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28日 星期四

他不買身,他買子宮。

富豪二代找代母借肚生三胞胎,成為城中一時佳話。
性取向存疑加上潛心學佛的大哥,據稱是因為見老父很想抱男孫,於是就為表孝心,所以去美國找代母產子。
真是有趣的花邊新聞。

陰謀論點說,弟婦肚子再不「生性」,於非常努力日幹夜幹的情況下,總有一天會一索得男。如果仍然不行,現今醫術科技發達,想生兒子其實不是難事,不過徐碩士似乎想先奉行自然法則。一旦弟婦終於誕下兒子,而老爺恨孫恨到發燒的情況下,李氏皇朝的繼承人便呼之欲出,而自己因為膝下猶虛,自然容易勢力不再,為了自己日後福祉著想,話之自己有沒有妻房,總之有仔好辦事。

然後就是「盡孝心」了。這是令我最嘔心的說法,有人說,富豪二代這樣做都只是孝順而已。真奇怪,這樣說不就是把小生命當成禮物嗎?猶如見到一個畫面︰小孩子嚷著要玩具,然後大人為了安撫他情緒、希望他快樂,所以一次過送他三件禮物。小小人兒是名人後代,要找回自己出世時的新聞毫無難度,不知道他們長大後知道自己出世的因由,不是因為父母相愛的結果,而是因為那個有陽具崇拜的祖父渴望有慈菇椗的關係,究竟有何感想?「原來我出世係為咗氹阿爺開心,呢個就係我人生意義?原來自己出世係為咗幫助我老豆去取悅其他人?」我一向討厭有人當寵物是禮物送給人,例如有些情侶拍拖喜愛送貓狗給對方做禮物,但生命怎能是禮物呢?人憑什麼把別的生命送出去、給別人?這不代表你已當自己比這送出去的生命更高級,所以你有權控制他的生命他的命運嗎?但你憑什麼呢?雖然世界的確不公平,但眾生的價值皆平等呀。喂,你不是學佛的嗎?

當然其實問題的核心是道德問題。不育夫妻想生兒育女,用盡各種方法都無所出,最後借肚亦算是無可厚非,至少小孩子出世後都有一個完整家庭。但這明明是一個未婚、(應該)沒有對象的單身男人,他為了「盡孝」而找代母生子。出生於一個沒有「母親」的家庭中,小孩子應該如何自處呢?將來究竟如何跟他們解釋其母親在哪、是個什麼人、為什麼她不見了?難道用最老套的方法跟他們解釋︰「你哋係石頭爆出嚟嘅」的嗎?當道德哲學、社會學仍然在討論父母是否需要由一男一女擔當、男男或女女的家庭會否對小孩子的生長社化過程有不良影響而出現偏差時,富豪二代把這形而上問題再推深一層︰究竟單身男性找代母生子究竟會令小孩子的心理產生什麼影響?他們成長中會否覺得自己跟其他小孩子不一樣?覺得自己異於常人?單親家庭長大的小孩不代表缺乏愛,但大家心裡都明白母愛,或母親之角色其實是難以取代。不過香港就是香港,居然有人覺得只要有錢就多多都可以生,有冇老母根本不在考慮之列。呵,原來有奶就是娘,還可以有這一層意思的。香港的極端資本主義,萬歲!

2010年10月25日 星期一

千年女優






























今年8 月,今敏導演因癌病去世。英年早逝。
今敏遺作很少,電影不出四部,電視動畫更只得一套。
可是已經享負盛名。


今屆亞洲電影節反應很快,立即舉辦了今敏回顧展,我在他四部作品中選了這一部入戲院重溫。因為帶有David Lynch 影子的Perfect Blue 太沉重、Tokyo Godfather 太四平八穩、影響InceptionPaparika 的結局未免玩得太大,而《千年女優》卻細緻感人。

關於那些現實與回憶交錯的片段、跳躍式的空間接駁不說了。也記得曾經在網上讀到,《千》中女主角拍過的電影,都可以找到reference,例如黑澤明的《蜘蛛巢城》及最為明顯的《哥斯拉》。我不熟日本老電影,不肯定這個說法,但如果是真的話,對於日本戲迷來說應該會看得更有味道。

