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8日 星期三

日本之初印象。

第一次去日本。
日本不是一個很能吸引我的地方,大概因為一想起日本就想起shopping.
我不是喜歡購物的人,第一次去日本就選擇去關西而不是人人都嚮往的東京。
日本跟我想像中不大一樣,對日本的認知從日劇、漫畫得來,去到當地,覺得原來日本都不太日本。

頭兩天在京都,我對這古都頗有期望,去到才發現原來也沒什麼大不了。可能是周末的關係,人太多,京都給我的感覺很一般。我更不喜歡的是,給日本人撞到也不會得到一句對不起。這感覺壞透了,不是說日本人很有禮貌的嗎?搭鐵路時也不覺得他們特別會守規矩。老實說,我覺得台灣人這兩方面優勝多了。然後當他們發現你不懂日語後,友善度由10 變成6,坦白說,我對日本人印象麻麻。

在嵐山車站足湯遺下了耳罩,當地人幫我拾回來;後來去到大阪,嘗試到自動售賣機買煙時,當地美女二話不說地(其實即等於香港的MK 妹)幫助我用身分證驗證;大阪城的小學生對遊客好奇又友善;在白濱的當地人也很熱心幫你拍照,拍到一張漂亮的他們也會非常高興。然後我又覺得,日本人其實也不壞。如果說台灣人普遍都友善的話,日本就是「什麼人也有」,當然言語是一大問題,可能懂日語的話,也會覺得日本人普遍都是友善的吧。

在日本8 天,發現差不多每個男的都有修眉,然後女的除了上學都在化妝,去到嬤嬤級的也會塗個口紅。去到第二天我已經覺得就算是遊客,如果不幫自己畫畫眉毛也未免太沒有禮貌。每當日本人目不轉睛的留意自己時,就會在想是不是因為沒有化妝的關係?然後一去到大阪,第一時間是幫自己買一枝眉筆及有顏色的潤唇膏。

日本人都很懂得穿衣之道,上班族也會穿得很好看。基本上每個女的都穿裙子。你很難找到一個穿得隨便的人。每個人都會打扮得一絲不苟。以一個局外人看會覺得去日本旅遊是一件賞心悅目之事,只是一想到如果要到那邊生活的話,對我這種不喜化妝搭配衣服毫無心得的人來說,應該很大壓力。

還有,日本美女一如所料真的少之又少。

我想比較符合我想像的是,日本的街道跟空氣真的很乾淨。
街貓都長得肥肥白白。


2011年10月24日 星期一

我可能不會愛你

這博給我遺棄了很久,對不起。

我發現我老了,又或者一直都很老。我迷台劇,卻不喜歡台灣偶像劇,今天才發現原來我喜歡題材成熟一點的劇集,可能因為早已過了發少女夢的心境吧,例如覺得《醉後決定愛上你》很難看,卻覺得《犀利人妻》、《敗犬女王》很好看。

最近很喜歡的是《我可能不會愛你》,林依晨跟陳柏霖主演。
台灣剛播完第六集。查看收視紀錄,每集的收視率都上升,似乎會越來越受歡迎。
林依晨開始有女人味。以前都覺得她做戲不錯,卻不漂亮,現在卻覺得她越來越有魅力,很配合劇中角色︰輕熟女的韻味。

當然,仍然是談情說愛。一對做十四年的朋友,如何由友情變成愛情呢?朋友越做得久,就越無法跟對方表白。被寵愛那一個,卻不明白自己所接收的其實是愛情。大家只可以幻想,或希望,可以一起老去,廿多年後繼續做一對無所不談的好朋友。



































《我可能不會愛你》跟其他台劇不同的是,它的節奏更慢,帶點文藝腔,導演於拍攝上更花了不少心思,林依晨的衣服也很漂亮,只是仍然撇不了我討厭的自言自語,大概所有台劇都是這樣吧....

林依晨會暫別演藝圈,這劇分分鐘是她最後的作品耶。

總的來說,這劇是高質的,值得支持。

2011年8月24日 星期三

Midnight in Paris






















好久沒看過令人愉快的電影。
好看的不是沒有,例如評語兩極的《生命樹》自己就蠻喜歡,但看後不會有愉快感覺,始終題材沉重。
活地阿倫的吸引處在於他的電影輕鬆幽默之餘又言之有物。
今次《情迷午夜巴黎》取景於巴黎,活地把巴黎的城市風光都拍得很美。片中一開始的荷花池,跟Monet 所畫的Water Lily Pond 極像,先天視覺上觀眾早已大飽眼福。
但今次會令觀眾看得特別爽,原來午夜的巴黎會有Fitzgerald 夫婦、會有海明威、Josephine Baker, 畢加索、達利、Luis Buñuel 等等大文豪、藝術家,還有我十分喜歡的Cole Porter。只要對這些人物及背景稍有認識,看時的趣味會大增。對於影迷來說,最有趣的就是男主角建議超現實主義大師Buñuel 拍攝《滅絕天使》,連Buñuel 也不明「為什麼他們離開不了」,玩味非常。

活地今次說的,對於我這種喜歡舊時代的人來說十分到肉。活於現在,卻老是覺得以前的一切都很好。屬於80 年代的我,一直嚮往40-60 年代,雖然有不少戰事,卻是人類思想最開明的時期。男主角大抵屬於60-70 年代,喜歡的卻是20 年代。處於20 年代的人卻喜歡19 世紀末的美麗時代。美麗時代的高更,卻懷緬文藝復興。可笑的是,我們通通都沒有活過我們嚮往的時代,只是基於對現實不滿,透過不同的藝術而對另一個時代產生幻想。活地到最後一如以前的樂觀及正面,人還是不應該只懷念過去,而是應該活於當下。可能活地自己也是這樣的人,他在電影中不時諷刺美國中產階級膚淺、虛偽及勢利,卻懷緬20 年代的美國藝術家、作家等,Fitzgerald 夫婦、海明威、Josephine Baker及Cole Porter,無一不是美國人。男主角提議Buñuel 拍一齣諷刺中產的電影,活地又何嘗不是在這電影中以男主角未婚妻一家作為美國中產的「寫照」而諷刺一番?

