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30日 星期三

L'Illusionniste

















每次我看Tati 的作品都想哭。Tati 是奇人,他拍喜劇,靠的是肢體動作,沒有對白。為了拍Playtime(1967) 建一個Tativille 出來,Playtime 成為經典,他卻因此而破產。他的喜劇被喻為有聲音的默劇,Roger Ebert 說過,Tati 的電影已經是一種新的genre,但隨著他逝世這genre 也絕種。今時今日Sylvain Chomet 改篇Tati 從沒拍成的劇本,化之成動畫,為了更貼近Tati 的作品,把動畫的對白減到最少,及把Tati 變成男主角,雖然Tati 原意是找另一位喜劇泰斗Pierre Etaix 當男主角,而且亦無意把之拍成動畫。

雖然如此,這動畫也真好看。Toy Story 3 得Oscar 最佳動畫?算吧啦!但想一想,The Illusionist 拿不到Oscar 非常正常,相比Toy Story 3 的大路Happy Touching Ending, The Illusionist 其實都幾sad,有人說這是一種bittersweet,sorry 我不認同,我真的覺得sad。一如以往,我每次在銀幕上看到Tati 就想哭,因為他每每都飾演追不上時代因而不受歡迎的老好人。這回,The Illusionist 是Tati 的半自傳,說的正是他事業跟家庭的低谷時期。50 年代魔術師被流行文化所取代,不受人愛戴。其實不只是魔術師,其他老一派的表演者亦如此,日練夜練的技術怎也比不上_叫的流行音樂,結果大家的生活也只有越來越潦倒。但魔術師有點幸運,他的表演於蘇格蘭的偏僻小村很受歡迎,亦得一小粉絲,這位未入世的小女孩真心相信魔術師懂魔法,可由無變有、有雪變沒雪,就這樣她就不顧一切地跟他走。

這位老好人可能是怕小粉絲失望,因此女孩要的他通通都「變」給她,淪落到做車房、做櫥窗display,然後又被人騙。到頭來他發現他待不下去了,女孩找到男朋友,魔術師帶著行李回巴黎去。到最後我們就知道,他對女孩百般遷就的原因,除了因為他不想粉絲失望、他是老好人外,更大的原因是他對女孩產生了他對女兒的移情作用。Illusion,除了是小女孩以為magic exists 外,亦是魔術師不自覺地把粉絲當做女兒般看待。一切都是幻象,他於最後向粉絲點破魔術本不存在,把女孩正式推向現實世界,同時也是一種對自己的表白︰他放走了兔子,沒帶走表演工具-魔法本不存在,他放棄當魔術師了。

他為了表演離鄉背井穿州過省,令不認識的觀眾快樂,對一個跟自己無關的女孩呵護備至,卻因而冷落自己的親女兒。這電影本來就是Tati 寫給他女兒的信。雖然,究竟是寫給Sophie 還是Helga Marie-Jeanne 就各有各說法,但兜了一大圈才揭發的父愛的確令人感動,更令人失落的是,我們預視到魔術師被時代淘汰而鬱鬱而終的下場。這樣的ending,可以輕摘European Film Academy Animated Feature Film 2011,卻輸了Oscar ,的確十分正常。


















Sylvain Chomet 拍了2 套長片,都向Jacques Tati 致敬,真想知道佢第3 套作品還可以有什麼花樣。這套直情把Tati 劇本改篇成電影,說的就是Tati,把Tati 作為男主角,變成有聲音的默片,我無法不把Tati 的其他作品拿來比較,或聯想。論subtle 論肢體動作設計Chomet  怎也比不上Tati,而且也有一段距離。除此,動畫中有更堪玩味的場面,把Mon Oncle (1958) 的片段都拿出來了,電影中的真假Tati 在對望,我跟坐在前面的老外都笑出來了,其他觀眾反而很寧靜。但委實,這一幕未免過於突兀。整套動畫都是在說Tati 了,還要再把Tati 拿出來作更明確的致敬嗎?更大問題的是,真Tati 一出現,我立即又覺得動畫版的Tati 神態動作還差了一點。不過這電影的確不錯,主要都是因為Jacques Tati 的劇本。我還真想知道假設Tati 當初把The Illusionist 拍成電影的話,究竟又會變成怎麼樣。雖然現今The Illusionist 不是真正出於Tati 之手,也不是跟足Tati 原意,但我仍然感激Sylvain Chomet 再次把早於1982 年就去世的Tati 帶進銀幕,我再次看到Tati 「新的演出」的確覺得感動。

1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你好,你的文章已連結到香港國際電影節網上筆記連線http://www.hkifflink.net/2011/03/30/5870/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