《千》這電影吸引著我的原因,是女主角那段似有還無、卻愛足一生一世的愛情。少女愛上一個她不認識的「危險人物」,為他執迷一世,其實並不算是新調子,甚至有點傻。但劇本最聰明的地方是,把女主角對神秘的他產生感情的背景設為動盪時期的近代日本,可是還不夠,這些感情及情節再化成女主角所有拍過的電影中,而這些電影故事背景遠至日本古代(鎌倉時代或戰國時代?)近到美國可登月的現代,於是女主角在戲內戲外一直重覆又重覆為了一個承諾而去追尋那一個他,追了差不多一千年。這種安排令到人覺得,這段感情維持了不止女主角的一生,而是橫跨了好幾個世紀大時代。歷史洪流中的愛情,特別盪氣迴腸。就像輪迴轉世般,經過百世、歷盡百個身份都好,她猶如中了那個亡靈的咀咒一樣,千年之中永遠浴於永恆愛火,可是無論花掉多少個一生,她也永遠追不到他。這樣處理主角的一段愛情,用「電影故事」把之時間長度幾乎無限延伸,就算不是電影史上第一次,也是非常罕有的編寫方法。真的十分創新。

我坐在戲院中,看著銀幕,見證著女主角一直追著那個他、一直在跑,居然想哭,這感覺是第一次看時沒有的。究竟一個人要愛到有幾深,才可以這樣鍥而不捨?她跑到北海道去那一幕,把電影的氣氛、觀眾的情緒推到高潮。






表面上是一個愛情故事,骨子裡說的卻是「追尋」。女孩窮盡一生去追尋愛的人,可是到最後「追尋」本身卻變成目的。沒有人知道那條鎖匙究竟有何重要,沒有人知道那條鎖匙究竟能開啟什麼,包括女主角在內。可是在追尋過程中,鎖匙的意義卻不同了。本來是謎樣男子的附屬物,卻變成女主角的附屬物,女孩付予這鎖匙新的意義︰這鎖匙能開啟的,是她對這個男人的回憶,更甚的是,是追尋的回憶。鎖匙是她追尋的原因,及證據。也許追尋這過程證明她愛過,也許追尋這過程證明她年輕過,也許追尋這過程證明她存在過,也許追尋這過程令她感覺到希望和愛。原來,反過來看,是鎖匙所證明的追尋把她定義、賜予她人生意義。

因為我說過《告白》沒啥新意又不好看,所以今次男伴以其人之道報復說︰「咁《千年女優》講d 嘢其實其他戲都有講過啦。」「係,但盪氣回腸唔係人人都拍得出喎。」

如此有天份的導演卻早早去世,真可惜。的確是影迷的損失。

後記︰事後想起女主角最後說的一句話,中跟英的翻譯也有所不同。英 "After all, it's the chasing after him I really love." ,繁體版譯為「或許... 我喜歡的是不斷在追尋他的自己」。希望懂日文的人可以告訴我原意是什麼。

2010年10月24日 星期日

There's no fresh start. Lives carry on.

秋天來了,冬天還會遠嗎?