有人說過,巴黎的電影特別美,因為巴黎本身就是一個很漂亮的城市。我去過巴黎,不特別喜歡,亦不覺得特別浪漫。我最喜歡的,仍是羅馬。活地拍了紐約,拍了倫敦、巴塞隆拿及巴黎,下次羅馬將是主角,很期待。





2011年7月31日 星期日

蘇澳冷泉。



我極度推薦冷泉。
浸冷泉一點都不好玩,溫泉是享受,冷泉是難受。

在蘭陽博物館裡看到冷泉介紹,說浸五分鐘身體會和暖。當晚去浸,發現騙人的!
根本不是和暖,身體泡在22 度的二氧化碳水中,皮膚感到刺痛,就像把辣椒抹到身上然後覺得「慶」那種感覺。何來溫暖?






















22 度,真的頗冷,要花一段時間才敢坐在池中。然後真的如介紹所言,全身都冒起氣泡,大腿摩擦卻感到刺痛,像被針刺。泡不夠一陣子,就忍不住要起來。
本來覺得浸一節只得40 分鐘有「呃我錢」之感,說到溫泉一節也有50 分鐘,後來發現原來40 分鐘是太多!
浸完,起來,立即發現皮膚滑溜了不少,多天以來的腳痛完全消失了,不藥而癒!
溫泉泡了那麼多次,也不覺得皮膚滑了,腳痛只好一陣子,冷泉十五分鐘就把所有問題KO!
雖然浸冷泉一點享受都說不上,但原來其治療功效卻一級棒。
我想如果我每天都去泡的話,身體一定會很好!

2011年7月18日 星期一

寸步難行。

出海過後又上山。上山沒什麼大不了,因此都是坐車。
太平山很熱鬧,大概比阿里山好一點。
坐不到阿里山的小火車,唯有在太平山坐蹦蹦車當補償。
其實蹦蹦車站、雲海咖啡廳、餐廳及酒店房間都非常近,來回頂多60 級樓梯,但我發現我根本行不了。上樓梯還可以,下樓梯卻完全不行,大腿跟小腿酸得完全無法用力,都是那3412 階之過。
本來3412 階之後,我在礁溪已浸了一次溫泉,又不停泡腳,都只好了一點點,基本上隔了一陣子又打回原形。在太平山上我第二天,我連森林步道都行不了,見到梯級就放棄。下山時到鳩之澤再浸溫泉,好了一個下午,晚上到羅東夜市後腿又痛起來。

如果生為礁溪人,我應該每天都穿著拖鞋,每一路過露天的溫泉都去泡泡腳。


看不到雲海,永恆之大霧。





































剛巧羅東民宿的房間在三樓,沒升降機,每次回房間,每行10 級都要抖一抖。
還有4 天行程,怎捱下去?

龜山島。

風季去出名多雨水的宜蘭,天氣反而比想像中好。
上山出海之旅,蠻累人。

自問沒心情打遊記,節錄好了。

第二天天氣最差的一天,到龜山島去。

遊龜山島有三玩法,在船上環島、登島及登上401 高地,又稱1706 階。1706 階即1706 級梯級,沿路都是爬樓梯,來回即3412 級。
決定向高難度挑戰,因為401 高地是唯一可到看整個龜山島的地方。
下雨攻頂,去到1000 級,雨就停了。
當天,我是第一個上到401 高地的人,其他團友老早就放棄了。

陰陽海。

被硫磺煙籠罩著的龜首。







































龜山島地理環境奇特,有一個海底溫泉。以前都會見到海上冒很大的煙,後來地震,落石把火山口埋了,濃煙不見,但仍會見到海水有一處不停冒出泉水。當天剛下雨,風很大,硫磺煙被吹得四散。

來回3412 階,下山比上山辛苦得多,因為腿已經軟了,幾乎寸步難行,這令我之後的旅程加添了不少痛苦。


2011年6月27日 星期一

經一事長一智

亦舒說,人的心底是天下間最黑暗的地方。

我說,人為了自己,會不擇手段。

2011年6月26日 星期日

正宗耶撚

[九笠模]從前,我會覺得佛教比耶教好,因為後者矛盾點實在他媽的多。最近又有新想法,新約講公義,耶穌為弱勢發聲,且不畏強權。人一遇到不平事,就會義憤。佛教呢?我不太知道啊,只知求但個人修為,學會放下不執著。遇到不快事,都用因果看世界,一切都是個人的業所造成。突然我又覺得,原來做正宗耶撚,真正跟隨耶穌基督步伐的人(借耶穌、方舟名呃飯食嗰d 完全係敗類)都是一件好事(唔係再講以前十字軍東征或歐洲黑暗時期的歷史喇,想想前教宗John Paul  II 點樣幫助拉倒歐洲的共產政權),至少對推動社會公義有貢獻。[/九笠模]

