落看過馬家輝的文章,男伴知道我喜歡他,把《我們》這書買了下來後再借我一次,把書捧在手裡看的感覺果然不同,感受比讀報深得多了。

身為廿多歲又沒甚麼事業心的小女人(看!我進化了,不再自稱「女孩子」),當然有想過結婚生子。最近老想一個問題︰為著下一代著想,將來該把兒女送往哪裡讀書、又該往哪裡生活?當然前提是條件許可啦。我不是不喜歡香港,我對香港之情深得很,始終生於斯長於斯,但我對這地方的未來不樂觀。

然後在本書第一章「關於歲月的隱密情事」的第一篇文章「關於小女孩和我的香港十年」第一頁中讀到這句︰
這裡(香港)已成為妳的故鄉而妳將為這裡的興衰而負擔類比於血緣的包袱,而妳的父親,我,仍然惶恐著,這樣的身份,是不是妳最好的落點。

我想這句,是不少父母的心聲及憂慮吧。不同的是,馬家輝選擇跟女兒在香港落腳,而芸芸眾生有選擇身份這權利的人並不多。可預見到的是,將來我的子女只能夠在這裡落腳。是喜是悲,還看香港之後的命運。

最喜歡的卻是「我們--關於這個時代的一些喜悅與憂傷」結尾︰

那是我們所懷念的美德,不表露的情感所蘊藏的關乎個人對己身的身份、觀念與及信仰的堅持。不似現代人把喜怒哀樂放在臉上,並鞭撻沉默的一群,以為唯有表態,唯有高聲唱和,才是同羽毛的鳥。

不做,是因為「尊嚴」兩字。這才是那個老好時代最寶貴的遺物。

那雖不合時宜,但與時並進如果代表著是妥協是投降是屈膝,那麼,生命的美好的舊價值就少了一半...

我們所眷戀難忘是克制的美德是進退有序的美德是不張揚也不虛假的美德。

「沉默」這美德在這年代已被貶值。又或者,「沉默是金」已不是適合這個社會的處世之道。沉默,或不表態,或唱反調,只會被吞噬,或孤立,或閹割。這情況可見於人際關係上、工作環境上,與及香港的未來。

2 則留言:

Lo On Nie 提到...

欣賞馬家輝在於他不婆媽不說教;同時又很有態度很有文采。而且,他不會詩意得脫離現實,筆下文章圍繞的都是很貼身的題裁。

快.還.書。 :p

瑪嘉烈 提到...

我是覺得他很有趣
有點串咀
正!=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