夏天時望冬天,因為夏天我的皮膚通常都很差。
冬天來了,我又望夏天,因為我家冬天比街還要冷。這兩天東北季候風來時,我家的門窗已經奏起嗚嗚嗚的交響樂,唔凍死都已經嚇死。
但更甚的是,冬天人更抑鬱。其實夏天已經夠抑鬱了,所以幾乎肯定,冬天會更嚴重。
中國人喜說「一年之計在於春」,有誰不想要新開始?但我卻極討厭春天--而其實我懷疑沒多少香港人會喜歡春天。不知道長大了是否比童年時敏銳,總覺得以前的春天濕氣沒那麼重。
如果要說每一年都有新開始的話,我老是覺得那應該是秋天,而不是春天。
不是嗎?幼稚園開始到大學,每個學生的新開始都是9 月。
所謂新年對於小孩子來說其實有什麼意義?還不是逗逗利是,放放假而已。
小朋友的生活重心就是上學,每一年的開學日就是新一年的開始。原本是三年級的,可是這個九月開始,就是四年級了。於這一個月份中轉變身份,新的書包、新的校服、新的筆袋、新的書本等、新的學號、新的班房、新的座位,都代表著一個新開始。
對於不少人來說,這個「曆法」行之有效至少廿年。或者到了出來社會做事後,才重新適應「一年之計在於春」。可憐是,當一年之計真的在於春時,你發現所謂新一年也不外如是,因為一年過去了,不代表有新開始。你可能仍然打著同一份工、仍然在同一崗位上、人工仍然一樣少、老闆仍然一樣討厭、同事仍然一樣三八。順利的仍然順利,頹廢的仍然喪頹。你的狀況不會因為春天來了而有所改變。不同於讀書時,你不會因為新一年來了而自動升呢。以前的新一年,你會感到refresh。現在,卻感到decay。

Tell me, 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really be far behind?

2010年10月22日 星期五

寂寞/影碟/政治劇。

對,是有點瘋狂。擁有原裝英文版小說還不夠,還要讀讀張南峰譯的中文版《好的,首相》。

有時我是覺得自己有點孤獨,自己讀的看的聽的找不到同道中人。可是有時遇到,又覺得沒有什麼大不了。有時會希望別人認同自己想法,但當發現有人說的跟自己差不多時,又會感到有點厭惡。孤高,不是一件好事。日前,我跟男伴說,我欣賞懂得欣賞Yes, (Prime) MinisterMad Men 的人,是有點自負,因為我覺得懂得欣賞這些的人,特別是後者,都是高品味的人。說到底,無非自認眼光好而已。但究竟是個人問題,還是人人如此?多年前,我想有10 年多吧,芝see 菇bi 於商台節目中說過,她覺得自己走得前,有時是太前,所以有點寂寞。她發現了一部很好看很好笑的西劇(從沒開名,但應該是Mr. Bean),不時跟身邊的人分享,可惜找不到知音人。然後那劇在香港紅起來了,變成朋友紛紛向她介紹,但她對那劇的熱情已不大如前,甚至已經轉投其他節目懷抱。我想,今時今日的卓韻芝也可能忘記她曾經擁有的寂寞吧,但我卻一直不能忘記她那番說話。

而其實,我想,大部份人都是如此吧。遇到知音人談何容易?遇到了又不一定可以成為朋友,畢竟性格可以南轅北轍,你跟他只不過剛巧品味相同而已,不保證可以互相溝通。寂寞,其實是人生一部份。

近年影碟買得很少很少,住在小小窩居,沒資格擁有太多身外物,加上年少時已買得太多,quota 已用盡。遇到經典電影的廉價影碟還是會毫不猶疑地買下來,除此之外,幾乎所有電影不是線上觀看就是購票入場,可是有些影碟還是希望可以收藏下來。一是《新世紀福音戰士》的box set,已經收到了;二是恨了幾年的The West Wing 全套;三是Mad Men《廣告狂人》。雖說Mad Men 各方面水平極高,但其實The West Wing 真的一點也不輸蝕,Aaron Sorkin 操刀是信心保證,拍攝上亦十分精彩,例如以下這一個長鏡頭,在其他劇集中應該很少有︰




The West Wing 其中一個好看的地方就是那條又長又曲折又可以通往各個辦公室的走廊,幾乎每集都出現,在白宮裡工作的人常在走廊中穿插,匯報著不同範疇的國家大小事。總之,一條走廊就令你理解到美國(虛構)國情,非常精彩(當然,暗中宣揚大美國主義是此劇一大缺點)。The West Wing 於香港的知名度不算低,受歡迎程度卻比不起其他美劇,無他,政治劇應該不是大部份香港人的那杯茶。雖說文戲極多,但The West Wing 的節奏其實是很快的,畢竟美國這個超級大國,要deal with 的不止內政,州與州之間、黨與黨之間已經夠煩,中期選舉、總統大選,還要應付民間組織,此外又要處理以巴之爭等國際事務。我有時會想,不知香港何時才擺脫猶如大陸《康熙皇朝》這種宮廷片(侮辱了,大陸拍這種片其實拍得很好看),而拍得出一部像The West Wing,或Yes (Prime) Minister 甚至日本Change 之類關於政治的劇?如果直接把香港扭曲的政治生態拍出來,我敢說一定非常好看。不如直接叫《上亞厘畢道》Upper Albert Road,好嗎?看看這照片,不是很有「禮賓府群英」feel 嗎?