七一上街,向替補機制說不,向特區政府說FUCK。

2011年6月3日 星期五

2011年5月24日 星期二

冇諗過要你balance

沒多久之前,我在一間小機構裡工作了很短的時間。
到而家我仍然相信,公司最忌多女人。
猶記得見工時,被so-called senior 的人問到我是否願意OT,或於周末工作。
我說不介意,見工除了是互相欺騙外,亦是互相了解的機會。
所以我直答,不介意,但預告我將會在新界修碩士,於西區上班的話,可能會影響上班時間,不過我願意調整安排,只是當時我仍不知道上課時間究竟會在週末還是週中。見完senior 再見老闆,結果老闆請了。
有時女人的直覺是很厲害的,一踏入office 門口,已感覺到氣氛不大對勁,大概一個基本上只得女人男人得一個的辦公室,人人都希望新來的會是男吧。
做了很短時間,就沒有再幹了。
女人是很恐怖的。
老闆本來還覺得我可以留多一陣子,只是senior 的影響力實在大。不為什麼,因為小機構,寧失去新人,也不要得失舊人。
最後一天,那位senior 當著我面跟另一位同事說︰「我唔明點解話讀書會影響囉,嗰陣時阿邊個呀(做了數月就轉工的男同事),夠要讀master 啦,佢咪又係星期六先讀!」原來呢個係死因之一,ok,咁you win 囉。
言下之意,即覺得我用讀書做OT 擋箭牌。其實我更唔明,大把人讀master 都係週中上堂的,有幾多個人可以星期六上堂?學校schedule 我編架?你覺得自己響外國讀完碩士番嚟就好威威嗎?如果你唔知道香港好多人要週中讀書,咁係你井底之蛙、見識少、完全跟香港社會脫節。的確,你可以繼續在你的世界裡精神自褻覺得自己是最叻、什麼也是對的人。

而我,到最後,的而且確,是在週中上堂。
到今日,我仍然忘不了這個senior 的蕉皮。我知道,香港人很忌說前公司壞話,因為分分鐘影響日後的搵工機會,而且正如The Social Network 裡說過,很多事,你一放上網,就已經是black & white,一定會留底,抹也抹不掉。但委實這事已放在我心裡很久,從來沒跟任何人說過,實在不吐不快,因為我被沒common sense 的人羞辱人格。

我唔明,讀書同工作係咪真係唔可以balance? 香港地,係咪真係有d 人,覺得進修一定要讓路給工作?如果你的課可以在星期六上堂,就算不合你選讀,你也要為了遷就週一至週五的工作而選擇星期六上課嗎?

我不知道,究竟在香港擁有這變態想法的人有多少?

2011年5月10日 星期二

點先balance?

我覺得我有幾個月沒有休息過。
假的確有放,但又不代表我在休息。
我一直在工作。
工作天,工作;假日,做功課。有時放工、放假了,人精神上累得要死,什麼都不想幹,打開電腦開了word 就向電視發呆,好想出去走走,卻因為功課關係不敢出街,會有罪惡感。結果困在家裡,什麼也做不了,白白浪費了假日。
然後死線越來越近,就經常性地精神虐待般開夜車。

邊工作邊讀書是真的很辛苦,很累人,而我偏偏是一個不喜歡把自己弄得這麼累的人。這陣子趕功課,累極時有哭的衝動,然後突然想起,明明於日本大地震發生時,看到海嘯,深感人的確不應該把自己弄得這麼累,忙是十分沒意義啊。如果我於打功課時死了,一定死不瞑目。
這段期間,我有不少同學都請假做功課,但我沒有這樣做。一來工作於小機構,欠一人手可以是差天共地。二來我年假其實很少,實在不願意把假期用來做功課。我的年假一定要用來旅行的。同時,有時同學又好,我又好,會因為工作關係而走堂。其實,我老是想知道,究竟工作跟讀書兩者該如何平衡?再進一步想,究竟以老外準時下班又不喜歡OT 的性格(OK,Wall Street 跟London 那班是相反的),會怎樣處理兩者?會為功課請假嗎?會話之公事忙碌而堅決上堂嗎?
突然我才想起最重要的一條問題,乜d 鬼佬興邊工作邊進修架咩?諗諗下,真係唔多覺。就算進修,都是full time 形式的吧。

利用工餘時間進修似乎是港人獨「愛」,無論修的是什麼、跟工作有沒有關係、修畢會否賺大錢都好,總之大學畢業了一段日子,就不能不找點東西讀讀,他媽的廢柴政府更喜歡宣揚以有涯隨無涯的終生學習。唉,我真係覺得香港人好累。

2011年5月2日 星期一

3/8 之二。

控制不了,有時我仍然會羨慕某一些人。
平凡卻異常幸福。
沒有非常豐富的物質生活,各方面卻很圓滿,即亦舒口中人生各方面都合格的那種人。
這叫幸運吧。

看著他們,總令我很想改變現狀,他們告訴我生活總有另一種可能性--至少,原來努力是真的可以帶來改變。

我的生活最近改變了,可是我卻不太滿足。花了數萬元進修一個碩士卻令我苦不堪言。
苦不單是邊工作邊讀書--變相沒休息的精神肉體上的苦,最苦的是我學不到什麼,而這似乎不單止我這一個學生的感想。賠了學費跟時間,換來變成一場空。他朝畢業了,我也不敢稱自己是碩士。課程進行了一半,沒可能半途而廢,唯有硬著頭皮堅持下去,只是自己心思思在想,下一步自己會想做什麼?說讀哲學再修政治,我發現自己的腦跟努力都大大退步,再修碩士只是自討苦吃,況且我親自証實了,進修還是往外國好,既然如此,不如自己看書好了。反而想讀英文或法文,很想自己的英文好一點,讓我以不同型式去外國走走。

我懷念在外國的日子。那些日子告訴你,生活是有另一種可能性。空氣可以很清新、天氣可以很冷、逛街可以不跟人推撞,水果也特別好吃,也不怕吃到有問題的食物,也不怕買回來的東西會爆炸,也不怕街上有騙子白撞。外國的天空真的很大,人的心也較為寬敞。然後在香港事事都勞氣的生活,總會令人想到地球另一個角落會有完全不同的風光。最近的天氣令我想起台灣,天陰陰下著雨,我走在街上才想到︰在台灣下大雨人也不會在香港那麼躁,因為香港太擠迫了,一下雨人人都撐起傘子,結果人們不止跟人們推撞,下雨時,更會跟傘子撞上。

我跟以往一樣愛香港,那是一種家鄉之情,只是我更清楚知道,餘下的日子我只會越來越討厭變得越來越差的香港。而這是我過往廿多年來從沒想過會發生的事。

2011年4月27日 星期三

春夏秋冬。

冬天天氣太冷,讓我放寒假;
春天天氣太濕,讓我放春假;
夏天天氣太熱,讓我放暑假;
秋天天氣太好,讓我去旅行!

