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3日 星期六
Doctor Who - 寫在50 周年前
2012 年因為是James Bond 50 周年關係,英國拍了Skyfall。當時不少人說過,英國佬的流行文化就是這麼厲害,James Bond 這系列電影可以風行全世界50 年,因為懂得轉型的關係,所以仍未過時。
其實可以玩足50 年的,又豈止James Bond?今年2013 年,是英國科幻劇Doctor Who 50 周年(港譯《異世奇人》、台譯《超時空博士》、大陸譯《神秘博士》、BBC 譯《超時空奇俠》)。說玩足50 年可能有些誇張,事實上Doctor Who 停播了好幾年。首播於1963 年,一直播到1989 年。1996 年又拍了一年。直到2005 年再重新啟動。由黑白做到彩色,Doctor Who 可說是一個傳奇。Doctor Who 在英國本土很受歡迎,是世界上最長壽的科幻劇。為何可以長拍長有?這跟故事背景及設計有莫大關係。
主角Doctor 是高智慧的外星人,擁有一部TARDIS (Time and Relative Dimension in Space),既是時光機又是太空船。簡單地說,其他的科幻片的時光機只能在地球上回到過去或去到未來,而太空船只不過在同一個時空上去到外太空。TARDIS 集合兩者的特點,你可以去到50 億年前的地球或50 億年後某太陽系中的某一個星球。即是說,成個宇宙你玩哂!在這設定下,主角及他的伙伴(通常是一至兩個地球人)就可以在不同時空上去到不同的星球,碰上不同的外星人,遇到不同的歷險故事。說是科幻劇,但觀眾不會質疑其科學根據,因為全都是虛構(而且地球人又點可能了解到超先進的外星科技呢?)
Doctor 不是普通的外星人,他是宇宙裡唯一的時空管理者(Time Lord),接近1000 歲,活得久又經常揸住部TARDIS 周圍去,所以見多識廣。Time Lord 還有一個特點,就是遇到重傷時可以重生,每一次重生後外貌跟性格都會有所改變。無限重生加上超越任何時空及地域的TARDIS 造就了長拍長有的Doctor Who。
我沒有本事由1963 年的Doctor Who 開始看,要在網上找舊版也有點難度。因此我是由2005 年的Series 1 開始看(2005 後起的每一輯都叫Series,舊版就叫Season)。監製是Russell T Davies。坦白說,看第一、二集覺得Doctor Who 有點cult,可能要承傳舊版關係,所以就算TARDIS 有多先進、外太空星球的科技有多厲害,都總是出現很多電線,看上去很落後的設備,外星人都很醜,加上Series 1 飾演第九任Doctor 的Christopher Eccleston 外貌平平,當時的確不明白Doctor Who 有什麼好看。但當看到第三集,Doctor 及其拍擋Rose 回到1869 年的卡地夫遇上大文豪狄更斯時就徹底愛上了,之後一發不可收拾,集集都追看。不為什麼,Doctor Who 的故事充滿創意,有時Doctor 會回到過去遇上歷史人物一起歷險,除了狄更斯,還有梵高、莎士比亞、偵探小說女皇阿嘉莎.克莉絲蒂、維多利亞女皇、伊莉莎白一世及邱吉爾。在Russell T Davies 主理下的Doctor Who,有時玩到好誇,外星人經常侵襲地球,倫敦經常成為目標,世界末日都講過好幾次,非常刺激。Christopher Eccleston 只拍了一輯就離開,由英俊小生David Tennant 做第十任Doctor,Series 2-4 變得更加好看。2006 年贏得英國學術電視獎(BAFTAs) 的最佳電視劇獎及連續5 年獲得英國戲劇類國家電視獎,成績非凡。David Tennant 的事業自此越來越好。
Series 1-4 是很有趣的,大抵上一集一個故事,但原來某一集的一個小細節跟很多集之後的劇情有關連,例子如2005 年聖誕特集"The Christmas Invasion",剛重生成為第十任的Doctor 失掉了一隻手,那一隻手在2008 年Series 4 結局"Journey's End" 對劇情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因為很多這些細節看似不經意但又其實相互緊扣,所以每集都追看的人自然會明白Doctor Who 過癮之處。到了Series 5,Doctor Who 監製正式由Steven Moffat 接手(Sherlock 的監製)。Doctor 則交由長得娃娃臉的Matt Smith 來飾演。可以說一換了監製,整套Doctor Who 的風格明顯改變了不少,多了文戲,少了動作,故事重心由Doctor 跟拍擋冒險拯救世人的故事變成Doctor 這個人。這種改變令到Doctor Who Series 5 之後的評價各走兩端,有人非常喜歡,有人非常不喜歡。本人屬於後者。
