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30日 星期三

L'Illusionniste

















每次我看Tati 的作品都想哭。Tati 是奇人,他拍喜劇,靠的是肢體動作,沒有對白。為了拍Playtime(1967) 建一個Tativille 出來,Playtime 成為經典,他卻因此而破產。他的喜劇被喻為有聲音的默劇,Roger Ebert 說過,Tati 的電影已經是一種新的genre,但隨著他逝世這genre 也絕種。今時今日Sylvain Chomet 改篇Tati 從沒拍成的劇本,化之成動畫,為了更貼近Tati 的作品,把動畫的對白減到最少,及把Tati 變成男主角,雖然Tati 原意是找另一位喜劇泰斗Pierre Etaix 當男主角,而且亦無意把之拍成動畫。

雖然如此,這動畫也真好看。Toy Story 3 得Oscar 最佳動畫?算吧啦!但想一想,The Illusionist 拿不到Oscar 非常正常,相比Toy Story 3 的大路Happy Touching Ending, The Illusionist 其實都幾sad,有人說這是一種bittersweet,sorry 我不認同,我真的覺得sad。一如以往,我每次在銀幕上看到Tati 就想哭,因為他每每都飾演追不上時代因而不受歡迎的老好人。這回,The Illusionist 是Tati 的半自傳,說的正是他事業跟家庭的低谷時期。50 年代魔術師被流行文化所取代,不受人愛戴。其實不只是魔術師,其他老一派的表演者亦如此,日練夜練的技術怎也比不上_叫的流行音樂,結果大家的生活也只有越來越潦倒。但魔術師有點幸運,他的表演於蘇格蘭的偏僻小村很受歡迎,亦得一小粉絲,這位未入世的小女孩真心相信魔術師懂魔法,可由無變有、有雪變沒雪,就這樣她就不顧一切地跟他走。

這位老好人可能是怕小粉絲失望,因此女孩要的他通通都「變」給她,淪落到做車房、做櫥窗display,然後又被人騙。到頭來他發現他待不下去了,女孩找到男朋友,魔術師帶著行李回巴黎去。到最後我們就知道,他對女孩百般遷就的原因,除了因為他不想粉絲失望、他是老好人外,更大的原因是他對女孩產生了他對女兒的移情作用。Illusion,除了是小女孩以為magic exists 外,亦是魔術師不自覺地把粉絲當做女兒般看待。一切都是幻象,他於最後向粉絲點破魔術本不存在,把女孩正式推向現實世界,同時也是一種對自己的表白︰他放走了兔子,沒帶走表演工具-魔法本不存在,他放棄當魔術師了。

他為了表演離鄉背井穿州過省,令不認識的觀眾快樂,對一個跟自己無關的女孩呵護備至,卻因而冷落自己的親女兒。這電影本來就是Tati 寫給他女兒的信。雖然,究竟是寫給Sophie 還是Helga Marie-Jeanne 就各有各說法,但兜了一大圈才揭發的父愛的確令人感動,更令人失落的是,我們預視到魔術師被時代淘汰而鬱鬱而終的下場。這樣的ending,可以輕摘European Film Academy Animated Feature Film 2011,卻輸了Oscar ,的確十分正常。


















Sylvain Chomet 拍了2 套長片,都向Jacques Tati 致敬,真想知道佢第3 套作品還可以有什麼花樣。這套直情把Tati 劇本改篇成電影,說的就是Tati,把Tati 作為男主角,變成有聲音的默片,我無法不把Tati 的其他作品拿來比較,或聯想。論subtle 論肢體動作設計Chomet  怎也比不上Tati,而且也有一段距離。除此,動畫中有更堪玩味的場面,把Mon Oncle (1958) 的片段都拿出來了,電影中的真假Tati 在對望,我跟坐在前面的老外都笑出來了,其他觀眾反而很寧靜。但委實,這一幕未免過於突兀。整套動畫都是在說Tati 了,還要再把Tati 拿出來作更明確的致敬嗎?更大問題的是,真Tati 一出現,我立即又覺得動畫版的Tati 神態動作還差了一點。不過這電影的確不錯,主要都是因為Jacques Tati 的劇本。我還真想知道假設Tati 當初把The Illusionist 拍成電影的話,究竟又會變成怎麼樣。雖然現今The Illusionist 不是真正出於Tati 之手,也不是跟足Tati 原意,但我仍然感激Sylvain Chomet 再次把早於1982 年就去世的Tati 帶進銀幕,我再次看到Tati 「新的演出」的確覺得感動。