2011年4月14日 星期四

二選其一。

世界末日氣氛漸濃。
我有一位朋友喜愛小朋友,本以為她會於婚後三年抱兩,誰知她說她決定不生了,原因是︰都世界末日啦。呀,未交代清楚,她未嫁。

我這人十分八卦好奇心重,什麼東西都看一餐,包括2012 末日預言呀、New Age Movement 呀、UFO 等等等等... 麻煩在於我樣樣都信少少又覺得樣樣都妖言惑眾。老實說,鄧光榮雖然以現今社會角度來說算早死,但我卻覺得是一種福氣,因為他已經不怕核幅射又不怕全球踏入地震活躍期且不怕地球兩極磁場轉換更不怕世界末日。最近老是在想一個問題︰如果2012 年,世界各地政府終於都隆重其事地宣佈外星人的確存在,而且於地球上空活躍多年。然後外星人向地球人宣佈,地球快要毀滅了,我們只得兩個選擇。一就是跟外星人離開地球(要登上UFO 方舟不用付10 億買票,你肯走就一定走到),二是仍然留在這裡。假設兩者下場都是未知之數(不用假設,這是肯定的),你又會如何選擇呢?

2011年4月12日 星期二

The Six Diplomatic Options




[The President of Buranda plans a speech urging the Scots and Irish to fight against "British colonialism".]
Jim Hacker: Humphrey, do you think it is a good idea to issue a statement?
Sir Humphrey: Well, Minister, in practical terms we have the usual six options:
One: do nothing.
Two: issue a statement deploring the speech.
Three: lodge an official protest.
Four: cut off aid.
Five: break off diplomatic relations.
And six: declare war.

Hacker: Which should be it?
Sir Humphrey: Well:
If we do nothing, that means we implicitly agree with the speech.
If we issue a statement, we'll just look foolish.
If we lodge a protest, it'll be ignored.
We can't cut off aid, because we don't give them any.
If we break off diplomatic relations, then we can't negotiate the oil rig contracts.
And if we declare war, it might just look as though we were over-reacting!

In the old days we would of just sent in a gunboat.
Yes!
I suppose that is absolutely out of question.


最近再次怒煲於台北買回來的The West Wing,但我其實最想看的是Yes (Prime) Minister.
打算7 月把碟搜羅回來,雖然可能性應該不大。btw,香港的HMV 其實有得賣,但貴得離譜。
一套要千多元,比任何一套的TV Series 都要貴。

2011年4月4日 星期一

Certified Copy














Abbas Kiarostami 的電影我其實看得不多,看過的都覺得不錯。
這部呢?嗯,我覺得它擁有一個有趣的意念,執行起來卻不算好看。
電影從頭開始都只想跟你說一件事︰究竟真實重要嗎?如果仿製品帶給你的歡愉跟真品是一樣的話,又何需介懷敦真敦假?這是男主角抱著的信念,也是電影中說的非常白、畫到出腸的概念。整部電影就是沿著這概念出發,由藝術品開始,以愛情作為終結。
如果我們不介意藝術品是否真假,那麼感情呢?對象呢?
男主角抱著的信念,被女主角的帶動及異國中旁人的誤會下,變成女主角的丈夫,發生真實的爭吵,甚至感情。到最後,連男主角自己都分不清,究竟他跟女主角的關係,是作者跟讀者的關係,還是已婚十五年的夫婦關係。

Kiarostami 把現實跟虛幻混合一起,觀眾們跟男主角一樣被弄得混淆了。電影完場時,我聽到不少人在問︰咁即係佢哋2 個究竟係咪夫妻呀?這一層面上,Kiarostami 可算成功,令到觀眾不知虛實;但同時看來也算不算一種失手呢?觀眾看得失焦了,忘了電影一開始就已經說得非常白的概念,反而聚焦到二人的關係上,無法抽離去想套用在關係上,真假是否一樣不重要?其實女主角是否用了這樣迂迴的方法,親身去反駁男主角所書寫的信念?還是這是一個自然而然發展出來的結果?集中想二人的關係,我主觀地認為,這未必是Kiarostami 希望發生的事吧。

電影的確不太好看。以對白作主導的電影,對白卻寫得不太出色。Juliette Binoche 絲毫的吸引力也沒有,片中性格也不討喜(所以呢,如果要集中討論究竟二人是什麼關係的話,我會覺得以女主角這模樣,男主角對這陌生女人不會有任何興趣,所以可能二人十五年前真的結婚了也不出奇。誰知老婆太惡頂,老公於是以寫書為藉口浪跡天涯逃之夭夭 ),老了是必然的,氣質也消失掉,跟當年拍Kieslowski's Bleu 的完全是兩個人。