Russell T Davies 的Doctor 亦正亦邪,由於力量強大加上是高智慧生物,因為過去經歷而內心充滿憤怒,有時會走向偏鋒,因此他需要拍擋去提醒自己有些事可以做有些卻不可以。可是Doctor 可以不停重生的基因,令到他無法跟人類拍擋維持長久關係(經典對白︰"I don't age, I regenerate. But humans decay. They wither and they die."),所以Doctor 是個非常寂寞的人。跟他去過時空旅行的人其人生都會徹底改變。他因為寂寞要需要拍擋,卻對這改變拍擋一生而充滿內疚。可以說,這是一位很人性化的Doctor。 Steven Moffat 的Doctor 卻充滿人性光輝,十分正氣,一等一的好人,Doctor 卻因而變得乏味。Series 1-4 的Doctor 是在旅行時剛巧其他人遇上危機而出手相助。Series 5 之後部份壞人卻是沖著Doctor 而來,Doctor 真正變成影響宇宙的人,可以說整個世界圍著Doctor 轉。有外國的觀眾認為,Steven Moffat 其實只適合監製Sherlock 這種一輯只得3 集短小精悍的劇集,而不適合Doctor Who 一輯有十多集的電視劇。其實Steven Moffat 在Russell T Davies 主理期間也有做編劇,寫了很出色的故事,包括Series 1 "Empty Child", "The Doctor Dances", Series 4 "Silence in the Library", "Forest of the Dead" 及Series 3 "Blink". 其中"Blink" 更被英國《每日電郵報》 評為50 個Doctor Who 最佳故事中的第2 位。個人認為Russell T Davies 跟Steven Moffat 合作下的Doctor Who 才最好看,只得Steven Moffat 主導的Doctor Who 不算出色,但仍有佳作,如Series 5 "Vincent and the Doctor",寫的是《四個婚禮一個葬禮》、《摘星奇緣》及《真的戀愛了》等名編劇Richard Curtis。Doctor 跟當時拍擋Amy 遇上梵高,是我看過最美麗的Doctor Who 劇集。其次Doctor 跟River Song 的感情線,兩者非線性地不斷相遇其實是很好的意念,可以拍得很浪漫,但執行上卻不夠好,加上二人外表上很不匹配....... 所以有點可惜啦。
Doctor Who 50 周年的特集會於英國時間11 月23 日晚上7 時50 分在BBC One 播出,相等於香港時間11 月24 日凌晨3 時50 分,全球同步播放,香港也看到,前提是你要有BBC Entertainment 及捱得到眼瞓的話。
Steven Moffat 仍然是監製,但演得相當好的Matt Smith 決定離開了。今年的聖誕特集後中佬 Peter Capaldi 會成為第12 任Doctor,為Series 8 打開新一頁。
不知道到時好看否?無論如何,身為Doctor Who 的擁躉不可不看。
2013年11月6日 星期三
SILK
SILK 在英國不算是很受歡迎的劇集,但第三輯已經拍得如火如荼。跟美、日劇不同,英國編劇的自主性比較大,因此集數一向比較flexible。SILK 一輯只得6 集,兩輯才等於一季美/日劇、半輯台劇,
SILK 即Queen's Counsel (QC),皇家御用大律師,普通的大律師(Barrister) 一旦成為QC,就會穿絲袍,所以QC 亦稱為SILK。幾乎所有大律師都想成為SILK,因為SILK 可以選擇案件(Bar 有案就要接),亦可以自由放假,而某一些court case 只有SILK 才可以處理。我不知道香港的情況是否一樣,但香港司法制度承襲自英國的話,相信情況也相差無幾。最大分別應該是97 後,香港不再是英國殖民地,香港的皇家御用大律師不再是英女皇的法律顧問,所以改稱為資深大律師。
法庭劇我看得不多,本來不打算寫SILK,但日前唔覺意睇到cctvb 陳豪嗰套法外唔知乜,審緊高ling 是否修哥的合法妻子一案(定其實爭遺產?唉,唔知,好亂),發覺荒謬非常。我最難以接受的是做法官的伍詠薇,說官司的重點是要了解什麼是愛情,真係痴線到震!呢個問題我估你問米搵柏拉圖嚟都答唔到!結果變成家事法庭,仔女唔多陪老豆,老豆回憶錄寫自己愛個女仔,所以就算香港不承認二人在山卡拉地方結婚也沒問題。子女突然又覺得︰呀,佢同老豆係真心相愛架原來,咁老豆份身家俾哂佢都冇所謂啦!睇完真係吹到啤一聲!
