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14日 星期一

The King's Speech



















上年已說要看的電影,到全世界看了我才看。

不覺得有別人說的那麼精彩。
不是不好看,只是有點普通、平庸。
坦白說,David Fincher 今屆Oscar 輸了的確有點不值。

長話短說,這陣子沒精神沒時間,電影還是直接寫觀後感比較好。
那些什麼友誼呀之類不說了,我喜歡的,倒是沒有人提到的一幕︰口吃的父親曾經向女兒們說了一個故事︰一隻短臂企鵝父親要靠女兒之吻變成信天翁雙手才可環抱女兒。之後呢?這位說故事的父親變成國王的同時,亦由信天翁變成了企鵝。第二,最後Lionel 陪著George VI 演說,由本來的鼓勵慢慢變成靜靜地聽著,這當然有可能是因為這個口吃的信心回來了,所以Lionel 不自覺地由導師變成平民,像大部份人一樣安靜地國王的演說--朋友變回君民之關係。但我更傾向相信的是,Lionel 靜下來,是因為他知道,或感受到,和平會有好一段日子不見了。他不是懾服於國王的架勢,而是被演辭的內容壓著。

我最不喜歡的,卻是結局。King George VI 克服了口吃之困難,成功透過大氣電波向國民發表了9 分鐘演說。然後大家一片欣喜,讚他說得好,我卻感到很突兀。我明白,大家的讚賞是因為眾所周知他口吃,但他於這歷史時刻順利地宣讀了無比重要的演說。不過,他宣讀的,正正是向國民宣告英國正式向德國宣戰之詞。這詞的題材本來就十分沉重、這時刻本是十分凝重,卻變成了國王個人榮譽之時,在白金漢宮的露台接受萬民的熱烈歡呼及愛戴。雖則我明白英國皇室是對於大英帝國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symbol,代表的是英國的體面,及於戰時維持英人的信心,但明明是要打仗了,大家卻那麼歡喜,我覺得十分精神分裂。當然,亦有可能當時的確如此,但這情緒我真是無法了解。

其實倒寧願電影於演辭說完後,即一播完貝多芬《第七交響曲第二樂章》立即完結就好了。不過我明白,The King's Speech 說的其實是一段不平凡的友誼,不平凡是在於其中一位是高高在上者。

5 則留言:

shtmanhk 提到...

絕對是平庸之作

平平無奇,過目即忘.

導演手法呆板乏味,劇本工整有餘神釆欠奉.(Tom Hooper 的最佳導演提名名不符實,Christopher Nolan 及 Danny Boyle 絕對值得取而代之)

全靠 Colin Firth 及 Geoffrey Rush 一貫精湛演出搭救,但個人認為未至於無懈可擊.

David Fincher 失利在奧斯卡平庸勝精英的名單上再加一位, Roger Deakins 九次攝影提名再度落空無望開齋.Aaron Sorkin 竟是首次奪得劇本提名,而Christopher Nolan 始終無緣導演提名.奧斯卡之不足,可見一斑.

奧斯卡又一次平庸勝精英,傳統口味至今仍是無堅不摧今年更為明顯:

1. The King's Speech 連奪最佳電影導演劇本男主角,往昔代表再次強勢回歸.

2. 入圍的男女主角男女配角全白人,打破10年來的紀錄.

3. 同志片食白果,小眾片也被忽視.

4. 八部主要得獎電影皆頗為叫座,低收欠奉.

Uncle Ray 提到...

我都覺得電影不是那樣精彩,不過未看social network,但網上不少人讚它多過皇上。

Sonia 提到...

我.....仲未睇.

K.K. 提到...

嘿嘿,這部片看完後就希望男主角能得獎。
因為他將一個至高無上的[貴族],必須公開面對大眾去[自曝其短]的演說,那種內心的痛苦跟羞辱演得實在太傳神了。
我們一般人若有口吃,打死都不會上台演講,更不會去參加這種比賽。但這是他的宿命,他必須做,必須克服。
只是沒想到連最佳導演跟影片都拿下了。

另外,很高興INCEPTION也拿了一些獎,不至於像金球獎蒸發似了般。

陳牛 提到...

1,其實對戰爭即將到來的無奈,在演講之前是看得到的。
2,演講後的不是歡喜吧,是人心振奮。一來說明國王的演講不僅是讀完了,而且是真的起了作用,沒有哪個國家的宣戰詞是為了打擊本國士氣的。二來要看看當時的歷史,英國之前行綏靖政策,對希特拉採取縱容之態,其實當時很多英國人都應該感覺到德國遲早打過來,英國政府宣戰反而給他們帶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