2011年3月30日 星期三

L'Illusionniste

















每次我看Tati 的作品都想哭。Tati 是奇人,他拍喜劇,靠的是肢體動作,沒有對白。為了拍Playtime(1967) 建一個Tativille 出來,Playtime 成為經典,他卻因此而破產。他的喜劇被喻為有聲音的默劇,Roger Ebert 說過,Tati 的電影已經是一種新的genre,但隨著他逝世這genre 也絕種。今時今日Sylvain Chomet 改篇Tati 從沒拍成的劇本,化之成動畫,為了更貼近Tati 的作品,把動畫的對白減到最少,及把Tati 變成男主角,雖然Tati 原意是找另一位喜劇泰斗Pierre Etaix 當男主角,而且亦無意把之拍成動畫。

雖然如此,這動畫也真好看。Toy Story 3 得Oscar 最佳動畫?算吧啦!但想一想,The Illusionist 拿不到Oscar 非常正常,相比Toy Story 3 的大路Happy Touching Ending, The Illusionist 其實都幾sad,有人說這是一種bittersweet,sorry 我不認同,我真的覺得sad。一如以往,我每次在銀幕上看到Tati 就想哭,因為他每每都飾演追不上時代因而不受歡迎的老好人。這回,The Illusionist 是Tati 的半自傳,說的正是他事業跟家庭的低谷時期。50 年代魔術師被流行文化所取代,不受人愛戴。其實不只是魔術師,其他老一派的表演者亦如此,日練夜練的技術怎也比不上_叫的流行音樂,結果大家的生活也只有越來越潦倒。但魔術師有點幸運,他的表演於蘇格蘭的偏僻小村很受歡迎,亦得一小粉絲,這位未入世的小女孩真心相信魔術師懂魔法,可由無變有、有雪變沒雪,就這樣她就不顧一切地跟他走。

這位老好人可能是怕小粉絲失望,因此女孩要的他通通都「變」給她,淪落到做車房、做櫥窗display,然後又被人騙。到頭來他發現他待不下去了,女孩找到男朋友,魔術師帶著行李回巴黎去。到最後我們就知道,他對女孩百般遷就的原因,除了因為他不想粉絲失望、他是老好人外,更大的原因是他對女孩產生了他對女兒的移情作用。Illusion,除了是小女孩以為magic exists 外,亦是魔術師不自覺地把粉絲當做女兒般看待。一切都是幻象,他於最後向粉絲點破魔術本不存在,把女孩正式推向現實世界,同時也是一種對自己的表白︰他放走了兔子,沒帶走表演工具-魔法本不存在,他放棄當魔術師了。

他為了表演離鄉背井穿州過省,令不認識的觀眾快樂,對一個跟自己無關的女孩呵護備至,卻因而冷落自己的親女兒。這電影本來就是Tati 寫給他女兒的信。雖然,究竟是寫給Sophie 還是Helga Marie-Jeanne 就各有各說法,但兜了一大圈才揭發的父愛的確令人感動,更令人失落的是,我們預視到魔術師被時代淘汰而鬱鬱而終的下場。這樣的ending,可以輕摘European Film Academy Animated Feature Film 2011,卻輸了Oscar ,的確十分正常。


















Sylvain Chomet 拍了2 套長片,都向Jacques Tati 致敬,真想知道佢第3 套作品還可以有什麼花樣。這套直情把Tati 劇本改篇成電影,說的就是Tati,把Tati 作為男主角,變成有聲音的默片,我無法不把Tati 的其他作品拿來比較,或聯想。論subtle 論肢體動作設計Chomet  怎也比不上Tati,而且也有一段距離。除此,動畫中有更堪玩味的場面,把Mon Oncle (1958) 的片段都拿出來了,電影中的真假Tati 在對望,我跟坐在前面的老外都笑出來了,其他觀眾反而很寧靜。但委實,這一幕未免過於突兀。整套動畫都是在說Tati 了,還要再把Tati 拿出來作更明確的致敬嗎?更大問題的是,真Tati 一出現,我立即又覺得動畫版的Tati 神態動作還差了一點。不過這電影的確不錯,主要都是因為Jacques Tati 的劇本。我還真想知道假設Tati 當初把The Illusionist 拍成電影的話,究竟又會變成怎麼樣。雖然現今The Illusionist 不是真正出於Tati 之手,也不是跟足Tati 原意,但我仍然感激Sylvain Chomet 再次把早於1982 年就去世的Tati 帶進銀幕,我再次看到Tati 「新的演出」的確覺得感動。

2011年3月25日 星期五

文字雲

Jacky, 香港仔公國陳牛也有玩,我也來試試這個文字雲好了。

原來我最常用「覺得」,果然是雌性動物。

2011年3月22日 星期二

Raiders of the Lost Ark
























奪寶奇兵。

這系列伴我成長。
星期天,明珠台居然重播了這部電影。廿年了,仍然覺得好看,雖然是非黑白分明得有點幼稚。Indiana Jones 是dream man 其中一種,智勇雙全,最賤格的是他不羈!

不過想說的是另一些事。
差不多結局時有人問我約櫃中究竟有什麼。到電影完了後,我才說一個世紀前,考古學家發現了圖坦卡門金字塔的入口,門口上寫著打擾法老的安寧會被咀咒,那些考古學家不理會,仍然入內進行考察,結果全部病死或意外身亡,有說這是中了法老的惡咒。但之後有科學家解釋,其實是金字塔數千年來都沒有人入來,密封的環境中充滿了當今沒有的細菌,由於考古學家對這些古老細菌沒有抵抗力,因此才會染上怪病死亡。如果是真的話,這可視為「約櫃殺人事件」真相之一。

今時今日重看才驚覺的是,約櫃中出現的上帝顯靈現象,實在很惡很恐怖,似魔鬼多過似神。然後我才開始想,Steven Spielberg 這樣處理用意何在呢?當然,這可視為按著聖經舊約中的神而描寫,上帝會懲罰惡人、人沒有資格直視神等,但出現了似女鬼又有骷髏的形貌,確實邪惡。這一幕的確可作深入探討。

第二,呼應之前說的法老惡咒,其實我覺得所以的上帝的顯靈現象,更似核幅射。先以氣體出現,影響了人的感觀使人出現幻覺;然後是光,一接觸了的人就會死掉。光再變火,使人燃燒;那些光一穿過人體後,就會熔掉、消失。這些景象,都似日本原子彈爆炸後生還者所目睹的情況。當然,以前看時沒有這個想法,也許是因為近來日本核幅射事件令我有點敏感,但人熔掉了這真是「構思」出來的嗎?還是編與導當時也有「參考」其他資料呢?