2010年10月20日 星期三

回歸/尋找。
























那一天的清水灣令我想起墾丁的龍磐公園。
我站山邊很久很久,吹著猶如冷氣般的涼風。
直到今天我才明白每一次看到這種風景時究竟內心的異樣感覺是什麼︰
我猶如站在世界的邊境,或盡頭,感覺踏前多一步,就踏進了另一個世界。
這種感覺很超現實,卻很貼近真實。
每次我總是在想,踏出這一步吧,從現實走進真實去。
只有離開現實,才可看到世界的真象。
只有踏出這一步,人才可回到最初的模樣,回到大地母親的懷抱。























原來太平洋也不比南中國海藍。

2010年10月19日 星期二

Mad Men-mad
















完了。Mad Men Season 4 完了。我失落得很‧要‧命。
我從沒試過為一套劇牽腸掛肚。每個星期日我就上網download 最新一集的Mad Men,寧願當苦練listening 也不想苦苦等候字幕版。等到有字幕版又再看多一次。每次一看完立即上網再看recap、上youtube 找片、甚至上facebook fan page 看其他人留言。每一集的Mad Men 都我在我腦中縈繞三數天,每一次我都驚嘆這劇的出色之處︰對白、服裝、演技、場面調度、資料搜集、故事深度、美指、場景設計等等等等。Mad Men 《廣告狂人》肯定是我近年看過最出色的美劇(或許是我出生至今看過最好的美劇),任何細節都照顧得很週到,看得出製作非常認真。沒有特技及誇張到不得了的劇情,Mad Men 是很subtle 的,卻「越嗒越有味」,絕對比大部份美劇更耐看,而且更有內涵。如果要用一句概括之的話,就是「低調但精彩」。

看了四季,不知道是否太遲,我終於對男主角產生認同,我對他有sympathy 了。他不是壞男人,他只是有苦衷。我開始覺得他像希臘神話悲劇中的英雄人物-雖然表面上是一位成功人士,甚至乎是個混蛋,但我們知道他自有他宿命似的困境,無法擺脫,暗中影響他的人生。就算於今季中出奇地有happy ending,卻處處暗示了他這一生都得不到他所追尋的快樂,及真正的自己。這劇雖然反映出60 年代的社會氣氛及現象,但到頭來最終關心的問題只得一個,就是男主角Don Draper 如何擺脫身份問題舒服地忠於自己。

"There's no fresh start. Lives carry on!" 這一句說話是劇中Betty 現任丈夫對Betty 所說的話,但何嘗不是點出Don Draper 一直以來的處境問題?我真的覺得劇本寫得很聰明。

今季我非常喜歡的兩幕︰








今季某幾集的ending 也拍得很好,可惜youtube 沒片。
唉,我要等到下年才可看到Season 5,希望出色依然。

延伸閱讀︰Mad Men 廣告狂人

2010年10月17日 星期日

告白
























近來我最想看的電影是《告白》。本來可看優先場,但因為時間不許可,變成要等到星期六自費入場。吸引我的不是原著小說,事實上我也不太熱衷於讀小說,也不是因為電影角逐來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而是《告白》的trailer 太吸引了,因為剪得實在太「新世紀福音戰士」︰古典樂、eye catch、心理精神分析等,實在充滿了EVA 影子,因此吸引了我這個EVA 粉絲入場。