2011年3月25日 星期五

文字雲

Jacky, 香港仔公國陳牛也有玩,我也來試試這個文字雲好了。

原來我最常用「覺得」,果然是雌性動物。

2011年3月22日 星期二

Raiders of the Lost Ark
























奪寶奇兵。

這系列伴我成長。
星期天,明珠台居然重播了這部電影。廿年了,仍然覺得好看,雖然是非黑白分明得有點幼稚。Indiana Jones 是dream man 其中一種,智勇雙全,最賤格的是他不羈!

不過想說的是另一些事。
差不多結局時有人問我約櫃中究竟有什麼。到電影完了後,我才說一個世紀前,考古學家發現了圖坦卡門金字塔的入口,門口上寫著打擾法老的安寧會被咀咒,那些考古學家不理會,仍然入內進行考察,結果全部病死或意外身亡,有說這是中了法老的惡咒。但之後有科學家解釋,其實是金字塔數千年來都沒有人入來,密封的環境中充滿了當今沒有的細菌,由於考古學家對這些古老細菌沒有抵抗力,因此才會染上怪病死亡。如果是真的話,這可視為「約櫃殺人事件」真相之一。

今時今日重看才驚覺的是,約櫃中出現的上帝顯靈現象,實在很惡很恐怖,似魔鬼多過似神。然後我才開始想,Steven Spielberg 這樣處理用意何在呢?當然,這可視為按著聖經舊約中的神而描寫,上帝會懲罰惡人、人沒有資格直視神等,但出現了似女鬼又有骷髏的形貌,確實邪惡。這一幕的確可作深入探討。

第二,呼應之前說的法老惡咒,其實我覺得所以的上帝的顯靈現象,更似核幅射。先以氣體出現,影響了人的感觀使人出現幻覺;然後是光,一接觸了的人就會死掉。光再變火,使人燃燒;那些光一穿過人體後,就會熔掉、消失。這些景象,都似日本原子彈爆炸後生還者所目睹的情況。當然,以前看時沒有這個想法,也許是因為近來日本核幅射事件令我有點敏感,但人熔掉了這真是「構思」出來的嗎?還是編與導當時也有「參考」其他資料呢?













這系列的第一及第三集,都跟聖經有關,驟眼看是以「考古」角度(雖然是虛構)來承認上帝的確存在,但我卻覺得,特別是第一集,它其實是在反問︰你真的認為那是上帝嗎?

2011年3月17日 星期四

於災難前...

你信2012 是世界末日嗎?我信。
雙魚人本來就悲觀,而且世界有起有滅,世界有末日是很正常的。

日本的災情初時我不敢說十分震撼,很有可能日傳媒不像亞洲某些國家或小城市只喜歡報導呼天搶地或煽情畫面,我看到的都是很冷靜的日本人,或會哭,但仍然會保持鎮靜的模樣。

但越是這樣,才覺得他們越絕望。那不是懷著希望的鎮定,而是面對天命之不可違的默默忍受。


日本發生事故之時,正是我忙得不可開交之時。忙著上班、忙著於死線前交功課,我根本連私人、娛樂休息的時間都沒有,然後呢,twitter 上說日本發生海嘯。我立即上線看新聞,目擊一場大海嘯的發生,很難接受。