這系列的第一及第三集,都跟聖經有關,驟眼看是以「考古」角度(雖然是虛構)來承認上帝的確存在,但我卻覺得,特別是第一集,它其實是在反問︰你真的認為那是上帝嗎?

2011年3月17日 星期四

於災難前...

你信2012 是世界末日嗎?我信。
雙魚人本來就悲觀,而且世界有起有滅,世界有末日是很正常的。

日本的災情初時我不敢說十分震撼,很有可能日傳媒不像亞洲某些國家或小城市只喜歡報導呼天搶地或煽情畫面,我看到的都是很冷靜的日本人,或會哭,但仍然會保持鎮靜的模樣。

但越是這樣,才覺得他們越絕望。那不是懷著希望的鎮定,而是面對天命之不可違的默默忍受。


日本發生事故之時,正是我忙得不可開交之時。忙著上班、忙著於死線前交功課,我根本連私人、娛樂休息的時間都沒有,然後呢,twitter 上說日本發生海嘯。我立即上線看新聞,目擊一場大海嘯的發生,很難接受。

每次的天災,人人都會說要珍惜眼前人、活於當下,但今次我感受特別深,那已經不是「人類很脆弱、大自然的威力真的很大」之類三毫子大道理,我是真的無言了。忽然我不再重視功課了。分數算什麼呢?學業又是什麼?有什麼重要?把自己弄得那麼忙又如何?原來不值得。就算世界沒有末日,雖不至於要完全放縱享樂,但也不用辛苦自己。

面書上religious view 一欄,我寫著「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The nature is indifferent」,每一次的天災我都是抱著這個想法。但今次我連這兩句都說不出來,因為我覺得日本的災難已經遠遠超越這個層次。

「世界末日到了麼?問我終結會如何,海天一色似赤火,烈焰中只得你我...」這歌很浪漫嗎?的確於流行文化中,把一段愛情放在災難前真的可以很盪氣迴場,例如Titanic,例如《愛你》。但說真的,這樣消費一場災難,其實過於奢侈。

2011年3月14日 星期一

The King's Speech



















上年已說要看的電影,到全世界看了我才看。

不覺得有別人說的那麼精彩。
不是不好看,只是有點普通、平庸。
坦白說,David Fincher 今屆Oscar 輸了的確有點不值。

長話短說,這陣子沒精神沒時間,電影還是直接寫觀後感比較好。
那些什麼友誼呀之類不說了,我喜歡的,倒是沒有人提到的一幕︰口吃的父親曾經向女兒們說了一個故事︰一隻短臂企鵝父親要靠女兒之吻變成信天翁雙手才可環抱女兒。之後呢?這位說故事的父親變成國王的同時,亦由信天翁變成了企鵝。第二,最後Lionel 陪著George VI 演說,由本來的鼓勵慢慢變成靜靜地聽著,這當然有可能是因為這個口吃的信心回來了,所以Lionel 不自覺地由導師變成平民,像大部份人一樣安靜地國王的演說--朋友變回君民之關係。但我更傾向相信的是,Lionel 靜下來,是因為他知道,或感受到,和平會有好一段日子不見了。他不是懾服於國王的架勢,而是被演辭的內容壓著。

我最不喜歡的,卻是結局。King George VI 克服了口吃之困難,成功透過大氣電波向國民發表了9 分鐘演說。然後大家一片欣喜,讚他說得好,我卻感到很突兀。我明白,大家的讚賞是因為眾所周知他口吃,但他於這歷史時刻順利地宣讀了無比重要的演說。不過,他宣讀的,正正是向國民宣告英國正式向德國宣戰之詞。這詞的題材本來就十分沉重、這時刻本是十分凝重,卻變成了國王個人榮譽之時,在白金漢宮的露台接受萬民的熱烈歡呼及愛戴。雖則我明白英國皇室是對於大英帝國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symbol,代表的是英國的體面,及於戰時維持英人的信心,但明明是要打仗了,大家卻那麼歡喜,我覺得十分精神分裂。當然,亦有可能當時的確如此,但這情緒我真是無法了解。

其實倒寧願電影於演辭說完後,即一播完貝多芬《第七交響曲第二樂章》立即完結就好了。不過我明白,The King's Speech 說的其實是一段不平凡的友誼,不平凡是在於其中一位是高高在上者。

逃不了的。
















日本的災難,令人很難接受。
那是一種你已經盡了最大努力卻最終都無法避免的無力感。
宿命似的。
地震可能死不了太多人,但原來捱得了地震,卻避不了海嘯。

2011年3月7日 星期一

救命。

我追求的明明是無所事事的甜美,結果我所有時間都用來做功課。
這個學期是真心覺得辛苦。
體力上應付得了,精神上卻很想死。
結果,每天我一靜下來,就累得很想睡。
很需要放假,讓腦袋休息一下,我實在不想不停的在想究竟份功課要怎樣寫。
但能預見的,是直到五月,也無法休息。