結果呢?我失望了。失望不是因為它不像EVA-我也沒笨得希望它會像EVA。電影很差嗎?不是。只是實在沒有外間說得那麼好。它的缺點太顯眼,差點掩蓋了其他優點。

缺點是什麼?敗在導演的MV 拍攝技巧。108 分鐘,我不覺得我在看電影,我覺得我在看108 分鐘的MV。畫面的確拍得「華麗」,特別是結局的爆炸,根本跟那些落重本的MV 沒兩樣。導演刻意營造電影陰暗氣氛,其實這不算錯,我相信很多導演拍電影時都會很落力地營造氣氛,但是太著跡了,老是在拍天空,是拍不知道是加了filter 還是用了CG 的天空。說實在,太假。太多慢鏡,剪得太碎,密集式的背景音樂,也有太多畫外音。108 分鐘,都是這樣子,難道不可以有一些留白,讓人靜下來的地方嗎?有時候less is more,不是嗎?我實在覺得,電影最大敗筆,是不少人喜歡的導演中島哲也。

但電影是否一無是處呢?也不是。松隆子雖說是女主角,但戲份比想像中少,可是實在演得好,特別是最後一幕,令人有驚喜。真正擔正的反而是兩個十多歲小演員,與及其他學生。
木村佳乃嗎?我完全不認得她了。

此外故事的確「玩得幾盡」,我認為故事本身救了中島哲也。因為扭橋了,情節上有點意想不到,所以不會太悶。但坦白說,我也不明白故事本身有何出色之處,難道就是「良心崩壞」嗎?電影看完,我問男伴究竟此戲想表達什麼?是生命誠可貴嗎?還是回歸精神分析︰人之所以殺人,是因為跟他童年有關、是因為他有孌母情意結、是因為他想有人關心自己、是因為他寂寞、是因為他一直被人欺負?這些不是很老掉了牙嗎?也許正如楊德昌的《恐怖份子》般,每個人都有可能是恐怖份子,只要他遇上一些他承受不了的狀況,就會做出不可挽回的事,可是楊德昌的確表達得高明得太多(對不起,搬出楊德昌可能是侮辱了大師)。去到結局,按原著小說,那句「玩你咋」是不存在的,那麼故事本身說的是一個完全復仇的故事,如果是這樣的話,作者其實也只想寫一個嘩眾取寵、引起爭議、大家都猜不到的故事而已,內涵嗎?反省嗎?對不起,從缺。況且「我要你嘗到失去至親的滋味」、「要你親嚐惡果」也不是什麼新奇的復仇意念。至於電影為什麼要加上「玩你咋」?中島可能不想結局太黑暗,令人覺得爆炸從沒發生?還是他想引入開放式結局,引起觀眾的討論?是的話,也很無謂,因為這電影,根本什麼也沒說。

這時,我倒寧願看到TVB 式的老套戇居結局︰冤冤相報何時了?寬恕才是王道,至少我放過你等於放過自己。對,很戇居的想法,但至少正面。到最後,松隆子終於報仇了,又如何?故事除了扭橋外,究竟有何可取之處?說玩得盡,我想起上年園子溫的《愛之剝脫》,這電影玩得更放、更盡、更具爭議性、更見血腥,可是卻比《告白》有內涵、有深度、也正面得多。

我覺得trailer 比電影好看。我不是說電影很差,只是實在沒有其他人說得那麼好。外間一致激讚,我想到是因為現世代人們喜歡強勁的視覺效果,以及喜歡自己猜想不到的結局。我不質疑中島哲也MV 式技巧的水平,我只覺得電影語言除了花巧的視效外,還包括很多。