SILK 跟香港的法庭劇不一樣,香港那一套的黑白是非很分明,或變身幫你審家事,你係衰人就一定輸官司,好人就一定贏。SILK 跟你說的是另一回事。以第一輯第一集為例,女主角Martha Costello (Maxine Peake 飾) 堅信Innocent until proven guilty 的原則。她需要一日內處理兩單cases,一單為走私毒品的懷孕婦Mercedes 作辯護,證據確鑿,Martha 叫Mercedes 認罪求減刑,可惜Martha 沒有做足功課,原來Mercedes 是重犯,結果入獄14 年。另一單則是為一名入屋爆竊和毆打老人的疑犯Gary Rush 辯護。這案疑點重重,沒有足夠證據證明被告是兇徒。可是受害者是二戰戰爭英雄,年齡雖大但頭腦清晰,他認定Gary Rush 是犯案者,加上疑犯已有前科,令到勝算甚低。Martha 利用盤問技巧終於問出端倪,加上警方查案手法有問題,在疑點利益歸於被告下,被告終於無罪釋放。
官司結束後Martha 對他的實習生說,1. Gary Rush 不是好人 2. Gary Rush 應該被釋放,而這兩者並不互相排斥。此乃法律精神,這人人格有問題,不代表要受到不公平的審訊對待,而且證供脆弱,放走他是正確做法。
可是結尾又來個反高潮,Mercedes 後來才跟Martha 坦白,她如何被迫運毒,她甚至為了自身安全而甘願坐監,Mercedes 才是受害者。另一邊廂,Martha 終於知道原來Gary Rush 真的是入屋爆竊和毆打老人的兇徒,可是他已經消遙法外。那又如何?如果只是單純的道德判決,前者應該釋放而後者應該坐牢,但法律上兩單案都沒判錯,這卻又不代表伸張了正義。到最後Martha 只落得一臉苦惱。看到這,就終於明白為何第一集要把這兩單毫不相關的官司放在一起,就是為製造落差去表達世界從來都不是非黑即白,現實中法律不一定會還你一個公道,法律的精神是所有人不論其人格如何都應得到公平審訊,所以是寧縱勿枉,正如香港都有法官講過,你無罪釋放不代表你沒有做過。法庭是以所知的證據及證供等去判斷,並不是幫大家找真相尋真理的地方,更不會去judge 咩叫愛情。
SILK 不算是很好看,因為這劇有其不合理之處,例如Martha 多次於上court 前一日才收到通知要接手官司。我不是律師,不知道現實中的律師行是否這樣工作,亦質疑,律師只用一日時間準備是否足夠?又例如以上劇情般,現實打官司是否跟證婚一樣可以一日走幾場?可能編劇想突顯女主角超強的能力,但對於我這個門外漢來說有點不合理。又例如一單案件的被告及原告會否找同一間律師行旗下的辯護律師及控方律師來幫自己打官司?縱有不合理地方,此劇卻可打開睇開港劇觀眾的眼界,原來打官司有好多種方法,不一定下下打到最後才判有罪沒罪,你可以利用執法人員執法時的漏洞令到法官解散陪審團及駁回案件,間接令到被告無罪釋放,又原來律師不可以隨便離開自己座位,又原來打官司時法官會因為律師盤問有問題而叫陪審團迴避,原來打刑事案時也需要事務律師在場,原來人家法庭劇中盤問問題的用字是非常精闢,技巧亦十分出色,這些場面你有多久沒在香港的法庭劇上看過?
SILK 不算十分出色,但已經比香港的法庭劇好看十倍。至少,一定不會睇到人腦殘。
2013年11月5日 星期二
House of Cards
(大半年前的draft,仍然是開了頭沒結尾,等我嚟個終結啦....)