我很想念上次獨自到台灣的旅程,自己一個什麼也不用想(頂多只想想三餐吃什麼)想走到哪裡就哪裡,很輕鬆。

這陣子,其實心情很低落。

2011年2月26日 星期六

The 35th HKIFF 的選片。

上年戲碼很好,今年其實不是太差,但種種因素下令到不少影友卻步。

1. 加價。其實我不太明白HKIFF 為何加價。$65 一張正價票,比外邊的戲院貴多$5。OK,有人可能會說「5 蚊咋嘛,算啦!」但要知道,影迷選片多數都十多套,你每套多$5,還沒計手續費(今年連郵購都要收charge)就等於貴很多囉。
2. 有些片根本就會上正場。杜sir x 韋家輝新片《單身男女》、Ozon 及岩井俊二新片,會上正場的機會十分大,看倌們有必要花多$5 去電影節看嗎?有的,除非有人十分希望可以先睹為快。我更怕的是,HKIFF 的加價行動會令到其他院線都跟隨。
3. HKIFF Society 說自己是非官方及非牟利的慈善機構,今年戲目比上年少,票價卻加了。錢到底往哪裡去呢?
4. 已經受夠場刊中那些影片中文簡介及譯名,十分趕客,面書上不少影友都對此作出批評。例如 Brother and Sister 為何可以譯成《不要哭我,阿根廷》?亦有影友於面書上提出《流金歲月》的英文簡介比中文到位得多。的確,中文太不像話,什麼「靚髮靚衫擺靚位教好靚燈」,寫作跟語文水平實在低得不可入目。我直情覺得寫cheap 部戲。這次的場刊,面積小了其實方便大家翻閱,但影片的中文簡介及譯名卻一年比一年差,令到很多人也沒心機細讀場刊,從而影響選片。我是其中一位,今年選片一反常態地選得很少。
5. HKIFF Society 真的完全不理會要上班的影迷感受。我其實深信不少影迷,特別是王家衛的粉絲,都對這片很有興趣,但上映時間居然是星期三的下午六時,還僅此一場,誰會去看呢?
例如今年的「焦點影人:韋家輝」,大部份的作品都是工作天的下午一時多上映,又叫人怎樣去看呢?我不知道以往的焦點導演影期是否都這樣安排,只是難得地我想於大銀幕上看多次這鬼才的作品時,才發現「此路不通」。對影迷不公,我更覺得對韋家輝不公。如果到時入場人數少之又少,這不會令韋家輝很尷尬嗎?
6. 其實大家都感到HKIFF 是走向商業化,既然如此又加價了,不如索性跟隨外間院線的做法,劃位吧!大家趕去看電影,還要人家早點到排隊找位子。有時有些觀眾因為工作關係遲了入場,入場後工作人員又要照田雞般幫他找座位而影響其他人看電影,其實很惱人。你要加價的話,首先要俾人覺得你真係值先囉!

入正題,今年選了︰

1. 咖啡與煙 我是為了香煙而入場。
2. 都靈老馬 Bela Tarr 自稱收山之作。
3. 幻象師 我是為了Jacques Tati 的劇本,是今年首選。
4. 木乃伊
5. 似是有緣人
6. 電影情婦∕樂園影像 為了Ingmar Bergman。
7. 本日休診
8. 好人好日
9. 白蘿蔔與紅蘿蔔
10. 大寫特寫

就是這麼少。
心目中有幾套是想看的,但因為都在工作天的下午時間所以被迫放棄。

2011年2月6日 星期日

過年。

兩至三星期前看了《讓子彈飛》,關於這電影的(過份)解讀已夠多人寫了,我的意見是,如果一部電影讀不出/沒有任何政治解讀也覺得好看的話,就真的好看。《讓》一片,我頂多只覺得不錯而已。

最近被迫看了Little Fockers,沒有上集那麼爛/shit 尿屁,可以開心一笑的,新年也只求這樣。也看了最近網上熱話的南印度片Enthiran,滿不錯,是誇張了點,但勝在言之有物,亦有創意。當然,過年期間我看過最好看的是電視半夜重播的《食神》。

今個新年持續了聖誕的沒氣氛,我連年宵也放棄了。行年宵其實很無聊,貨品多數得個cute 字,買完又未必有用,更不想去迫。每年都是齋行,根本多人得無法行近檔攤。倒是年初二去了旺角,高興得不得了!內地來的「賣藝團」不見了,取而代之是真正的香港精神--自食其力又沒有城管騷擾的小販!車仔檔重見天日,西洋菜街擺滿了地攤,大家不停叫賣,個feel 仲好過行年宵!

香港悶的原因是缺乏了像台灣的夜市,多得政府的關係香港的小販消失不見,全都入商場或變地舖,新年啦小販回來了!我像看到97 前的香港般,自由、地道、靈活、充滿生氣。我們完全失去了尖沙咀,但一年中至少仍有三日旺角變回我們的旺角。更驚喜的是,不少小販都是年青人來的!有些會賣自家設計的產品,有些會賣小食,小販跟小販之間會說說笑,閒聊一番。那晚的旺角雖然很擠迫,但迫得快樂。

一個沒有城管的香港實在太可愛了!