現在,我終於可以一心一意等Social Network

-----------------------------------------------------------------------------

暫存在我家的小說。

2010年10月16日 星期六

三千大千世界/我。

究竟在另一些平行宇宙裡,我是怎樣的人?過著怎樣的生活?世界又是哪種模樣?
究竟在哪一個時刻我做了哪一個決定而衍生出這一個平行宇宙令到這一個我生存於這一個空間裡?
究竟這一個平行宇宙中的我,相比其他平行宇宙的我,是已經活得比較好、還是活得比較差?
究竟所有的我都聚集於一起時,哪一個才是真正的我?我跟其他的我有分別嗎?留著一樣的髮型嗎?喜歡同一種衣著風格嗎?思想一樣虛無嗎?性格一樣沉靜嗎?聲音一樣嗎?興趣一樣嗎?我還是女性嗎?我還是獨一無二無法取代的嗎?我會如何想其他的我?其他的我又如何看待這個我?我跟其他的我還可以稱之為「我們」嗎?還是要稱為「我」?
究竟在其他的平行宇宙裡,其他的我還會遇到我於這個宇宙中認識的(其他)人嗎?會跟他們發展出同樣的關係嗎?
如果其他平行宇宙裡的一切,除了有另一個我外,其結構、法則、運行模式、內裡所存在的物種、哲學思潮、常識、知識、甚至邏輯等就跟我這個宇宙完全不同,那麼另一個我還憑什麼可以稱之為「另一個我」?
究竟要達到哪些標準、或規範,「另一個我」才可以被稱為跟這個我有關係?
究竟要達到哪些標準、或規範,「另一個我」才可以被視為平行宇宙中的另一個我?

2010年10月11日 星期一

諗唔明。

香檳呢單case 真係可以引發無張思潮。


呢單話奇唔奇的「普通襲擊案」令我諗起幾條問題︰
1. 見到千fa 演唱會慶功開香檳,d 泡整濕自己隻手,佢算唔算自殺?
2. 中聯辦個保安使唔使驗傷claim 工傷?
3. 究竟香檳係一門咩武器?
4. 慶祝用紅酒會唔會好d?
5. d 泡向上噴再下墮沾濕了中聯辦個保安,呢單「普通襲擊」案地心吸力算唔算幫兇?使唔使拉埋佢?
6. 一旦證實地心吸力係幫兇,警方點拉人?

係咁架啦,有幾奇?

開香檳係刑事罪行有咩咁奇?用大聲公係襲警添啦。
好出奇咩?呢度係香港吖嘛。你估仲係英屬香港咩?而家係中國香港呀。越來越似大陸係一定架啦,唔係點証明俾人睇大陸已經收番香港呀?CNN 真大驚小怪,我哋大國勃起呀,好心CNN 認識下我哋偉大中國d 國情先好出新聞啦。劉曉波只不過寫咗篇文重申部份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精神都要坐11 年啦,香港人用香檳顏射中聯辦保安直情要打靶添啦,而家拉完你你都冇神秘失蹤到仲可以接受記者訪問,直情要多謝黨多謝國啦,你仲嘈嘈嘈嘈乜啫。




















呢d 直情係犯罪現場,仲要係有組織性犯罪添啦,咁你明白點解港台要俾人陰乾啦!




先旨聲明,你哋d 鍾意飲champagne d 法國仔,咪鬼嚟香港呀。陣間你一開香檳我報警架!香港係紅酒港呀,唔係香檳港呀,你一係嚟香港開紅酒啦,咁就吹你唔脹喇,我相信ngon ping san luk ling 仲好歡迎你添。

2010年10月10日 星期日

Recently watching

The Big Bang Theory.

花了一點功夫才看到的美帝電視劇,據說是繼Friends 最受歡迎的sit-com.







































外國這陣子蠻流行這種關於'geek' 的劇集。
大陸譯《生活大爆炸》,我倒比較喜歡台灣譯名《宅男行不行》。
香港好像還沒有太多人看(但肯定比Mad Men 多)。
其實蠻好笑的,香港免費電視台已經有好幾年沒有播這種sit-com 了,倒是一面倒地播reality show及talent show.... 而其實America's Got Talent 也不大好看。
雖然,好似,有播Everybody Hates Chris,但我卻不太喜歡。
這劇沒理由沒電視台買入吧?
一星期讓觀眾輕輕鬆鬆20 分鐘也不為過啊!




美國已播到第4 季了。
即管看看電視台有沒有這眼光把劇買入吧。

2010年10月3日 星期日

From Eric Hoffer

There are similarities between absolute power and absolute faith: a demand for absolute obedience, a readiness to attempt the impossible, a bias for simple solutionsto cut the knot rather than unravel it, the viewing of compromise as surrender. Both absolute power and absolute faith are instruments of dehumanization. Hence, absolute faith corrupts as absolutely as absolute pow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