話說我本來在煲一大堆英劇(主要是Doctor Who),月頭發現了美劇House of Cards 是由我愛導David Fincher 主理,以及Kevin Spacey 主演後,立即重投美劇懷抱。
美版House of Cards 其實是翻拍了90 年代的同名英劇,改編自同名小說。此劇創了美劇先河,名副其實是網劇,由Netflix 出品,二月頭一口氣就upload 了一輯共13 集上網供訂閱Netflix 的用戶欣賞,外國老早已討論這會否改變電視劇播映的模式。當然,對海外網民來說是沒影響的,皆因整個港澳台中地區,很多看英美日劇的人,都是在網路上看,而非等免費電視台購入後再做翻譯字幕才看,需知一等便要兩三年!
說回此劇,是我近年來覺得十分好看的美劇。同樣是政治劇,House of Cards 跟我看過的The West Wing(白宮群英) 及Yes (Prime) Minister(首相你想點)不同。
The West Wing 中的政客及政府官員都是君子,儘管片中的角色有時會不認同對方處事方式或信念,但他們全都是為公民著想的好人。正如前文所說,有點太美好。
英國的Yes (Prime) Minister ,雖然是喜劇,但卻比較現實,政客跟公務員時而互相牽制,有時在共同利益下又互相合作。政府大臣有時為選票、有時卻真的為了良好意念想推行一些政策時,公務員卻因為這會令自己工作量大增而加以阻撓。兩者都不是君子,但頂多只是個小人。(話說回來,英國重拍了Yes (Prime) Minister,2012 年的新版我看了5 集就放棄,跟30 年前的舊版比較實在難看,如果大家有興趣的話仍然是強烈推薦看舊版。)
來到House of Cards, 完完全全是dirty politics。主角Frank Underwood (Kevin Spacey 飾) 是House Majority Whip, 在國會影響力甚大,但愛權的他志不在此,於是他運用自己的影響力、計謀及傳媒的力量,一步又一步去達到自己的目標。他是一位政治高手,不擇手段,從政只因戀棧權位,完全不講信念,一點也沒有為公民著想的想法。所做的都是表面功夫,討好選民。無論是黨友還是其他政黨的人,都用威迫利誘的手段,去迫使其他人為自己服務,所有人都是一隻棋子。OK,或者有人會覺得咁呢套戲的主角只不過是一條仆街啫,但這又沒那麼簡單。觀眾知道主角不是好人,但卻不會恨他,因為他很聰明。他機關算盡,但總有人算不如天算的時候,身為觀眾每次都想知道他如何扭轉劣勢,每次得逞後都會忍不住佩服他。雖然去到後段劇情,有部份外國觀眾坦言有點失控,但大家仍然被男主角吸引,因為大家都認為,現實中的政客大多是仆街,可惜(?)仆街得來沒有Frank Underwood 那麼聰明。
我覺得好看的,不只是男主角Frank Underwood,而是他的太太Claire Underwood 及這二人的關係。Claire 主理一間NGO,可以從Frank 推行的計劃得到不少好處。跟Frank 有點不同,她做NGO 似乎真的希望可以幫助到其他人,又會同情流浪漢,但另一方面跟Frank 一樣,對幫自己工作的人非常無情,她性格其實比Frank 更立體。Claire 一樣對權力充滿野心,這二人非常了解大家,人生目標都很一致,天生一對,所以就算知道對方有外遇都毫不介意,表現大方,感情仍然非常穩固。有時你根本無法分清,這二人的關係究竟是政治婚姻,只想在當中各取所需,還是他們的感情已經昇華到一個大家都無法理解的地步。這種關係比較少在其他劇中出現,可能仍然是第一季的關係,因此仍未露底。Claire 始終是女人,在生理時鐘催促下,她似乎開始有些想改變。個人非常好奇編劇如何處理這條感情線,下年播出第二輯就會知道(事實上第二季未上,Netflix 已表明希望拍第三輯 )。
外國的評論普遍認為這是上乘之作,雖然是網劇,但反應很好。網劇有一個優點,就是大家如果覺得劇目好看,就會忍不住一口氣把一整套看完。然後大家就會在社交評台說自己如何不眠不休煲完一套劇,Youtube 上、facebook page 上、twitter 上,所有有看House of Cards 的人都是如此。如此瘋狂,其他人就會覺得這部劇一定很出色,就會走去看。這根本就是一個很好的宣傳效果,當然前提是你的劇一定要拍得好先啦。特區政府不發牌給HKTV,觀乎事態發展,發牌似乎遙遙無期,有人提議HKTV 轉做網台放劇上網,但HKTV 似乎擔心收益問題而不作此打算,其實Netflix 證明網劇唔係冇得做,不過又話說回來,又有幾多香港人肯俾錢網上睇劇?至於香港幾時先出現政治劇?硬係覺得就算有,都只不過是維穩劇,或是一套鬧劇。