2011年1月15日 星期六

3/8 之一。

We are all approaching to 30, or had approached already.
活了接近3 個10 年,直到最近三年才開始了解自己是個什麼人。
曾經自負、自我感覺良好,亦曾經埋怨,覺得自己很不幸。
大概上天要我好好反省,這數年來活得不如意,雖然在朋友眼中我如魚得水--其實只是我從不訴苦而已。活得不如意的結果是,我終於都學懂謙卑。
謙卑是很難的,以前我也覺得自己很謙卑,但原來我只是虛偽,口裡說自己不是特別「叻」,實際上根本在看不起人。現在我倒是由衷的謙卑︰如果自己真的那麼厲害的話,沒理由黑足3 年。人家撈得風生水起,自然有其實際功夫,就算不是十項全能,都總有兩度散手。
謙卑的結果是我要求不高,不好高鶩遠,心頭低自然易滿足。當然,這令我變成一個不求上進目標不遠大的人,亦因此有人對我不滿。畢竟,我們活於一個極功利、講求成功等於搵大錢的扭曲社會裡,我這種人自然被視為失敗自然被人看不起。但說實在,I don't care,我的生活與存在其實不用跟任何人交代(於這層面上,我仍然自我得很)。

沒有大志,大概是因為我認清了自己是個普通人,面對這變態社會,我亦越來越認同傳統的社會觀念或價值。這點跟我所讀過的書各走極端。
我不是女權份子,雖然我始終認為女人的確要被尊重及公平對待,因為自私地說我是一個女人。我覺得男主外女主內是天經地道的事,一個家庭,總有人需要找吃的,亦需要有人打理家中所有大小事,如果有孩子的話,更需要有人照顧。我不知道其他人怎樣想,以我自己為例,我是祖母湊大,成長期間父母對我的照顧甚少,因此到現時為止,我都無法跟母親很親。祖母於醫院離開前,隔離床的病人一看到我跟姐對祖母親密的態度立即就知道我們是由祖母湊大的。現在有不少小孩都是從少就由傭人照顧,我總對他們長大後的模樣很感興趣,究竟他們會否跟我一樣,對傭人感情深厚的程度是其家人都無法比擬?
我相信不少女性因為受制於幾千年的文化基因,想於婚後於家中照顧小孩及打理家務,只可惜現今社會中你一提出這想法,就會被人歧視。男的會覺得你是負擔,其他輿論又會告訴你女人婚後不工作會跟社會脫節、丈夫遲早會嫌你大食懶對家庭沒貢獻思想越走越遠於是在工作場所搞婚外情去。女權當道?我卻覺得女人仍然被人欺負。男人要滾總有萬千藉口,女人留在家中真的沒貢獻嗎?打理家務晚餐24 小時不分日夜全年無休照顧小孩這通通不是貢獻嗎?貢獻一定要用「錢」來評估嗎?我不是feminist,如果我是的話我應該是liberal feminist. We all should celebrate and respec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male & female. 我不追求平等,只想公平,男對女如是,女對男亦應如是,但我們都知道公平只是傳說。
當然更慘的是,我們這社會太病態了,物價太高人工太低,需要夫婦二人外出打工才可維持生計。有時真的覺得資本主義及無良老闆邪惡到極點,香港究竟有多少家庭問題其實是由兩者引申出來?

我由當奴未提倡前已打算生3 個到今天已不打算生小孩。我覺得所有有生育的人都勇氣十足。生他/她出來這過程已經夠恐怖,他/她出生後所面對的社會更恐怖。這個扭曲、變態、不公平的社會,想他/她以後人生順暢不用受太多的苦,原來的確需要贏在起跑線上--即父母究竟有多少銀兩幫他/她買第一層樓、送他/她入直資/國際/外國學校讀書,使他/她免受苦於地產霸權。我沒有錢,也無法改變社會不公平、無法令到香港有真正民主自由,也無法阻止世界末日。當我親耳聽到「平民出生」的名校生sssss 都因為自身經歷而覺得社會不公時,我就真正理解到在香港,窮是原罪,因為窮在香港已經變成遺傳病。

2011年1月6日 星期四

就這樣...

2011 了。
這10 年過得很快,世界迫我在變,我卻十年如一。
十年如一本來應是一件美事,這幾年我才發現十年如一亦代表我這個人沒有進步過。
以前會喜歡做年結,又會寫下來年新希望,或目標。
人大了,卻發現寫來沒作用,寫還寫,到頭來沒有一件事會實現,所以今年不打算寫了。
反正,我認為每一天都是如此這般的過,不會因為踏入2011 年就會來個大變身。
要變的話任何時候都會變。

說起變,日前cctvb  半夜重播王家衛《2046》。這是一個關於不變的故事。不想變的人會希望到2046 去,想變的卻希望離開。我承認我其實是停留在2046 的人,至少我希望我活於2046 中。只是我們還身處於2011 時已跟2047 沒分別。50 年不變是笑話,要變的話3 分鐘都已經太久。人越大,本應越複雜,我卻希望我的世界變得越來越簡單。複雜是不快樂的源頭,保持簡單卻是抗衡複雜的最佳方法。我的簡單變成我的防衛系統保護著我,同時亦變成我跟現實世界越來越遠的原因。有時我知道我於這世界中無法好好生活是因為我太簡單,即入世未深(幾廿歲人話自己入世未深都幾嘔心),應付不到複雜的人事。有人說,我是一個聰明人,或者是一個有智慧的人。其實我自卑極都認同這一點,問題是我也弄不清一個有智慧的人為何無法於這社會裡自處。社會經驗不足,磨練太少,我的心智仍然似中學生,手段不高明,變成有智慧卻又單純,這本身已經夠矛盾。但我肯定的是,未來日子我仍然廿年如一,至少我到現在仍然覺得我內心還裝著一個小女孩,連少女也說不上,近來更有幼少化跡象。只要認清這點,我反而可坦然地等待被社會淘汰。弱肉強食又好,適者生存亦好,反正我既不是強者又不是適者,我不是這社會最想要的人,我最想要的也不是這個社會。我只求平靜地快樂地過,就好似如鏡的湖面般,沒有漣漪,卻舒服得令人安心。

不想做年結,但最近很想幫自己寫一篇3/8 記下自己近年思想上的轉變,雖然我仍未到30。說變,不如說我越來越了解自己。真的,這一年我真的越來越了解我自己。噢,這算是另一種長大嗎?