每次的天災,人人都會說要珍惜眼前人、活於當下,但今次我感受特別深,那已經不是「人類很脆弱、大自然的威力真的很大」之類三毫子大道理,我是真的無言了。忽然我不再重視功課了。分數算什麼呢?學業又是什麼?有什麼重要?把自己弄得那麼忙又如何?原來不值得。就算世界沒有末日,雖不至於要完全放縱享樂,但也不用辛苦自己。

面書上religious view 一欄,我寫著「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The nature is indifferent」,每一次的天災我都是抱著這個想法。但今次我連這兩句都說不出來,因為我覺得日本的災難已經遠遠超越這個層次。

「世界末日到了麼?問我終結會如何,海天一色似赤火,烈焰中只得你我...」這歌很浪漫嗎?的確於流行文化中,把一段愛情放在災難前真的可以很盪氣迴場,例如Titanic,例如《愛你》。但說真的,這樣消費一場災難,其實過於奢侈。

2011年3月14日 星期一

The King's Speech



















上年已說要看的電影,到全世界看了我才看。

不覺得有別人說的那麼精彩。
不是不好看,只是有點普通、平庸。
坦白說,David Fincher 今屆Oscar 輸了的確有點不值。

長話短說,這陣子沒精神沒時間,電影還是直接寫觀後感比較好。
那些什麼友誼呀之類不說了,我喜歡的,倒是沒有人提到的一幕︰口吃的父親曾經向女兒們說了一個故事︰一隻短臂企鵝父親要靠女兒之吻變成信天翁雙手才可環抱女兒。之後呢?這位說故事的父親變成國王的同時,亦由信天翁變成了企鵝。第二,最後Lionel 陪著George VI 演說,由本來的鼓勵慢慢變成靜靜地聽著,這當然有可能是因為這個口吃的信心回來了,所以Lionel 不自覺地由導師變成平民,像大部份人一樣安靜地國王的演說--朋友變回君民之關係。但我更傾向相信的是,Lionel 靜下來,是因為他知道,或感受到,和平會有好一段日子不見了。他不是懾服於國王的架勢,而是被演辭的內容壓著。

我最不喜歡的,卻是結局。King George VI 克服了口吃之困難,成功透過大氣電波向國民發表了9 分鐘演說。然後大家一片欣喜,讚他說得好,我卻感到很突兀。我明白,大家的讚賞是因為眾所周知他口吃,但他於這歷史時刻順利地宣讀了無比重要的演說。不過,他宣讀的,正正是向國民宣告英國正式向德國宣戰之詞。這詞的題材本來就十分沉重、這時刻本是十分凝重,卻變成了國王個人榮譽之時,在白金漢宮的露台接受萬民的熱烈歡呼及愛戴。雖則我明白英國皇室是對於大英帝國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symbol,代表的是英國的體面,及於戰時維持英人的信心,但明明是要打仗了,大家卻那麼歡喜,我覺得十分精神分裂。當然,亦有可能當時的確如此,但這情緒我真是無法了解。

其實倒寧願電影於演辭說完後,即一播完貝多芬《第七交響曲第二樂章》立即完結就好了。不過我明白,The King's Speech 說的其實是一段不平凡的友誼,不平凡是在於其中一位是高高在上者。

逃不了的。
















日本的災難,令人很難接受。
那是一種你已經盡了最大努力卻最終都無法避免的無力感。
宿命似的。
地震可能死不了太多人,但原來捱得了地震,卻避不了海嘯。

2011年3月7日 星期一

救命。

我追求的明明是無所事事的甜美,結果我所有時間都用來做功課。
這個學期是真心覺得辛苦。
體力上應付得了,精神上卻很想死。
結果,每天我一靜下來,就累得很想睡。
很需要放假,讓腦袋休息一下,我實在不想不停的在想究竟份功課要怎樣寫。
但能預見的,是直到五月,也無法休息。

我很想念上次獨自到台灣的旅程,自己一個什麼也不用想(頂多只想想三餐吃什麼)想走到哪裡就哪裡,很輕鬆。

這陣子,其實心情很低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