其實寫一套大半年前睇完嘅劇,真係好難。
2013年11月3日 星期日
The Newsroom
(發現年半前已起了draft,寫了幾句就沒寫,現在的起心肝寫下來。)
現在才寫The Newsroom,好像有點遲,畢竟已有很多人看過,大多數人讚不絕口。而我是來唱反調的。
我常說,Mad Men 以外,我最喜歡的美劇就是The West Wing。知道Aaron Sorkin 又有新美劇後,立即找來看看。上年看完Season 1,很不喜歡。Season 1 據說在美國的評論很差,令到Aaron Sorkin 差不多要換掉整個寫作班底,不知道孰真孰假。事實上,我真的覺得Season 1 很難看,個人認為死因在於人物性格設計及感情線。男(Will McAvoy/Jeff Daniels 飾)女(MacKenzie McHale/Emily Mortimer 飾)主角不討好,對season 1 最深印象,竟然是這對加埋分分鐘接近百歲的男女在一大班同事面前為公事為私事吵架,經常做場大龍鳳,大呼小叫,表現幼稚得很,非常不專業,極之煩膠(OK,其實大吵大鬧的不止他們二人,死未?)。我難以想像這些橋段會出現在Aaron Sorkin 的劇中。第二難看是Maggie, Don 及Jim 的感情線,婆媽得很。整套劇中,主打角色都不好看,而且講感情比較多,但又寫得不好。比較有趣的是由Slumdog Millionnaire 男主角Dev Patel 飾演的Neal,沒有感情線 (Thanks God!),是一位非常熟悉social media 的新聞工作者,因為social media 近年才興起,這類新聞工作者是以往在電影中及電視中比較少見的。
來到Season 2,終於像樣點,第一個season 所有我不喜歡的東西都沒有了。男女主角難得地吵少了架,意見不合時沒人發癲大叫,終於比較professional。劇本寫得比第一季好多了,劇情層層遞進,一環扣一環地來一個終極大爆發,令到劇中電視新聞台面對前所未有的困境。
可是又不喜歡了。我想,那是因為我開始不喜歡Aaron Sorkin,原因其實早就發現到。Aaron Sorkin 無疑是一位出色的創作人,但美國味太重,簡單一點說,就是總帶點英雄主義。The West Wing 其實亦如是,隱約宣揚大美國主義之餘,內裡的官員全都是好人,總統唯一的缺點是他有隱疾,簡直接近完美。The Newsroom 的男主角 Will 比The West Wing 的Bartlet 好一點,因為他脾氣沒那麼好,不苟言笑,比較像一個人。但當電視台因為報導出大錯而面對困難時,劇中人的表現都是君子到不得了(當然除了那個令到報導出錯的「奸角」),老闆不怕電視台聲譽受損而不許三名最高負責人引咎辭職、決定倒錢落海打官司、其他下屬誓死追隨齊齊唔撈,嘩!大佬!有冇咁感人呀!?有冇咁偉大呀?!沒錯,我小人,我其實不太相信這個世界上有人咁講義氣,實在太surreal,surreal 得嚟太有型,有型得嚟太假!或者因為我這人不太浪漫,香港這個社會裡太多仆街,已經令我無法再投入Aaron Sorkin 的劇中。 還有,我已經厭倦Aaron Sorkin 的拿手好戲,就是長篇大論複雜無比連硃發炮懶係精警的對白。以往覺得這樣很好看,可以突顯片中人的機靈及學識淵博,但看The Newsroom 後卻總覺得有點兒為寫而寫,感覺很不自然,而且已經有點煩厭。The West Wing 中這些對白出現比率不算頻密,而且只會某些時候出現部份角色上,例如你不會見到寡言的Toby 如此死唔斷氣。去到The Newsroom,就突然大部份人都擅於這種說話方式,人人如此,或者是希望藉此表達劇中新聞工作者有多專業,但現實中會如此嗎?
不過話說回來,此劇出色的地方是節奏明快,而且非常貼近美國現況。第一季不怕得罪Tea Party,第二季又有經典的佔領華爾街。個人最喜歡的,其實是這一幕︰
總的來說,第一季慘不忍睹,第二季力挽狂瀾。希望第三季會有好成績。
因為再不喜歡,我也是會追的。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